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国演义》里的刘备没有三顾茅庐,会怎么样?

小美三房


会逐渐完蛋。

当时刘备身边文臣虽有孙乾、糜竺等人,武将虽有关羽、张飞、赵云等万人敌。但却缺少可以谋断乾坤,掌握全局的大才。

第一,刘备虽有野心,但却时运不济,投靠陶谦,陶谦就死,然后刘备兵败。投靠刘表,刘表也死,然后刘备又兵败。这属于运气不行。

第二,刘备虽是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传到他这里的时候,基本也穷的差不多了,不然他怎么可能去卖草鞋。这属于经济不行。

第三,嘴功。刘备的嘴很厉害,且很会表演,但也只能忽悠一下关羽、张飞、赵云这样的猛将。曹操,孙权等真正的枭雄是不会鸟他的。这就属于自身硬件的级别了。

综上三点,刘备需要一个大才,帮他运筹帷幄,扭转时运;氪氪金,提高经济实力;顺便帮助刘备提升自身实力。为三分天下奠定根基。




北国藏锋


如果刘备不三顾茅庐,诸葛亮耐不住了,会屁颠屁颠的找到刘备门上。


布衣之徐


卧龙先生自比管仲雄心勃勃想干一番匡时济世伟业然而待价而沽不会主动去"跑官"的干活!若非刘备一把鼻涕一把泪立雪不怕冻僵三顾乞求,孔明是不会向任何草头王"毛遂自荐"的,刘备不来,终会有李备张备来请他出山襄助的。


2968186160


可以猜想诸葛亮对天下大事了如指掌,第一不找他,他也可能自己出山,读了这么多书,心中肯定有入市抱负。

因徐庶推荐,刘备带关羽、张飞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第一次,诸葛亮远游。第二次仍未见到,刘备便留下书信,抱着未见到孔明之遗憾冒雪返回。第三次,诸葛亮在午睡,刘备等他睡醒更衣后才终得相见。诸葛亮被刘备感动,答应出山。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

刘备了解了诸葛亮的一些情况后,更加向往认识到这样的人才,于是他带了关羽、张飞两员虎将和几名随从,骑马往隆中,一路翻山越岭,方才来到诸葛亮的隐居之地。

见群山环抱,景物幽雅,刘备更增仰慕之情。随从小叩柴扉,好一会儿才出来一名洁雅清纯的童子。童子说诸葛先生出去了,不知何时回来。

刘备不愿回去,又等候多时,童子多次婉言请回,刘备这才谢了童子,原路返回。刘备就这样来回往返三趟。最后,他终于见到了诸葛亮。



西瓜霜和


这个假设有点儿意思哈。

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的话,以诸葛亮的性格是不可能主动找刘备的,那么这样刘备也将失去诸葛亮。即便没有诸葛亮,刘备依然能入主西川,成就一番帝业。

刘备与诸葛亮

没有遇到诸葛亮之前,刘备身边虽有关张赵等三员猛将,但是仍然拿不下一块稳定的根据地。

刘备心里非常清楚,自己身边没有可以像荀彧、郭嘉那样具有战略光的谋士,所以他一直求贤若渴,好不容易发现了诸葛亮这样的大才,自然不会错过,别说三顾了,就算十顾二十顾也得请到。

假如刘备与诸葛亮失之交臂,那么他一定会继续寻找诸葛亮这样的大才,来辅佐自己完成大业。那么,这个人会是谁呢?

我认为一定是庞统,并且会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刘备完成帝业,甚至有可能比诸葛亮功绩更大。原因如下:

一、水镜先生司马徽曾经跟刘备同事提到两个人——卧龙凤雏

卧龙即诸葛亮,凤雏即庞统,且庞统的叔叔跟水镜先生是好友,庞统跟水晶先生可以说是好友兼知己。如此看来,水镜先生在这两个人之间相对来说,跟凤雏关系更好一些。

这位神秘莫测的世外高人跟刘备谈到卧龙凤雏时,似乎有意将重点放在卧龙身上,这跟他那句“得其主,不得其时”多少有些干系,从内心他希望两个人不要出山劳累耗神,这种希望貌似在凤雏身上更多一些,这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

刘备从水镜先生庄上第一次听说卧龙、凤雏这两位高人,自然渴望一见,最好两人都能来辅佐自己。

诸葛亮与庞统

二、徐庶在刘备面前也提到过凤雏

刘备从水镜庄上出来,没碰到卧龙凤雏,却遇见了徐庶。这个人是个大才,虽然没有卧龙凤雏厉害,却比刘备身边的所有谋士强上太多。然后,刘备内能留住徐庶,却从徐庶口中得知了卧龙的下落。

