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麼?王勃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講解

《三字經》中有:“五子者,有荀揚,文中子,及老莊。”

五子分別是:荀子、揚子(揚雄)、文中子(王通)、老子、莊子。文中子(王通)是王勃的爺爺。

大概是由於家學淵源的緣故,王勃少年就已經博學多才,博學到讓人目瞪口呆的地步。我們今天九歲的孩子才二年級,九歲的王勃已經在讀顏師古註解的《漢書》,在讀的過程中,他發現顏師古的註解有很多錯誤,他一邊讀書一邊做筆記,把筆記匯成了一本十卷的書——《指瑕》,“指瑕”就是指出缺點的意思。

王勃十六歲就參加科舉考試,並且做了官。可能是他的年輕按捺不住他非凡的才華,他做了兩件沒有把握好分寸的事情,有點放蕩不羈的感覺,讓他的仕途不佳,但是他總體上還是一個純粹的修齊治平的文人士子。

錯!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麼?王勃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講解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於長安,具體日期不定,杜少府是他的好友,“少府”是個官名,這一天姓杜的朋友要去蜀地任職,王勃在長安送別,作此詩以作鼓勵!

首聯: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闕”主要指皇宮的門,所以“城闕”指長安城。陝西一帶,舊為秦地,項羽滅秦朝後,把舊時的秦地分為雍、塞、翟三國,分給三個秦國的將軍,故稱“三秦”之地。“輔”是護衛的意思,長安城護衛著“三秦”這片土地。

四川岷江古有“白華津、萬里津、江首津、涉頭津、江南津”五個渡口,合稱五津,這裡指杜少府要去任職的地方。“風煙”帶有歷史的滄桑感,也彰顯了長安與蜀州的遙遠之感,帶有漂泊之感,也加濃了離別的氛圍。一個“望”字盡顯王勃對杜少府的無限關切之情並伴有隱隱的離別之痛。

這聯詩句用一句大白話來表達,那就是——我在長安,遙望著遠在蜀地的你。

錯!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麼?王勃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講解

頷聯: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首聯交待了地點,頷聯說明惜別的原因。這一聯的“意”字用得很傳神,王勃與好友杜少府,兩個大老爺們,並不是因為離別而如此痛楚,真正的原因是“同時宦遊人”。“宦”這個字的本意很明顯,寶蓋頭是個房子,下面是大臣的“臣”,就是做臣子的人,“宦遊”就是在外漂泊求仕的文人士子們,並不是指一般人。王勃和好友杜少府同為懷才不遇、仕途受阻的文人,這裡有“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的感覺。

頸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整首詩裡的這一句最出名,被今天的我們廣泛使用,今天的大致翻譯為:四海之內哪裡都有知心朋友,即使遠在天邊也好像近在眼前。

“海內”這個詞彙出自《論語 · 顏淵》,

司馬牛憂曰:“人皆有兄弟,我獨亡。”子夏曰:“商聞之矣: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士為知己者死”,“知己”不是指簡單的朋友,是賞識你的人,主要是賞識你的上級,並且是有相同志向的上級,一起選擇“濟世安民”的領導。死是一種視死如歸的態度,並不是有人賞識你,就得死。著名的“管鮑之交”,管仲與鮑叔牙就是傳為美談的一對知己。《論語》中有:“德不孤,必有鄰。”有道德的人永遠不會覺得孤單,因為總能找到和你一樣的人,“天涯若比鄰”,雖身在天涯,但心像鄰居一樣挨著。

尾聯: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無為”這裡指無所作為,“岐路”出自《列子·說符》中的“亡羊歧路”,原意指岔路,後指錯誤的道路,這裡用來引喻朝廷的政治道路誤入歧途。因為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所以才無所作為。

“兒女共沾巾”是像他們這樣的忠良賢臣在哭訴自己懷才不遇,像小孩子一樣哭泣,泛指天下和他們一樣的華夏兒女、文人士子。如蘇軾的《赤壁賦》中:“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

錯!知己不是朋友!那是什麼?王勃古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講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