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儒家三礼、三吏、三别是什么?你怎么理解?

小明星立立老师


回答:三礼,一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二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

如果从儒家文化的影响角度分析,这种解释似乎难以说明儒家文化的本质,下面仅对三礼做一下扩展解读,供大家谈论。

传统文化认为,儒家文化属于帝王学,那么《论语》的功能就在于“为政”。曾子在《大学》中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张之洞劝学曰:“世运之明晦,人才之盛衰,其表在政,其里在学。”文化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指导于实践。这就是儒家文化即注重于书(理论的指导意义),更注重于史(实践的检验功能)的意义。正如李世民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所以,中国文化和政治不同于西方文化和政治的显著特征就在于中国历代帝王重“史”、修“史”,而中国的“史”是正史,即官史,而这种史也就有了强烈的文化烙印。

儒家思想的施政方略是“礼”。可以说儒家文化比世界上任何z教文化和道德文化都优秀和先进的依据就在于“礼”之用,因为儒家文化不像其它文化那样泛泛而谈“真善美”的理念,而是通过“礼”的具体行为来解读“真善美”。如“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从而使得儒家文化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如果把《论语》中的“礼”进行比较归类,可以分为三大部分,即君之礼,臣之礼,民之礼。

如祭祀天地神,泰山封禅等属于君之礼,臣民是不能做的,尤其是臣子。如《论语》八佾第三篇中,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我们知道,季氏是执掌鲁国的贵族,按照礼制八佾之舞(八八行列即64人)、《雍》、泰山封禅都是属于天子用的礼制,季氏属于大夫,他们的舞队只能是四四即16人行列规制,因此,作为臣子的季氏是不能使用天子之礼的,否则即是僭越,这是《论语》礼制文化的精髓。何谓美?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这是孔子与子夏讨论“美”的概念时,提出了臣子追求的“美”是礼后的“美”,是绘事后素,而不是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超越礼制的美不是“臣子之美”,可见《论语》对“美”的概念是有很深的“身份”价值观的,不像现代社会我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的可以追求“绚”之美。所以,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谈的就是臣子之礼。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讲的就是君之礼。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讲君臣之礼是愚民文化而激烈抨击,那么儒家文化真的是愚民文化呢?儒家文化是在封建社会制度下形成的,因为是君主制国家,它的管理自然从君臣关系的角度谈了,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从现代社会科学文化的角度去转换一下角色就顺理成章了,即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难道今天“自由”的你,不想“愚民”就可以为所欲为,这才是我们追求的“美好社会”吗?如西方文化提出的末位t汰机制,请问那个团队排队没有“尾”,作为管理者明明白白的告诉你,只要你是“尾”,我就可以开除、淘汰你,就是代表“z义”,你“服”吗?如老板让你上班,你说疫情期间,我无法到岗,老板说,对不起,你逾期到岗,不用来了。如你说父母病重需要请假,老板说请假就不要来了的“明明白白”老板就是好老板吗?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真正好的管理者都明白一个道理,以礼相待下属,下属一定会知恩图报。积极的调动主观能动性,加班加点的把工作赶出来的,这难道不是被管理者对管理者的“忠”吗?如果你连这样的“忠心”都没有,那你就是一个不懂感恩的人,不是孔子讲的益友,而是一个彻底的自私自利的人。

民之礼则追求的是一种民风,是社会的价值观。简单的说就是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如《论语》里仁第四篇中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公治长第五篇中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於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等等,讲的都是民之礼,即修身文化。而曾子的《大学》篇可以说就是儒家文化的点睛之作,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w的新视界


《三礼》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和《礼记》三部著作合称为儒家三礼。《周礼》是三礼之首,主要搜集记载了周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思想进行完善汇编而成。

关于《周礼》作者千百年来一直备受争议,有人说是周公旦所著,记载的是“周公治太平经国之书”。也有人说是西汉晚期刘歆在校书时做了整理补充。

《仪礼》是先秦五经之一,最初时被称作“礼”,至于作者众说纷纭,有人说是孔子春秋后期所著。主要是冠、昏、丧、祭、朝、聘、燕等典礼仪式,提倡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人伦礼仪。

《礼记》是战国到秦汉时期孔子弟子以儒家思想对经书进行解说选集,主要内容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讲述修身做人的准则。涉及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等多方面。

“三礼”的普及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种进步,对中国文明的延续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


木方格


1.三礼,(1)指祭祀天、地、宗庙之礼;(2)指《仪礼》、《周礼》、《礼记》儒家经典。古代中国礼乐文化的理论形态,是对礼法、礼义作了最权威的记载和解释,对历代礼制的影响最为深远。

2.三吏,指的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三首诗:《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吏作品体现了杜甫的思想核心——儒家的仁政思想,以及“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及在乱世之中身世飘荡的孤独,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和困苦,表达了作者对倍受战祸摧残的老百姓的同情。