刘备还从徐庶口中得到了对凤雏的评价,这个人比起卧龙来丝毫不差。如果刘备没有得到诸葛亮,必然会全力寻找凤雏庞统的下落。

三、庞统不像诸葛亮,更主动

庞统在决定辅佐刘备之前,一直在江东飘荡,曾经见过孙权,没遇到孙权不识金镶玉,将庞统拒之门外。这就说明庞统不像诸葛亮那样,待价而沽,等着人家上门来请。

另外,庞统仍然是主动去找刘备,不过没有将诸葛亮的推荐信呈给刘备。他这样做也很正常,但凡有能力的人凭的是自己的真才实学,而不是一封推荐信。

庞统没有给刘备看诸葛亮的推荐信还一个原因,他想看看刘备到底是不是真正的求贤如渴,平等待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庞统比诸葛亮做事更主动。

刘备与庞统

四、没有诸葛亮,庞统有可能会帮刘备完成统一中原的大业

有人可能说,赤壁之前,刘备如果没有诸葛亮,也没有找到庞统,就会被曹操消灭。我认为曹操不可能消灭刘备。刘备跟曹操交手不是一两次了,虽然有时很狼狈,但都能化险为夷。再说,曹操南下的真正目的并非漂泊不定的刘备,而是虎踞江东的孙权。

反倒是没有了诸葛亮的刺激,曹操对刘备注意力会弱一些。如此,刘备反倒保存了实力,以便更好地在荆州一带安身。

赤壁大战时,徐庶跟随曹操出征。期间,他肯定会知道刘备的情况。后来,徐庶在曹营遇到前来为曹操献连环计的庞统。

本来徐庶对没能负辅佐刘备就感到非常遗憾,在得知自己推荐的诸葛亮没能辅佐刘备后,必定会跟庞统述说刘备的为人,并大力向刘备推荐庞统。如此,就相当于是将诸葛亮的推荐信,变成了徐庶的推荐信了。

徐庶与庞统

庞统一个人辅佐刘备,之后帮刘备取西川时,也就不存在因诸葛亮而急于立功。这样,也就避免了饮恨落凤坡。

庞统虽然跟诸葛亮谋略不相上下,两个人行事风格却不同。庞统相对来说,做事更主动,也不像诸葛亮那样事必躬亲,谨慎有余而魄力不足。这样的话,蜀汉就不会人才那么匮乏。

庞统为人朴实,常常给人一种傻傻的感觉,不像诸葛亮看起来那么咄咄逼人,精明能干。庞统的这样性格决定了他能听取手下人的意见,放手让下面的人去做事,这样蜀国定会人才济济。

如此,魏延进攻长安提议,很有可能会被庞统采纳,攻占长安,进而逐鹿中原,实现刘备统一汉室江山的伟大战略构想。

然而,这一切只能推演,历史不会重来。就以此来慰藉一下英年早逝的凤雏先生吧。


图:《三国演义》剧照


原度拾趣


三顾茅庐的故事家喻户晓,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出山,多次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感其诚意,出山相助,最终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实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目标,但是如果三国里刘备没有三国茅庐,结果会怎样?

从刘备方面来看,刘备可能继续求贤,广罗天下贤士,最后终于觅得一个足以匹敌诸葛亮的贤人,并且在其辅佐之下,称王称霸。还有一种可能,刘备最终也没求得一个大贤相助,一辈子依附在别人手下,壮志难酬,碌碌无为,抱憾终生,甚至命丧敌手。那么诸葛亮呢?或许诸葛亮也可能找到另外一个明主辅佐,建立千古奇功,被后人累世传颂;或许诸葛亮会一辈子“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其实“如果”本身就是一个假命题,明主求贤,贤臣亦求明主。刘备和诸葛亮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找到对方。刘备求得诸葛亮,如虎添翼,使得其政治抱负得以实现,建立帝王伟业;诸葛亮在刘备手下亦可以把自己平生所学发挥的淋漓尽致,千里马不至于骈死于槽枥之间。但是正如司马徽所言“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五丈原的秋风,改变不了历史,但是却可以传下三顾茅庐的佳话。


工程考试学习


三国不会鼎力,曹操一统天下,诸葛亮老死庐中



品酒笔记之陈厚坤沙酒


刘备三顾茅庐是听到诸葛亮有安邦定国之才,一心想请他出山来帮助自己,因为刘备深深地知道没有一个足智多谋的军师,想在那个军阀割据的乱世里干出一番事业来,的确是件不容易的事,当时的他即没有地方,也没有军队,只有志同道合的哥们三个,那两位都是武将,只有在布衣中,才能请来为百姓请命的贤士来,其他人,看到他的情形,是不会辅助他的,因此,他决定无论如何要把诸葛亮请出山来,他的三顾茅庐使自己有了立足之地,也实现了诸葛亮未岀茅庐知天下事的志向,没有三顾茅庐,也不会有后来的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或许还在曹操处委曲求全。

