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場大雨,各類病毒是否都會被消滅?為什麼?

電氣小知識


下一場大雨,各類病毒是否都會被消滅?為什麼?

不要小瞧任何病毒的生命力

如果用一場雨就能消滅病毒,那麼病毒也脆弱了,簡直是豆腐渣做成的。

病毒的個性很特別,它們既脆弱又頑強,在無宿主細胞情況下,很快失去活性,相反的,遇見合適的宿主,他會進行大規模的複製。

然而大多數的病毒是由宿主體內傳播到外界,它們普遍採取飛沫的形式,將攜帶病毒或細菌的飛沫傳遞到4米左右的範圍內,儘可能尋找適合的宿主。

否則在環境惡劣(高溫)的情況下,病毒片刻就會死亡,如果環境較為適宜,它們存活時間較長,便會“蟄伏”在周圍,直到自然宿主無意識的接觸,然後趁機進入宿主體內。

雨水不等於消毒水

我想很多的小夥伴腦海裡肯定會浮現一副大雨沖刷著路面,空氣中的細菌病毒全部在雨水的衝擊下消散。

很遺憾的告訴各位小夥伴,這是不存在滴!

第一,病毒不會漂浮在空氣中,而是附著在周圍的物體上。

當一個人的噴嚏距離4.7米左右,在隨著慣性噴射後會附著在地面。

第二,雨水是由水和少量的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形成的偏酸性水質,ph約為5.6。對於病毒無絲毫影響,起不到消毒的作用。

病毒共同特性

除了少部分病毒,多數病毒還是有共同特性:喜冷厭熱。

Number 1:

它們在低溫的情況下存活時間較長,即便是南極,科學家發現南極冰層下面處於休眠狀態的病毒。

不僅是在南極,西伯利亞凍土地區也發現了史前病毒,在溫度極低的情況下依然能保存。

Number 2:

一般的病毒在高溫56攝氏度的環境下,30分鐘後失去活性。

包裹DNA遺傳信息的衣殼輕易的被高溫破壞掉,我們知道衣殼是蛋白質成分,在高溫下非常容易變質水解,因此病毒在高溫下很難存活。

Number 3:

酒精和消毒水消滅病毒彷彿已經成了常態,其實它們原理與高溫消毒是一樣,都是破壞病毒分子的結構。

簡單說一下原理,75%酒精具有很強的滲透性,穿透病毒表面,破壞分子結構。

84消毒水具有強氧化性、也是同樣輕鬆的破壞了病毒分子結構。但它具有很強的

腐蝕性,所以只對物品消毒。

總而言之

雨水不具備上述所說的任何條件,所以雨水消毒純屬虛構,不能當真。

(太困了,回答只好簡單點寫了)


會講故事的外星人


下一場大雨,各類病毒是否都會被消滅?

人類之所以能夠感染病毒,一般情況下都是通過人類之間的交叉感染、與粘染病毒的物體進行直接接觸等方式,將遊離在環境中的病毒轉移到人體之內即而引發相應的疾病。那麼,人類既然形成產生這種活動方式,必須要依賴於適宜的居住環境和優良的氣候條件,無水的地方、降雨少的地方肯定不適合人類生存。從人類誕生之日起,就是在不斷地與自然進行抗爭的過程中,尋找更加適合的生產和生活環境,然後推動活動範圍的不斷擴張和人口數量的逐步增加,這也就意味著人類的陸上活動區間,與降雨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世界降雨分佈圖)

如果按照題主的邏輯,人類所居住的地方,肯定都或多或少地出現過下大雨的情形,病毒應該消失殆盡了,而實際上,現在能夠感染人類身體的病毒,無論是從種類上來看,還是從影響程度上,其感染人類的頻次都在不斷地提高。因此,下一場大雨就會消滅病毒的結論是肯定不正確的。

病毒的進化歷史

早在地球原始生命誕生後沒多久,也就是距今40多億年以前,地球的海洋中出現了原始的低級單細胞生物,也就是原核生物,它們是在地球形成之後的幾億年間,將原本通過各種宇宙射線、太陽輻射能量、地球上的閃電等多種因素疊加,緩慢形成的多種氨基酸、糖類、水、氧氣等組合,演化出了單細胞的生命形態,原核生物雖然具有細胞結構,但是沒有細胞核,依靠著雙螺旋脫氧核糖核酸,通過二分裂的方式進行增殖,並且把遺傳物質傳遞給下一代。原核生物是地球上生命形式的起源,隨著周圍環境的變化,緩慢地發生著基因變異,逐漸地進化為多細胞結構,推動地球生物從簡單到複雜、從水生到陸地、從低級到高級的演化進程。

