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已没,在外定居的年轻人清明节如何祭祖?

SD我心飞扬


立身常念报祖國

每逢佳節倍思親

老家是一首永遠唱不完的歌!

然天下事不如人意者十有八九!

老家的存去也是如此!在外定居家和業兴

感念祖恩😊

若知家祖祥情立个牌位清明节把祖先请到家中

鲜🌸花,水果供奉!焚香燃箔祭之以礼!



李文通872


看到题主的问题,确实让人伤感和无奈,不能上祖先的坟头祭祖扫墓,心里不免遗憾。老家是根,祖先是根,树高千丈忘不了根,人之常情。只是,题主的问题古人早就有办法解决了。

(挂青实景图片)

中国古代,不泛外出谋生,然后定居他乡之人。也不泛在战乱时期,为避战祸,颠沛流离,逃难迁徙而定居他乡之人。如,南北朝时期和北宋末南宋初,就有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迁徙到了南方,并定居在南方各地。在清末和民国初年,一批又一批的人“走西口”、“闯关东”,后来就有很多人留在了大西北和东北。这些人当年也失去了老家,失去了祖坟,但他们身在异乡,心想老家,每到清明,也要去祭祖“挂青”,其虔诚之心,比在家更甚。没有祖先的坟墓,祭祖还可以,但古人如何在外地给先人“挂青”呢?

挂青是很多地方清明期间祭祖扫墓的标志。俗话说“有儿坟上飘白纸,无儿坟上草树青”,又有“有儿坟上挂白纸,无儿坟上屙狗屎。”一座坟头清明期间是否有人前来挂青,成了这座坟头所葬之人是否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父慈子孝的标志。坟头上“挂青”越多,说明墓主家族人丁越旺。我国很多地方用白纸,或黄纸,或彩色纸剪成的纸串,挂在柴棍挂的顶端,或插于坟前,或插于坟顶,或插于坟的围周,地方习俗不同,所插的地方的讲究有别,这就称之为挂青,也有的地方称为挂纸。有的地方把“挂青”一词解释得非常有思念之情,称之为“挂念去世的宗亲(青)”。

(挂青祭拜祖坟)

因各种原因移居外地,回家不便,也一样要“挂青”。过去的交通条件不像现在,现在交通方便,交通工具多种多样,回老家来回近的一天打来回,远的也不过是一个星期的时间。过去的人们,大多靠步行,少数有钱人靠车马船,路途迢遥,回老家一趟少则一两个月,多则一年半载。那些不能回老家挂青的人们又怎么办呢?古代人就发明了一种实用的祭祖“挂青”方法,叫“挂飞青”,以了祭扫心愿。

现在有的人给“挂飞青”起了一个文绉绉的一个词,叫“遥祭”,基本上是这个意思,但还是有些区别的。“遥祭”主要是“祭祀”,而“挂飞青”,既有祭祀,也体现了清明挂纸的特色。每当清明来来临之时,身居异乡的人们,就来到河岸(最佳地点是河岸),没有河的地方就来到一块空旷的草地上,面对老家的方向“挂飞青”。其程序与在坟前的祭祖扫墓是一样的,上供品,点香灯,烧冥纸(有的地方为包袱)等,用柴棍将剪好的纸串挂起来,插成一排,或很有层次地插在一起,其方位也是朝老家的方向。心里估计老家有多少座祖坟,就插多少根挂纸串的柴棍。

其实,这就是身在外地的人们,模拟祖坟的场景进行祭扫。为什么要到河边呢?这与民间的说法有关,人们认为祖先的灵魂从水路是来得最快的,是一个快速通道,而寄出的包袱也能快速到达。民间的这种带有迷信色彩的良好心愿,体现了对老家坟墓里先人的思念之情,也是对老家的一种思念之情。“挂青”就是“挂亲”,是对祖先的挂念。

过去,人们对失踪之坟,因各种原因消失掉的坟,已经无法到坟头上去祭扫的人家,清明时节大多采取这种“挂飞青”的方式祭扫。

我改一下题主后面说明的话:老家没了,也就意味着——根还在,只要心还有对祖先的牵挂,走在城市的街头,这里有可能就是你后代的老家。你认为对吗?


关山听风


祖宗照片,前面插香3柱。

如有心,放一两样父母爱吃之物,摆上。

点香,拜三下,说说话。


老孔


老家没了,我认为:在外定居的年轻人应该要回老家亲自上坟祭祖。老家这个地方,

虽然老家的房屋没了,人与人之间,血脉相连,彼此熟识,气息相通,守望相助,

自己的根永远都在老家,

老家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是我们衣锦还乡之地,

祖先也在老家安葬,是祖祖辈辈的祖先长眠之地,

香火祠堂也在老家,祖先在这片土地上养育了我们,即使老家已经没房没人了,即使个别心怀鬼胎、缺少家教的同族者和不懂礼节的小人,已经把你当作是外人了。这里是曾经养育过我们的出生地,是我们的根,留有我们童年的回忆,哥哥妹妹你可以大胆的回来,况且清明节也是我囯重要的传统节日,祭祖时节,国家专门放假,

祭祖可使我们永远不会忘记祖先的恩德,可使我们的家风得以继承流传。如果你因老家没了,向祖先遥祭。等于墙上画饼,祖先是不喜这虚套的,没有作用的,清明节期间是人与祖先追思节日,对先人的追思,又岂能随便遥祭拜拜?