诸葛亮的岀山,使精诚团结的刘、关、张集团更加壮大,使刘备如虎添翼,在文治武韬方面更胜一筹,文的一方面有诸葛亮、庞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武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五虎上将威名远振,慕名而来的文臣武将云集。

再说诸葛亮,当初就有卧龙凤雏,得一者得天下,可见诸葛亮之能力不是一般,他未岀茅庐就知天下三分之事,上知天文、下通地理、政通人和,知人善用、军纪严明,是一位杰岀的政治家、军事家,这样的人才,不管是那位想逐鹿中原霸主的人,都是想得到的,从当时的情况看,刘备的势力最弱,诸葛亮早知道三囯会成立,刘备不是天下之主,他是逆天而行去保刘备,就是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他所抱的态度,就是士大夫的"良禽择木而栖,士为知己者死"的观念去感恩刘备的。他也在“出师表里”就说“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曲,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在诸葛亮看来,天下事纵然结局如何,但三顾茅庐之情不可不深,没有刘备,他也不可能为谁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地步去,他会跟世事随波逐流,以大局走向而定,正是这"三顾",他看岀了刘备的真诚,和仁义之心,为了他,也为了天下苍生,诸葛亮愿背道而驰,去尽量现实他们的理想,直到刘备去逝,托孤也不敢心有他属,最终病逝五丈原。

在诸葛亮的英明辅佐下,始终坚持东联孙吴,北抗曹操,立足成都,三分天下,待时而发,实行一统,稳步前进的将无栖身之地的刘备,从新野岀发、到得徐州,借荆州、取西川、定成都、扫南蛮,一路披荆斩棘,把一个小县令推送到独霸一方的英雄。实属不易之举。

没有他的三顾茅庐,诸葛亮岀山不岀山未可知,假若未能三顾茅庐,诸葛亮不归附于刘备,刘备就不可能独霸一方,也形不成后面的三足鼎力之趋势,或许早己被曹操吞并,从关羽的死,他急于报仇,不听诸葛亮之劝,,擅自岀兵伐吴,至使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导致全军覆没,遗恨白帝城,从这件事看,没了诸葛亮,刘备就成了只无头的苍蝇,没计划、没目标,全凭义气行事的普通人来,这样,也永远成不了大事。

因此,刘备的三顾茅庐,挖岀了个真才实学的军事家,不去三顾茅庐,就没刘备的三分天下,这就是时势造就了英雄,但英雄也把握了时势,才会拓岀一方疆土,奠基千秋基业。至于发展,也就得因人、时势变化而变化了。


木火燊辉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2fdc1000eecefdecfde3f\

创业励志故事汇


以诸葛亮《出师表》所言:“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如果刘备没有三顾茅庐,诸葛亮没有显示军事指挥才能的机会,很可能平淡一生。这是诸葛亮的叙述,但个人认为,如果没有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还是会出山的。

按当时中国的军阀割据局面诸葛亮最终会去哪里呢?余认为他最终还是会选择刘备的。当时的最大军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幕府人才济济,无疑是当时有才之士的最佳去处。而且曹操也是雄才大略级人物,志在一统中国。虽然是最佳去处但诸葛亮是不会去曹操那里的,因为诸葛亮当时被称为卧龙先生,自恃才高八斗,胸藏乾坤,若是去曹操集团,在那个人才多的数不清的幕僚里如果一去曹操便予军师高职势必引起其他老幕僚的寒心,还有可能遭到其他幕僚的围攻最终导致杀身之祸。其二便是去东吴孙家,相比于曹操孙家相对会好很多,孙家经过父兄两代人的艰苦经营在当时已是不容小觑的军事力量。为何诸葛不会去东吴呢?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去了东吴要想成为高级幕僚也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这对一直在隆中等待出世的诸葛显然时间上太久。二是当时的孙权虽从父兄手里接过大业然权比起兄长差太远了,又受顽固派的掣肘,东吴当时更偏向于守城而无图进之志。第三个去处便是荆州刘表处,刘表虽是皇亲但从其对待孙坚孙策父子时便知刘表心地软弱,灭亡是早晚的事。至于张鲁、刘璋亦不是大志之人。思前想后还是去刘备处更合适,一是刘备当时没有什么能力出众的幕僚,唯一的一个也被曹操弄走了。二是刘备是个创业者,正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这正是诸葛亮施展能力留名青史的最佳去处。所以即使刘备不三顾茅庐,诸葛亮也会创造机会去刘备那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