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三世(Mihailo Obrenovic III,1823—1868,下稱米哈伊洛),塞爾維亞公國大公(1839—1842,1860—1868),其祖父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一世(Milos Obrenovic I,1780—1860,1815—1839)於1815年領導的第二次塞爾維亞起義取得成功,被奧斯曼帝國(Ottoman Empire,1299—1922)統治了幾個世紀的塞爾維亞獲得了自治,1830年土耳其人在《花廳御詔》中承認了塞爾維亞公國的自治地位,米洛什·奧佈雷諾維奇成為統治塞爾維亞的世襲公爵(1839年退位);其父米蘭·奧佈雷諾維奇二世(Milan Obrenovic II,1819—1839,1839—1839)執政26天病薨,米哈伊洛繼承了大公之位;1842年被武契奇發動的政變推翻;1860年,再任大公至1868年遇刺身亡;其子米蘭·奧佈雷諾維奇四世(Milan Obrenovic IV,1854—1901,)繼位大公(1868—1882)和塞爾維亞王國國王(1882—1889),稱米蘭·奧佈雷諾維奇一世。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網絡圖片)

1860年9月26日,米哈伊洛再次出任塞爾維亞公國大公,他修訂憲法、革新體制、勵精圖治、秣馬厲兵,尋求從奧斯曼帝國獲得完全獨立。在1831—1833年期間,公國領土由當時的貝爾格萊德地區向東、南、西方向均有擴張。19世紀40年代初期,塞爾維亞同俄羅斯帝國(Russian Empire,1721—1917)合作,而後又同奧匈帝國(Austro Hungarian Empire,1867—1918)結盟。1867年,經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雙重施壓,奧斯曼帝國被迫從塞爾維亞全面撤軍,公國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

1869年公國出臺了新憲法,將塞爾維亞定義為一個獨立國家;1878年的柏林會議(Berlin Congress,為重建巴爾幹半島秩序,德國首相俾斯麥邀請歐洲強國與奧斯曼帝國在柏林舉行會議,以平衡英國、俄羅斯與奧匈帝國的利益)後,塞爾維亞獲得完全獨立,領土也向東南方向擴大了;塞爾維亞公國一直持續到1882年成立塞爾維亞王國。

1867年,米哈伊洛將公國首都從克拉古耶瓦茨(Kragujevac,今塞爾維亞第四大城市)遷至貝爾格萊德(Belgrade,此後的貝爾格萊德一直都是塞爾維亞乃至前南斯拉夫聯邦的總首都)。1868年6月,米哈伊洛遇刺身亡。

米哈伊洛為塞爾維亞公國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對內,他改革法制、建立軍隊、創辦銀行、學校、醫院以及劇院等;對外,奉行獨立和聯盟,迫使奧斯曼帝國軍隊退出塞爾維亞,國家實現了由自治到主權的完全獨立。塞爾維亞人民為紀念米哈伊洛的豐功偉績,在共和國廣場中心,為他立了一座巨型青銅騎馬雕塑,並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貝爾格萊德最大的商業步行街——米哈伊洛大公街。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位於共和國廣場中心的米哈伊洛大公雕像

米哈伊洛大公街(44°49’N,20°27’E)於1870年命名,全長約1千米,是貝爾格萊德主要的步行商業街。作為最古老和最有價值的標誌之一,大街成為連接卡萊梅格丹要塞(Kalemegdan Fortress)和共和國廣場之間的“橋樑”,1979年被前南斯拉夫宣佈為國家重點歷史文化保護單位。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米哈伊洛大公街街景

米哈伊洛大公街沿街兩側多為19世紀70年代的建築,是當時貝爾格萊德的一些具有影響力或經濟富有家庭建造的住宅,現在多被用於商店、餐館、咖啡館、畫廊、舊書店和古董店等臨街經營,在大街盡頭也有貝爾格萊德較大的購物中心。精緻的老建築與新式樓宇交錯,還有不少水準較高的街頭藝術家在演奏,大街上洋溢著過去的優雅和現代的迷人氛圍,構成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街頭藝術家在演奏

如果能與朋友們在這個復古又熱鬧的大街上坐下來,品一品特色的咖啡或紅酒,講一講與之相關的歷史人物,看一看來來去去的俊男靚女們的張張笑臉,是多麼愜意的一種享受啊!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米哈伊洛·奧佈雷諾維奇與米哈伊洛大公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