3.三别,也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三首诗:《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诗人耳闻目睹了惨败后人民罹难的痛苦情状。

三礼,是封建统治者统治下层人民的理论依据。

三吏、三别是在“三礼”这种儒家思想统治下生活的当时的底层人民生活现状。

由此可见,用三礼来统治当时的人民、治理当时的百姓是不能给当时的百姓带来好的生活。三吏、三别只是诗人杜甫的一种想法,所谓实行仁政是行不通的,漫长的封建统治都在践行“三礼”、检验“三礼”,证明了儒家“以礼”治国,杜甫的实行“仁政”都是失败的。以礼治国,实行仁政只是儒家的一种想法,不是真理。

儒家是学者式的理论探索家,杜甫是个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状况的诗人。儒家、杜甫都不是政治家,而当时的人民的生活是一个政治问题,需要政治家改革家甚至军事的头脑才能解决。

只有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完善分配制度,提高科学的执法分配能力,才能给人民带来美好的生活。


坚果上的松鼠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中国人代代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中国人基因中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与专制统治结合的结果。



小明星立立老师


三礼

《三礼》,即《仪礼》、《周礼》和《礼记》。此名称始于东汉郑玄。

在西汉初年“礼经”原本是对《仪礼》的专称,东汉郑玄把《仪礼》、《礼记》、《周礼》列为《三礼》,并对《三礼》进行注解,撰有《三礼注》,唐代时“《礼经》”为《小戴礼记》,后人才逐渐称《礼经》为《三礼》。

三吏三别

三吏三别通常会并列在一起。

是杜甫在乾元二年(759年)八月创作六首诗的概称。

《三吏》,指的是《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

《三别》,指的是《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时值安史之乱,诗中真实地描写了县吏、关吏、老妇、老翁、新娘、征夫等人在战乱、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动荡时期所受的痛苦和灾难,生动地展现出平民凄惨的生活悲剧。杜甫目睹了这些人的苦难生活,对这些饱受苦难的人民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同时对官吏迫害、奴役平民感到深恶痛绝。但他拥护王朝的平定叛乱,希望人民忍受苦难。其矛盾而复杂的思想情感,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思想面貌。


明仔列夫



吴士平


儒家三礼是指周礼,仪礼,礼记三部书。周礼记载古代政治制度,对后世历朝历代国家机构的设置,行政区域的划分,官员配备及权力分配等都有深远的影响。仪礼是记载古代礼仪的书。礼仪就是政治制度约束,制约下礼的操作模式。为后世门阀等级制度提供了依据。礼记从理论角度阐述礼的意义和作用及儒家哲学思想。三礼构成此较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

三吏是杜甫诗作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的合称。三别是杜甫诗作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的合称。三吏三别是文学作品,不是儒家思想论著,就不赘述了。


陈温良2768516776656


三礼是天地宗族之祭祀,天地造就人类并万类万事万物,宗族即种性血脉!人祭天地宗族是有规则仪式的,已失传,仅留对宗族亲人之祭奠,亦不全!天道地道已属后天,而人道人性人伦危矣!天地人三才本一,因私性物欲即无明异化而三分,始有天灾人祸是非生灭未知失控轮转不停!杜甫之三吏三别即表达社会之黑暗百姓之水深火热!时代发展到今天,人人受教育灵性觉醒,信息交流又极端发达,是时侯突破私性物欲即无明之桎梏,彻底转化消灭迷惑并罪恶及无知失控之迷闷无明!

由物质文明进入精神文明,建设大同趋向和谐并永恒!


阳光明贞


“三礼”指儒家三部经典学说《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典籍。《仪礼》中国古代礼仪教化典籍。、《礼记》中国古代形而礼用的典藉。

三吏三别即《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是杜甫的作品。深刻描写了乱世纷争,民间疾苦,身世漂零的悲伤与孤独,揭示了诸侯夺掠战争给人民生命和生活带来的巨大不幸和艰难,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对封建王朝统治的奋概。


用户言午泽群


三礼、三吏、三别。首先,我们要对“三”这个字有深入的理解。三皇时代是中华文明第一个时代,三皇,天皇、地皇、人皇。这是文明源头设计的空间纬度,不是简单的自然数。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不是说一天多次反省自己,而是要表达从多个层次和纬度反省自己。因此,我们对历史文献中“三”这个字要注意理解。如果是简单的《周礼》、《礼仪》、《礼记》这样的排列就概括为三礼,是肤浅的,不负责任的。三礼应该在“天”这个层面上体现的是敬畏,在“地”这个层面上体现的是尊重,在“人”这个层面上体现的是教育,人人平等,以身示教。三吏,三别照此类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