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已沒,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清明節如何祭祖?

SD我心飛揚


立身常念報祖國

每逢佳節倍思親

老家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然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有八九!

老家的存去也是如此!在外定居家和業興

感念祖恩😊

若知家祖祥情立個牌位清明節把祖先請到家中

鮮🌸花,水果供奉!焚香燃箔祭之以禮!



李文通872


看到題主的問題,確實讓人傷感和無奈,不能上祖先的墳頭祭祖掃墓,心裡不免遺憾。老家是根,祖先是根,樹高千丈忘不了根,人之常情。只是,題主的問題古人早就有辦法解決了。

(掛青實景圖片)

中國古代,不泛外出謀生,然後定居他鄉之人。也不泛在戰亂時期,為避戰禍,顛沛流離,逃難遷徙而定居他鄉之人。如,南北朝時期和北宋末南宋初,就有大批中原人為躲避戰亂,遷徙到了南方,並定居在南方各地。在清末和民國初年,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西口”、“闖關東”,後來就有很多人留在了大西北和東北。這些人當年也失去了老家,失去了祖墳,但他們身在異鄉,心想老家,每到清明,也要去祭祖“掛青”,其虔誠之心,比在家更甚。沒有祖先的墳墓,祭祖還可以,但古人如何在外地給先人“掛青”呢?

掛青是很多地方清明期間祭祖掃墓的標誌。俗話說“有兒墳上飄白紙,無兒墳上草樹青”,又有“有兒墳上掛白紙,無兒墳上屙狗屎。”一座墳頭清明期間是否有人前來掛青,成了這座墳頭所葬之人是否後繼有人、興旺發達、父慈子孝的標誌。墳頭上“掛青”越多,說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我國很多地方用白紙,或黃紙,或彩色紙剪成的紙串,掛在柴棍掛的頂端,或插於墳前,或插於墳頂,或插於墳的圍周,地方習俗不同,所插的地方的講究有別,這就稱之為掛青,也有的地方稱為掛紙。有的地方把“掛青”一詞解釋得非常有思念之情,稱之為“掛念去世的宗親(青)”。

(掛青祭拜祖墳)

因各種原因移居外地,回家不便,也一樣要“掛青”。過去的交通條件不像現在,現在交通方便,交通工具多種多樣,回老家來回近的一天打來回,遠的也不過是一個星期的時間。過去的人們,大多靠步行,少數有錢人靠車馬船,路途迢遙,回老家一趟少則一兩個月,多則一年半載。那些不能回老家掛青的人們又怎麼辦呢?古代人就發明了一種實用的祭祖“掛青”方法,叫“掛飛青”,以了祭掃心願。

現在有的人給“掛飛青”起了一個文縐縐的一個詞,叫“遙祭”,基本上是這個意思,但還是有些區別的。“遙祭”主要是“祭祀”,而“掛飛青”,既有祭祀,也體現了清明掛紙的特色。每當清明來來臨之時,身居異鄉的人們,就來到河岸(最佳地點是河岸),沒有河的地方就來到一塊空曠的草地上,面對老家的方向“掛飛青”。其程序與在墳前的祭祖掃墓是一樣的,上供品,點香燈,燒冥紙(有的地方為包袱)等,用柴棍將剪好的紙串掛起來,插成一排,或很有層次地插在一起,其方位也是朝老家的方向。心裡估計老家有多少座祖墳,就插多少根掛紙串的柴棍。

其實,這就是身在外地的人們,模擬祖墳的場景進行祭掃。為什麼要到河邊呢?這與民間的說法有關,人們認為祖先的靈魂從水路是來得最快的,是一個快速通道,而寄出的包袱也能快速到達。民間的這種帶有迷信色彩的良好心願,體現了對老家墳墓裡先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對老家的一種思念之情。“掛青”就是“掛親”,是對祖先的掛念。

過去,人們對失蹤之墳,因各種原因消失掉的墳,已經無法到墳頭上去祭掃的人家,清明時節大多采取這種“掛飛青”的方式祭掃。

我改一下題主後面說明的話:老家沒了,也就意味著——根還在,只要心還有對祖先的牽掛,走在城市的街頭,這裡有可能就是你後代的老家。你認為對嗎?


關山聽風


祖宗照片,前面插香3柱。

如有心,放一兩樣父母愛吃之物,擺上。

點香,拜三下,說說話。


老孔


老家沒了,我認為: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應該要回老家親自上墳祭祖。老家這個地方,

雖然老家的房屋沒了,人與人之間,血脈相連,彼此熟識,氣息相通,守望相助,

自己的根永遠都在老家,

老家是我們永遠的牽掛,

是我們衣錦還鄉之地,

祖先也在老家安葬,是祖祖輩輩的祖先長眠之地,

香火祠堂也在老家,祖先在這片土地上養育了我們,即使老家已經沒房沒人了,即使個別心懷鬼胎、缺少家教的同族者和不懂禮節的小人,已經把你當作是外人了。這裡是曾經養育過我們的出生地,是我們的根,留有我們童年的回憶,哥哥妹妹你可以大膽的回來,況且清明節也是我囯重要的傳統節日,祭祖時節,國家專門放假,

祭祖可使我們永遠不會忘記祖先的恩德,可使我們的家風得以繼承流傳。如果你因老家沒了,向祖先遙祭。等於牆上畫餅,祖先是不喜這虛套的,沒有作用的,清明節期間是人與祖先追思節日,對先人的追思,又豈能隨便遙祭拜拜?

