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歷史就如一道長河,歲月就是那河裡的一道道浪花,在上個世界那場對人類歷史造成了深遠影響的戰爭中,有多少塵封的歷史不為我們知道,或是已經被我們忘卻。那個時代的中國,國力雖然已經羸弱不堪,但我們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們當時其實仍還有一個強大的東西:那就是我們的文化。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這是一張很老的老照片,拍攝於上世紀三、四十年代。咋一看是一名德國軍官正在工作,可能沒覺得有什麼特別之處。


但是請注意後面牆上,軍事地圖旁邊居然掛的是一幅中國對聯,雖然只能看到到一側的,但最後的三個字"無不治"還是顯得清清楚楚。


照片上的德國軍官是誰,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萊因哈德·蓋倫,一個二戰時期著名情報組織者,創下了很多輝煌的傳奇。後來成為東線德軍的最高情報軍官,戰後還成為了西德聯邦情報局長。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萊因哈德·蓋倫


從任何角度上來說,蓋倫都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情報工作者,無論是作為朋友還是敵人,他都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物。1945年他投降美軍時,開始美軍還沒當一回事,但負責甄別的美軍負責人一聽到他的名字立即臉色開始嚴峻,迅速上報最高層。並把他帶到了最高機密處。從此蓋倫開始為西方工作。


由於蓋倫出色的才能,戰後冷戰時期,美國人極為重視他,一路青雲直上。最後直做到西德聯邦情報局長這樣的高位。這樣一位軍人,竟然在辦公室裡掛著一幅中國對聯,毫無疑問是因為他對中國文化的熱愛和了解的明證。照片下的解說詞翻譯過來就是:蓋倫少將桌子後面的中國格言是一位德國納粹軍官辦公室裡令人意想不到的特色。


在當時的歷史大背景下,這些德國軍官和中國的交集主要是這樣產生的,1927年,"四一二事變"後,蔣介石徹底開始背離三民主義,他趕走了所有蘇聯的軍事顧問,開始向德國學習軍隊建設。出於對中國礦產的需求,德國當時也派了不少軍事顧問來到中國,其中就有德國"國防軍之父"馮·塞克特和陸軍上將馮·法肯豪森等著名人物。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馮·塞克特


我們必須要承認的是,這些德國人對當時中國軍隊的建設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1937年日軍全面侵略中國後,北平在日軍強大攻勢下迅速失守,而在8.13上海保衛戰中,日軍對上海的進攻,打得就不那麼順利了,固然有領導層決心的因素,但也和保護上海的中國部隊主要都是德國訓練和裝備的也有一定關係。其中的"廟行大捷"中更是讓日軍的精銳師團損失慘重,戰後戰場上遺下屍體幾千具,這些都是在德國訓練下的中國軍隊取得的,甚至連日本人都稱那次上海保衛戰為"德國戰爭"。


包括後來國民政府西撤到重慶,很多德國軍官也跟隨搬遷到了重慶,在中國的這些地方,他們深入地接觸到了中國文化,對很多民風民俗有了更多的瞭解,中華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魅力讓很多人被深深地吸引。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當年國軍德械師配備的高射機槍


上面那張著名的圖片來自哈里·胡西1968年寫的《中國四十年代的非正式回憶》(原書名:《My Pleasure and My Palaces:an Informal Memoir of Forty Years in Modern China》),原書還記載,抗戰時期,1940年國民政府搬遷到重慶後,此時在重慶的外國人中,人數最多的是美國人,其次就是德國人。德國人的務實和嚴謹加上禮貌讓他們很受中國人歡迎。當時許多中國人和其他外國人對這些德國人都稱讚有加。


到了1941年,日本偷襲珍珠港,美國向日本宣戰,同時德國作為日本的同盟國向美國宣戰,而中國又向德國宣戰,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反應開始以後。這些德國人才開始逐漸離開中國。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在中國向德國宣戰後,希特勒政府開始命令在華的德國人撤回德國,有部分德國人遵守命令回到了德國,但還是相當多的德國人已經深深地喜歡上中國了,他們中有很多人甚至選擇了辭職而留在中國,這還讓當時的日本人非常不高興。對德國政府還提了不少抗議。


順便說一下,此書作者哈里·胡西是加拿大建築師,20世紀初來到中國,幫助設計和建造了今天的協和醫學院,然後他也深深地被中國文化所吸引住,一直在中國待到1949年。


胡西性格非常喜歡交際,而且接交的都是當時中國的上層人士和那些駐中國的外國人,因此他們家經常成了非正式外交活動場所,據他書裡的描述,他幾乎親身參加了那段時間中國的所有重大事件,這確實有點讓人難以置信,不過他的這本書卻是顧維鈞先生給他作的序,顧維鈞先生的大名我們絕對不陌生,這就給他書中的敘述增加了很大的可信性。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馮·法肯豪森


對於這些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喜歡還有一本書也提到過,那就是1978年戴維·卡恩所著的《希特勒的間諜:二戰中的德國軍事情報》,書中也曾提到一位納粹情報機構的上校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克魯馬赫。


他是經歷過一戰的老兵,情報方面尤其出色,1929年隨德國軍事顧問團被派到中國,在中國住了9年,也屬於前面胡西所說的那類深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德國人之一,即使1938年回到德國後,他也還是保留了很多在中國養成的習慣,每天工作期間桌上必定泡上一杯中國熱茶,家裡收藏了不少在中國工作期間收集的民間工藝品,甚至早上上班時還要穿著色彩鮮豔的中國服裝,讓他的同事們看的眼花繚亂。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這些習慣讓他的同事很是看不順眼,如果不是他情報工作方面的天賦和才能,他習慣的那種悠閒的東方文化式工作方式肯定會被他那些超級勤奮的德國人同事和上司認為是極端的懶惰而趕出這個部門。不過他本人不以為然,認為這才是人應該有的工作生活方式。或許是因為,在中國那些年的生活才讓他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精髓意義。


我們知道,德國人做事嚴謹,信仰堅定,遇事冷靜客觀,屬於典型的務實派,德國文化也非常強大,在歷史上無數的哲學家、思想家在這片土地誕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國人一直是一個非常驕傲的民族。


然而就是這樣一個驕傲而有堅定信念的民族,甚至是這些被希特勒的"大德意志民族思想"深刻洗腦過的這些納粹軍官,來到中國這片土地上後,很多人也照樣會逐漸被影響、被同化。不能不讓人感嘆


一張老照片,塵封的歷史,看看當年中國文化對那些納粹軍官的影響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的傳承能力和同化能力當真不可小覷,任何人來到這片土地都會受到影響。當被征服的時候,我們能把征服者同化,當被佔領的時候,我們能把佔領者同化,當有朋至遠方來的時候,我們能把朋友同化。我們的國力在最孱弱的時候,我們的文化依然凸顯出了它如此強大的同化能力。也許這才正是我們民族綿延數千年而依舊矗立在東方真正的強大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