而病毒是從原核生物中分化出來的一種特殊物質,其生存的法則拋棄了自身通過分裂的方式,而是藉助於其它細胞中的物質來實現自身遺傳物質的複製。病毒不具備細胞的結構,在遊離狀態不具備生命體的任何生物活性,而一旦接觸到可以侵入的細胞對象時,其生物活性立即被激發,首先病毒外層的膜蛋白會與相應的細胞膜中的糖蛋白進行匹配式融合,然後順利入侵到細胞內部,利用細胞中的物質和能量,推動合成用於自身複製所需的合成酶、DNA或者RNA基因片斷,繼而通過轉錄或者逆轉錄的方式組裝成新的病毒個體。

病毒對於入侵對象的選擇,具有明顯的特異性,也就是一個種類的病毒,其膜蛋白僅可以與特定的物種細胞發生蛋白融合,在此基礎上,我們將病毒劃分為植物病毒、動物病毒、細菌病毒和真菌病毒等。而針對可以感染高等級動物的病毒,我們又可以將其細分為呼吸系統病毒、神經系統病毒、消化系統病毒和血液系統病毒。

世界上的病毒可以說遍佈世界的每個角落,無論是海洋還是陸地,無論是高山還是平原,無論是兩極還是赤道,都有著它們的身影。不過目前,由於我們認知條件的限制,以及病毒的難以觀察性,我們所能夠認知到的病毒種類還不到1萬種,僅僅是地球病毒大軍中的冰山一角。

病毒的耐受性

不同種類的病毒,由於其寄生環境不同、傳播路徑不一,因此,它們對於生存環境的忍受度也不盡相同。從病毒存在的載體環境看,其耐受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對宿主免疫系統的耐受性。高等級的動物,其身體內都具有能夠阻擋外界入侵“異物”干擾的能力,也就是免疫系統,主要包括皮膚和皮下黏膜組織、吞噬細胞、干擾素和抗體。病毒在入侵宿主細胞之後,引發細胞活性降低甚至死亡的過程中,會激發人體免疫系統特別是吞噬細胞、干擾素和抗體的追蹤,形成人體免疫系統與病毒的對抗。

此時二者的博弈結果會引起宿主生理反應的三種不同情形,即無症狀或者輕微症狀、病毒複製與宿主細胞修復相平穩、重度症狀。對於免疫系統非常強大的宿主,病毒的複製會在很大一定程度上被抑制,從而大批量死亡,只有那些耐受性強的病毒,通過基因變異的方式,重新適應了人類免疫系統的圍追堵截,實現了和平共處的目的。

二是對外界輸入藥物的耐受性。隨著人類社會科學技術水平和醫學的發展,針對很多能夠引起人體產生疾病的病毒,都研製出了相應的疫苗。其研製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將病原本病毒及它的代謝產物,經過減毒、滅活或者基因編輯的程序製成的一種免疫製劑,保留了病毒的核心特徵,但是毒性大大減弱,在接種疫苗之後,機體免疫系統就會產生針對這種病毒特徵的記憶,產生相應的抗體,從而達到尋找病毒並且殺滅病毒的作用。

當沒有相應的疫苗時,人們也還可以使用一些特定的藥物,來干擾病毒在細胞內的複製,使病毒不能完整地進行復制,或者提製出的新病毒個體失去繼續複製的能力,或者阻止新個體突破細胞膜進行體外傳播等,對抑制病毒也會起到很好的作用。在應對疫苗或者這些藥物時,病毒往往會被束手就擒,但是,病毒有個明顯的特性就是基因變異的速率要明顯比別的生物高,特別是單鏈結構的病毒,其在複製過程中,鹼基對的匹配原則沒有那麼嚴格,容易發生匹配錯誤的情形,從而致使新病毒個體的生物性狀上發生著沒有方向性的改變,就會有一定的幾率,產生一些病毒對於相應的疫苗或者藥物,具有明顯的“抗藥性”,從變異和增殖的角度來看,新的種群對輸入性藥物的耐受性提高了。

三是對外界環境的耐受性。病毒在脫離宿主環境之後,必須依賴於一定的傳播媒介,將新的病毒個體帶到其它區域,去尋找同樣適合的入侵對象。而在此過程中,將會直接暴露於自然環境中。因此,自然環境中的溫度、溼度、太陽輻射特別是紫外線強度、酸性高低等等,都會影響作為有機大分子所組成的病毒它們的生物活性。從一般情況看,大部分的病毒,都傾向於溫度適中、溼度較大、低輻射、非酸性的環境,否則的話,病毒中的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物質就會發生變性或者分解,其生命活性就會完全喪失。