我認為:祭拜祖先還是要有一個儀式才行,趕回老家,沒有房屋可以租住酒店,帶上紙錢、香燭、鮮花、水果、肉類等等,剷剷墓地上的雜草,給墳頭上加點新土,掛上白紙,在先人墓地前默唸先輩稱呼,禱告祈願,說一些平時說不出的保祐話,聊聊家常,面對世俗儀式,會讓人身心得到洗禮。從心而安,會有不一樣的感觸。通過對祖先的近距離氣場鏈接,相信祖先他們會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好人有好報的!

記著:上墳掃墓祭祖,一定要進入墓地墳堂內禮拜,入堂如到家,祖先才會認你的!如果你不入到墓地墳堂內,否則,祖先當你是外人也。






李新榮


所謂老家,是指父母還在,家裡的老房子還在,那個生你養你的地方才叫老家。老家就是不管走得多遠,飛得多高,逢年過節,你還想回去的那個地方,才是老家。回到老家,你就是村裡的那個娃。沒了父母,沒了老房子,甚至已沒了當地戶口,你只能是老家的客人。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祭祖,也是中華民族的風俗和美德。清明節,如果條件允許的話,還是回到父母墳前燒幾張紙,畢竟那裡,埋葬著你一生中最重要最牽掛的人。燒幾張黃表紙,和父母說說心裡話,像感覺他們就在身邊一樣。

但很多人,已在千里之外的外地定居,有的甚至已經漂洋過海到了異國他鄉,那就只能在網上祭掃。也有很多人,是通過自己的朋友圈和微博發表動態,表達對逝去親人的哀思。

還有的人,是委託墓地管理員或者專業代為祭奠的機構和人員,替自己去親人墓前祭拜,這種代掃墓業務,現在網上已有很多人在開展。

還有更簡單地一種方式,夜深人靜的時候,找個安靜一點的僻靜地方,用白色粉筆在地上畫一個圈,往家的方向跪下燒紙,燒完喊你要祭奠的人,告訴他們什麼原因不能去墓前,求得親人諒解,並告訴他們在這裡給他們送去了紙錢,願他們在天之靈能有所感應。在我們襄陽這邊,清明節前或陰曆十月一後,路邊常常能見到粉筆畫出的圈和紙錢燃燒後留下的灰燼。

其實,不管用哪一種祭拜方式,只要把逝去的親人掛在心間就好。當然,更好的方式,是趁他們在世時,多盡一些孝道。莫待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才是人間最追悔莫及的事,且永遠無法彌補。


金釵銀環


關於老家已沒,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清明節如何祭祖這個問題,想必是當下很多人都面臨的問題。在我的老家,每逢清明節,在外的人員一般都會回家祭祖。

對於我而言,記得最後一次清明節在家祭祖,是08、09年的事情,距今已經十多年了。在這些年裡,一方面離家遙遠,長圖勞頓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工作之後事情也多,有時候有過想回去的念頭,但無奈瑣事太多抽不開身。

但我心裡始終清楚,不管如何能回家祭祖是最好的。祭祖過程中,給已故的祖輩修繕墳墓、焚燒香紙,磕上幾個響頭,無疑是寄託哀思之情最好的方式。同時,可以在生養自己的土地上,感悟那份屬於自己的鄉音鄉情鄉土,慰藉濃濃的思鄉之情。假若不能回去,則只能把那份哀思掛在心中。


邊疆行者


謝謝:

“清明”節將至,春暖花開,是踏草的大好時節,又稱之為“踏青,三月節,和祭祀節"等。

“清明”是中華傳統古老的祭祀節日,為什麼叫"祭祀”節日呢?它的由來源於周朝時代,距現在也有大約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在我小的時侯,有我父親常常講關於“清明”節的故事。到現在雖然忘了不少,但也記憶攸新,雖然講不全面。下面別嫌我囉嗦,大致的來歷分享給大家聽。

據說在春秋戰國年間,有一位王子叫晉王。當時朝內大亂,各王爭位。晉王為了防備被迫害,打算逃往國外躲避。由介子推陪從前往,在路上荒山野嶺,荒無人煙的地方。王子飢餓無力,癱在地上走不動了。這就急壞了介子推,荒無人煙的地方,到哪裡找吃的呢?在實在找不到吃的東西的時候,介子推為了孝敬主子,故不了一切,從自己的小腿肚上割下一塊肉,燒熟獻給主人,晉王發現感動的流下了熱淚。

