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历史就如一道长河,岁月就是那河里的一道道浪花,在上个世界那场对人类历史造成了深远影响的战争中,有多少尘封的历史不为我们知道,或是已经被我们忘却。那个时代的中国,国力虽然已经羸弱不堪,但我们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我们当时其实仍还有一个强大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文化。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这是一张很老的老照片,拍摄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咋一看是一名德国军官正在工作,可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是请注意后面墙上,军事地图旁边居然挂的是一幅中国对联,虽然只能看到到一侧的,但最后的三个字"无不治"还是显得清清楚楚。


照片上的德国军官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莱因哈德·盖伦,一个二战时期著名情报组织者,创下了很多辉煌的传奇。后来成为东线德军的最高情报军官,战后还成为了西德联邦情报局长。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莱因哈德·盖伦


从任何角度上来说,盖伦都是一位非常优秀的情报工作者,无论是作为朋友还是敌人,他都是一位值得尊重的人物。1945年他投降美军时,开始美军还没当一回事,但负责甄别的美军负责人一听到他的名字立即脸色开始严峻,迅速上报最高层。并把他带到了最高机密处。从此盖伦开始为西方工作。


由于盖伦出色的才能,战后冷战时期,美国人极为重视他,一路青云直上。最后直做到西德联邦情报局长这样的高位。这样一位军人,竟然在办公室里挂着一幅中国对联,毫无疑问是因为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和了解的明证。照片下的解说词翻译过来就是:盖伦少将桌子后面的中国格言是一位德国纳粹军官办公室里令人意想不到的特色。


在当时的历史大背景下,这些德国军官和中国的交集主要是这样产生的,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蒋介石彻底开始背离三民主义,他赶走了所有苏联的军事顾问,开始向德国学习军队建设。出于对中国矿产的需求,德国当时也派了不少军事顾问来到中国,其中就有德国"国防军之父"冯·塞克特和陆军上将冯·法肯豪森等著名人物。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冯·塞克特


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这些德国人对当时中国军队的建设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1937年日军全面侵略中国后,北平在日军强大攻势下迅速失守,而在8.13上海保卫战中,日军对上海的进攻,打得就不那么顺利了,固然有领导层决心的因素,但也和保护上海的中国部队主要都是德国训练和装备的也有一定关系。其中的"庙行大捷"中更是让日军的精锐师团损失惨重,战后战场上遗下尸体几千具,这些都是在德国训练下的中国军队取得的,甚至连日本人都称那次上海保卫战为"德国战争"。


包括后来国民政府西撤到重庆,很多德国军官也跟随搬迁到了重庆,在中国的这些地方,他们深入地接触到了中国文化,对很多民风民俗有了更多的了解,中华五千年博大精深的文化的魅力让很多人被深深地吸引。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当年国军德械师配备的高射机枪


上面那张著名的图片来自哈里·胡西1968年写的《中国四十年代的非正式回忆》(原书名:《My Pleasure and My Palaces:an Informal Memoir of Forty Years in Modern China》),原书还记载,抗战时期,1940年国民政府搬迁到重庆后,此时在重庆的外国人中,人数最多的是美国人,其次就是德国人。德国人的务实和严谨加上礼貌让他们很受中国人欢迎。当时许多中国人和其他外国人对这些德国人都称赞有加。


到了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向日本宣战,同时德国作为日本的同盟国向美国宣战,而中国又向德国宣战,一连串的多米诺骨牌反应开始以后。这些德国人才开始逐渐离开中国。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在中国向德国宣战后,希特勒政府开始命令在华的德国人撤回德国,有部分德国人遵守命令回到了德国,但还是相当多的德国人已经深深地喜欢上中国了,他们中有很多人甚至选择了辞职而留在中国,这还让当时的日本人非常不高兴。对德国政府还提了不少抗议。


顺便说一下,此书作者哈里·胡西是加拿大建筑师,20世纪初来到中国,帮助设计和建造了今天的协和医学院,然后他也深深地被中国文化所吸引住,一直在中国待到1949年。


胡西性格非常喜欢交际,而且接交的都是当时中国的上层人士和那些驻中国的外国人,因此他们家经常成了非正式外交活动场所,据他书里的描述,他几乎亲身参加了那段时间中国的所有重大事件,这确实有点让人难以置信,不过他的这本书却是顾维钧先生给他作的序,顾维钧先生的大名我们绝对不陌生,这就给他书中的叙述增加了很大的可信性。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冯·法肯豪森


对于这些德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喜欢还有一本书也提到过,那就是1978年戴维·卡恩所著的《希特勒的间谍:二战中的德国军事情报》,书中也曾提到一位纳粹情报机构的上校弗里德里希·阿道夫·克鲁马赫。


他是经历过一战的老兵,情报方面尤其出色,1929年随德国军事顾问团被派到中国,在中国住了9年,也属于前面胡西所说的那类深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德国人之一,即使1938年回到德国后,他也还是保留了很多在中国养成的习惯,每天工作期间桌上必定泡上一杯中国热茶,家里收藏了不少在中国工作期间收集的民间工艺品,甚至早上上班时还要穿着色彩鲜艳的中国服装,让他的同事们看的眼花缭乱。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这些习惯让他的同事很是看不顺眼,如果不是他情报工作方面的天赋和才能,他习惯的那种悠闲的东方文化式工作方式肯定会被他那些超级勤奋的德国人同事和上司认为是极端的懒惰而赶出这个部门。不过他本人不以为然,认为这才是人应该有的工作生活方式。或许是因为,在中国那些年的生活才让他真正理解了生命的精髓意义。


我们知道,德国人做事严谨,信仰坚定,遇事冷静客观,属于典型的务实派,德国文化也非常强大,在历史上无数的哲学家、思想家在这片土地诞生,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德国人一直是一个非常骄傲的民族。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骄傲而有坚定信念的民族,甚至是这些被希特勒的"大德意志民族思想"深刻洗脑过的这些纳粹军官,来到中国这片土地上后,很多人也照样会逐渐被影响、被同化。不能不让人感叹


一张老照片,尘封的历史,看看当年中国文化对那些纳粹军官的影响


古往今来,中华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同化能力当真不可小觑,任何人来到这片土地都会受到影响。当被征服的时候,我们能把征服者同化,当被占领的时候,我们能把占领者同化,当有朋至远方来的时候,我们能把朋友同化。我们的国力在最孱弱的时候,我们的文化依然凸显出了它如此强大的同化能力。也许这才正是我们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依旧矗立在东方真正的强大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