降雨對病毒的影響

從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脫離宿主環境之後,遊離狀態的病毒如果遇到降雨,則不會對其耐受性產生任何影響。如果客觀地進行判斷,那麼降雨對病毒會產生兩種其它方面的影響,一個是有利的,一個是不利的,而對於人體來說正好相反,對病毒有利的即對人體不利,對病毒不利的正好對人體有利。

對病毒有利的一面是,隨著降雨的持續進行,空氣中的溼度會明顯增大,高溼度的環境對病毒的體外存活時間將具有一定的延長作用。病毒不喜歡的環境就是高溫、高熱和乾燥的氣象條件,通過降雨,既可以降低一些溫度,同時也能夠減少太陽輻射特別是紫外線的殺傷,也能提升空氣中的水汽含量,這無疑是對病毒非常有利。

對病毒不利的一面是,病毒的傳播,必須依賴於一定的傳播媒介,而在空氣中的傳播,其遊離狀態可以藉助飛沫、氣溶膠團、懸浮顆粒物等載體進行輸送,這也是為什麼霧霾天氣比較容易引發病毒性或者細菌性傳染疾病的主要原因。而如果遇到降雨天氣,通過雨滴的沖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空氣中懸浮物質和部分氣溶膠團的含量,相當於對空氣進行了一次整體過濾。被過濾掉的病毒通過地面排水或者聚集的方式,被轉移到了地下管網以及河流、湖泊之中,從而與人類活動空間的距離變得較遠,減少了繼續傳播的機率,但是,一定時間以內,這些病毒並沒有被殺死,而是轉移到了其它地方。

總結一下

從病毒對自然環境的耐受性來看,降雨的方式並不能從根本上殺死病毒,只能將一部分病毒攜帶到距離人群較遠的地方,一定程度上減少感染的機率,只要病毒攜帶者還存在,病毒的繁殖就仍會繼續。所以消滅病毒最根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嚴格的物理隔離加上必要的治療措施,同時沒有被感染者一定要加強個人防護,充分做好清毒和清潔各項工作。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大雨能夠消滅病毒嗎?我們可以反向思考一下:地球上每天都有很多地方在下雨,如果一場大雨就能把各類病毒都消滅,那世界上應該已經沒有病毒了。現在新冠病毒正在全球193個國家肆虐,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所以大雨肯定不能消滅病毒。但下大雨能夠將空氣中、露天物體表面的病毒沖洗乾淨,有利於降低人群感染幾率。

病毒是什麼

病毒是一類結構簡單、寄生性嚴格的非細胞型微生物,主要由蛋白質衣殼和其包裹的一段遺傳物質組成,其中遺傳物質可以是單鏈RNA、雙鏈RNA、單鏈DNA、雙鏈DNA。另外部分病毒在衣殼外還有一層脂質包膜,包膜上可以有刺突。因為病毒沒有能量代謝系統和酶系統,其生存和複製必須在其他細胞內進行,離開機體細胞,無法長時間存活。

病毒體外生存條件

每種病毒體外生存條件不同,一般來說,病毒有一個合適生存的溫、溼度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其體外生存時間最長、傳染活性最高。研究顯示,絕大多數病毒對高溫、乾燥比較敏感,體外環境溫度超過合適溫度、溼度低於合適溼度,病毒會很快失去傳染活性。比如新冠病毒,國外研究證明,其在合適溫、溼度的空氣氣溶膠中生存3小時,在不鏽鋼和塑膠表面可以存活2-3天。國家發佈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中明確,新冠病毒對熱敏感,56℃的溫度下30分鐘即可有效滅活。下雨後空氣中溼度增大,可能有利於病毒存活。

殺滅病毒的措施

病毒一般對紫外線和熱敏感,常用消毒劑如75%的酒精、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氯仿等均可有效滅活病毒,但新冠病毒對氯已定不敏感。

我是一名愛好科普的疾病預防控制人員,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有相關的問題,可以留言、私信交流,同時歡迎您的關注、點贊、轉發。


stream2760


下一場大雨,病毒是否會被消滅?答案是:不能消滅病毒的。要解釋這個問題先說一下:病毒是什麼?病毒是怎麼傳播的?怎麼可以減少病毒傳播?