我认为:祭拜祖先还是要有一个仪式才行,赶回老家,没有房屋可以租住酒店,带上纸钱、香烛、鲜花、水果、肉类等等,铲铲墓地上的杂草,给坟头上加点新土,挂上白纸,在先人墓地前默念先辈称呼,祷告祈愿,说一些平时说不出的保祐话,聊聊家常,面对世俗仪式,会让人身心得到洗礼。从心而安,会有不一样的感触。通过对祖先的近距离气场链接,相信祖先他们会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好人有好报的!

记着:上坟扫墓祭祖,一定要进入墓地坟堂内礼拜,入堂如到家,祖先才会认你的!如果你不入到墓地坟堂内,否则,祖先当你是外人也。






李新荣


所谓老家,是指父母还在,家里的老房子还在,那个生你养你的地方才叫老家。老家就是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逢年过节,你还想回去的那个地方,才是老家。回到老家,你就是村里的那个娃。没了父母,没了老房子,甚至已没了当地户口,你只能是老家的客人。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祭祖,也是中华民族的风俗和美德。清明节,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是回到父母坟前烧几张纸,毕竟那里,埋葬着你一生中最重要最牵挂的人。烧几张黄表纸,和父母说说心里话,像感觉他们就在身边一样。

但很多人,已在千里之外的外地定居,有的甚至已经漂洋过海到了异国他乡,那就只能在网上祭扫。也有很多人,是通过自己的朋友圈和微博发表动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哀思。

还有的人,是委托墓地管理员或者专业代为祭奠的机构和人员,替自己去亲人墓前祭拜,这种代扫墓业务,现在网上已有很多人在开展。

还有更简单地一种方式,夜深人静的时候,找个安静一点的僻静地方,用白色粉笔在地上画一个圈,往家的方向跪下烧纸,烧完喊你要祭奠的人,告诉他们什么原因不能去墓前,求得亲人谅解,并告诉他们在这里给他们送去了纸钱,愿他们在天之灵能有所感应。在我们襄阳这边,清明节前或阴历十月一后,路边常常能见到粉笔画出的圈和纸钱燃烧后留下的灰烬。

其实,不管用哪一种祭拜方式,只要把逝去的亲人挂在心间就好。当然,更好的方式,是趁他们在世时,多尽一些孝道。莫待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才是人间最追悔莫及的事,且永远无法弥补。


金钗银环


关于老家已没,在外定居的年轻人清明节如何祭祖这个问题,想必是当下很多人都面临的问题。在我的老家,每逢清明节,在外的人员一般都会回家祭祖。

对于我而言,记得最后一次清明节在家祭祖,是08、09年的事情,距今已经十多年了。在这些年里,一方面离家遥远,长图劳顿多有不便;另一方面,工作之后事情也多,有时候有过想回去的念头,但无奈琐事太多抽不开身。

但我心里始终清楚,不管如何能回家祭祖是最好的。祭祖过程中,给已故的祖辈修缮坟墓、焚烧香纸,磕上几个响头,无疑是寄托哀思之情最好的方式。同时,可以在生养自己的土地上,感悟那份属于自己的乡音乡情乡土,慰藉浓浓的思乡之情。假若不能回去,则只能把那份哀思挂在心中。


边疆行者


谢谢:

“清明”节将至,春暖花开,是踏草的大好时节,又称之为“踏青,三月节,和祭祀节"等。

“清明”是中华传统古老的祭祀节日,为什么叫"祭祀”节日呢?它的由来源于周朝时代,距现在也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在我小的时侯,有我父亲常常讲关于“清明”节的故事。到现在虽然忘了不少,但也记忆攸新,虽然讲不全面。下面别嫌我啰嗦,大致的来历分享给大家听。

据说在春秋战国年间,有一位王子叫晋王。当时朝内大乱,各王争位。晋王为了防备被迫害,打算逃往国外躲避。由介子推陪从前往,在路上荒山野岭,荒无人烟的地方。王子饥饿无力,瘫在地上走不动了。这就急坏了介子推,荒无人烟的地方,到哪里找吃的呢?在实在找不到吃的东西的时候,介子推为了孝敬主子,故不了一切,从自己的小腿肚上割下一块肉,烧熟献给主人,晋王发现感动的流下了热泪。