十幾年後,晉王當上了國王。封官加職,賞賜有功的文武大臣,唯有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也沒有願言,自己和老母親遠離家鄉,去了綿山隱居。

後來,晉王突然想起這件事來,有辜負了介子推,也是有功之臣,理應加封。再去他家鄉去請,卻找不到他娘倆。經打聽,去了綿山隱居了。綿山之大,荒草野坡,上那裡去找那。於是,有一位大臣出主意說:“皇聖”咱不如放把火,把草燒了,介子推見火一定會往無火之處跑,那不就輕而易舉地找到了嗎”?晉王一聽也是,於是就放火燒山。大火燒盡,並未發現介子推逃出來。於是,命官兵再找,結果在一棵大柳樹下,發現了他娘倆的屍體。晉王看罷後悔莫及,放聲大哭。於是預備了棺材,打算厚葬他娘倆。裝殮之時,從樹洞裡發現了一片衣襟,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為了紀念這位忠臣,晉王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這就是具有歷史意義的“清明節”的來歷。

在我們這裡的風俗在“清明節”頭天晚上,家家門前插柳紀念此人。

在我們這裡,“清明"前三天就開始上墳,祭祀。一些親戚,前來上墳。一般都頭午,不懂的下午和清明當天也可以,心到神知吧!

在外的定居和打工,嫁出之女,能回來更好,不能回來,也可以在當地祭奠也行。我在天津打工時,發現外地人不能回家,買了很多的紙香,在朝往家鄉和十字路邊焚燒。不管在那裡,都是儘儘孝心,別忘了父母老人的養育之恩就行了。

特別提醒:

上墳,祭祀特別防火,保護環境,人人有責,嚴格守法。

以上的回答,大家還滿意吧!如果覺著還行,請點下關注支持,和鼓勵!在此謝謝讀者!謝謝好友粉絲!


老吳趣談


清明

[ 宋 ] 黃庭堅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餘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隨著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進程的不斷加快,很多以前的農村人也通過考學、就業、務工、拆遷等方式進城安家定居,寄託著我們所有童年記憶的那個老家老屋也已找不到蹤跡,只有家族先輩世代長眠的墳冢佇立田頭。老家老宅老屋已無,在外定居的年輕人清明又該如何祭祖那,建議根據以下情況決定。

一,如果現定居地離老家不遠,一二天能夠往返,應該回去,而且還要帶上自己的後輩,給後輩講自己的童年故事,回憶與父輩的生活,讓他們尋根問祖,這即是傳統文化的傳遞,也是對自己已逝先祖的慰籍。

二,如果現定居地離老家較遠,一二天都不能夠往返,就不一定回老家祭祖,自己可以在清明節期間,在合適得地點燃香進紙,已寄託哀思。但是也要委託家中能夠回去的親屬在祖墳前表達自己的思念之情。這也是清明期間我們經常在城市偏僻路邊,樹林看到有焚香進寶的原因,不是大家不想回,而是有客觀原因暫時不能回。

三,如果時間充足. 不在乎往返路程的,建議回去,清明期間,也是踏青折柳的好時節,春風和煦,陽光明媚,又能祭祖,祭祖過又能找一找老家,找一找兒時的記憶,畢竟以後也要葉落歸根。

長草荒冢今猶在,不見後輩祭典人。是何等悲壯淒涼,一次不去,也就給自己次次不去有了藉口,上次也沒去,這次夜算了。我們中國人最將孝道,焚香進寶雖是封建之行,但是也確是我們寄託精神追思先祖的一種古老傳統,你做了可能沒什麼,沒做總讓人感覺少些什麼。在最後也提醒大家,文明祭祀,安全第一。


川行者95


就鄉下房子而言,老人在家還在,老人不在家也就不在了。家應該是我們永遠的牽掛。你的老家的房子沒了 ,可也許那裡是你的衣胞之地,是祖祖輩輩的長眠之地,可能留有你童年的記憶,曾經養育過你的出生地就是根之所在。清明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雖然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掃墓祭祖、踏青郊遊是基本主題。國家因此專門放假。所以清明節我覺得還是要祭祖的,除非特別遠,把它當做一次踏青也是好的。當然今年的情況特殊,我們需要遵守相關法令。網上遙寄哀思就



坐觀風雲起


家是一個人的根,它養育了我們,無論走到天涯海角,那裡永遠是我們靈魂的棲息地。即使老家已經沒人,但祖先還長眠在此,祭祖使人永遠不能忘記祖先的恩德,使家風得以繼承流傳。所以每年的清明節祭祖是不可或缺的,如果遠在異國他鄉不能親自回老家上香獻祭的話,有個小方法可以代替,效果是一樣的,在清明節這天或者過後的某個晚上子時,找一個僻靜的十字路口,畫個大圓圈,裡面可以焚燒一些紙錢和冥幣,心裡默唸先輩稱呼,禱告祈願,我們每個人和先祖都是有鏈接的,相信他們會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在我們老家,這樣方法婦孺皆知,很靈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