1.病毒是什麼:

病毒是沒有細胞結構的特殊生物,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DNA或RNA),病毒需在細胞內寄生且複製方式繁衍。

病毒是一種需要宿主才能存活,它比細菌的體積還要小一千多倍,觀察它需要用電子顯微鏡才可以。它的外殼由RNA單鏈和蛋白質組成,當它進入宿主,形成RNA轉鏈,開始複製搶奪宿主的細胞並隨機變異,攻擊人體免疫系統,讓任何藥物治療都束手無策。在它的侵奪下,宿主走向死亡。

2.病毒是怎麼傳播的:

新冠病毒的主要轉播途徑是飛沫傳播和接觸傳播。下雨天的話,雨水會把空氣中的病毒帶到地上,如果有風,病毒飛沫會被吹散,感染病毒的概率會減少。

大霧空氣中的溼度增加,可以高達80-90%。目前溼度對於新冠病毒的影響尚無直接證據,針對既往冠狀病毒(比如MERS和SARS) 的研究有不同的結論, 有研究認為新冠病毒易居在低溼度環境, 但也有研究認為新冠病毒可能在低溼度和很高溼度都能生存。綜合這些研究,大致上認為病毒在50-70%相對溼度和較高的溫度,是有利於防止病毒傳染的。明確結論還需要更多研究。

下雨天大家一般都是關閉門窗。大霧天也不要開窗通風,因為霧天有PM2.5等級別的顆粒,如果此時有病毒存在的話,很有可能漂浮附著在這些顆粒物上,具體病毒的存活時間,要看溫度和溼度的。所以不僅要防病毒也要防止霧霾和其他汙染物的影響,注意加強室內空氣的過濾就好。

3.怎麼減少病毒傳播:

1.遠離聚集人群,勤洗手帶口罩

2.平時要多運動,提高自身免疫力。

3.保持充足睡眠,睡眠不足、生活無規律,很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

4.保持好的心態,心態決定人生活得質量,而不是物質,心情和免疫力是成正比關係的;

5.要有一個良好的衛生習慣,小心病從口入,而且任何粘膜都要保護好,關鍵就是衛生習慣,比如鼻腔粘膜(不用髒手摳鼻子)、眼睛(不用髒手揉眼睛),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傷口,因為傷口汙染了,他會最直接最快通達體內。


看視界Horizon


謝謝您提出的問題!

首先回答一下您的問題,下一場大雨是不可能把各類病毒都消滅的。

咱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病毒及病毒是怎麼生存的。病毒是一種個體微小,結構簡單,只含一種核酸,即DNA或RNA,必須在活細胞內寄生並以複製方式增殖的非細胞型生物。它由一個核酸長鏈和蛋白質外殼構成,病毒沒有自己的代謝機構,沒有酶系統。因此病毒離開了宿主細胞,就成了沒有任何生命活動、也不能獨立自我繁殖的化學物質。所以說大雨是不能殺死病毒的。

其實大雨不光不能殺死病毒,反而大雨使環境變得潮溼,更有利於病毒脫離宿主後在環境中生存。不排除有些病毒存在宿主的糞便中,所以大雨後有可能使飲用水汙染,健康人飲用後可能被感染,所以飲用煮沸後的水是相對比較衛生的。


所以想要減少病毒的感染,就要增強自己身體素質,可以多做運動,合理膳食,早睡早起,拒絕熬夜。注意飲食衛生,防止消化道感染,出門戴口罩防止呼吸道感染等。


小蜜蜂聊健康


末日小說看多了吧! 空氣中有病毒 那麼動物們是不是也要隔離呢? 還會變異 植物也有可能染毒 病毒存活條件很關鍵 沒有一片淨土的節奏


酒戀星辰


病毒在肺部細胞裡面存活,生兒育女,你外面下雨下雪和病毒存活有什麼關係?病毒只怕兩點:一是肌體免疫細胞殺死它,二是這個人死亡,那麼病毒也會跟著死去。


菠蘿197556535


下一場大雨,各類病毒是否完全消滅我說不準,但能肯定的有兩點:一.絕對能減少空氣中病毒的密度,雨水的沖刷絕對能靜化空氣,增加含氧量;二.大雨的沖刷對各種病毒形成的氣溶腸是一次徹底衛生清潔,通過大雨,氣溶膠全部沉降於地面被雨水沖走,很大程度減少了氣溶膠人體的傳播。這就是大自然的力量!


老胡huxiangsheng


病毒呈流行性的,如果至六,七月還不能徹底結束的話,下半年是要高度警惕捲土重來的風險!


姚銳忠


有可能。如果是大自然帶來的災難,一定是大自然來把它帶走。人類可以起到某些作用,但是最終徹底解決問題一定還是大自然本身。刮一陣大風,下一場透雨,來一陣極端酷暑氣候,也許就把病毒徹底終結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