十几年后,晋王当上了国王。封官加职,赏赐有功的文武大臣,唯有把介子推忘了。介子推也没有愿言,自己和老母亲远离家乡,去了绵山隐居。

后来,晋王突然想起这件事来,有辜负了介子推,也是有功之臣,理应加封。再去他家乡去请,却找不到他娘俩。经打听,去了绵山隐居了。绵山之大,荒草野坡,上那里去找那。于是,有一位大臣出主意说:“皇圣”咱不如放把火,把草烧了,介子推见火一定会往无火之处跑,那不就轻而易举地找到了吗”?晋王一听也是,于是就放火烧山。大火烧尽,并未发现介子推逃出来。于是,命官兵再找,结果在一棵大柳树下,发现了他娘俩的尸体。晋王看罢后悔莫及,放声大哭。于是预备了棺材,打算厚葬他娘俩。装殓之时,从树洞里发现了一片衣襟,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这位忠臣,晋王公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就是具有历史意义的“清明节”的来历。

在我们这里的风俗在“清明节”头天晚上,家家门前插柳纪念此人。

在我们这里,“清明"前三天就开始上坟,祭祀。一些亲戚,前来上坟。一般都头午,不懂的下午和清明当天也可以,心到神知吧!

在外的定居和打工,嫁出之女,能回来更好,不能回来,也可以在当地祭奠也行。我在天津打工时,发现外地人不能回家,买了很多的纸香,在朝往家乡和十字路边焚烧。不管在那里,都是尽尽孝心,别忘了父母老人的养育之恩就行了。

特别提醒:

上坟,祭祀特别防火,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严格守法。

以上的回答,大家还满意吧!如果觉着还行,请点下关注支持,和鼓励!在此谢谢读者!谢谢好友粉丝!


老吴趣谈


清明

[ 宋 ]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随着城市化和新农村建设进程的不断加快,很多以前的农村人也通过考学、就业、务工、拆迁等方式进城安家定居,寄托着我们所有童年记忆的那个老家老屋也已找不到踪迹,只有家族先辈世代长眠的坟冢伫立田头。老家老宅老屋已无,在外定居的年轻人清明又该如何祭祖那,建议根据以下情况决定。

一,如果现定居地离老家不远,一二天能够往返,应该回去,而且还要带上自己的后辈,給后辈讲自己的童年故事,回忆与父辈的生活,让他们寻根问祖,这即是传统文化的传递,也是对自己已逝先祖的慰籍。

二,如果现定居地离老家较远,一二天都不能够往返,就不一定回老家祭祖,自己可以在清明节期间,在合适得地点燃香进纸,已寄托哀思。但是也要委托家中能够回去的亲属在祖坟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这也是清明期间我们经常在城市偏僻路边,树林看到有焚香进宝的原因,不是大家不想回,而是有客观原因暂时不能回。

三,如果时间充足. 不在乎往返路程的,建议回去,清明期间,也是踏青折柳的好时节,春风和煦,阳光明媚,又能祭祖,祭祖过又能找一找老家,找一找儿时的记忆,毕竟以后也要叶落归根。

长草荒冢今犹在,不见后辈祭典人。是何等悲壮凄凉,一次不去,也就给自己次次不去有了借口,上次也没去,这次夜算了。我们中国人最将孝道,焚香进宝虽是封建之行,但是也确是我们寄托精神追思先祖的一种古老传统,你做了可能没什么,没做总让人感觉少些什么。在最后也提醒大家,文明祭祀,安全第一。


川行者95


就乡下房子而言,老人在家还在,老人不在家也就不在了。家应该是我们永远的牵挂。你的老家的房子没了 ,可也许那里是你的衣胞之地,是祖祖辈辈的长眠之地,可能留有你童年的记忆,曾经养育过你的出生地就是根之所在。清明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国家因此专门放假。所以清明节我觉得还是要祭祖的,除非特别远,把它当做一次踏青也是好的。当然今年的情况特殊,我们需要遵守相关法令。网上遥寄哀思就



坐觀風雲起


家是一个人的根,它养育了我们,无论走到天涯海角,那里永远是我们灵魂的栖息地。即使老家已经没人,但祖先还长眠在此,祭祖使人永远不能忘记祖先的恩德,使家风得以继承流传。所以每年的清明节祭祖是不可或缺的,如果远在异国他乡不能亲自回老家上香献祭的话,有个小方法可以代替,效果是一样的,在清明节这天或者过后的某个晚上子时,找一个僻静的十字路口,画个大圆圈,里面可以焚烧一些纸钱和冥币,心里默念先辈称呼,祷告祈愿,我们每个人和先祖都是有链接的,相信他们会收到你的孝心和追念,在我们老家,这样方法妇孺皆知,很灵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