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纵观中华的诗词文化,各位心中最为推崇的诗词大家是谁,为什么?

我家的那个玲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苏轼,在散文、诗作、词作等领域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文化首屈一指的代表人物,苏轼一生创作三千四百余首诗词,不仅数量很大,质量水平也都是出类拔萃的。

苏轼性格豁达,为人率直,措辞出尘脱俗,下笔行云流水,在他生存的北宋时期已经名动京城,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看到苏轼的作品以后极其推崇东坡先生,以至于苏轼每次一有新的作品,都会立刻传遍京师,轰动一时。下面我来精选几首东坡先生的代表作点评一下。

苏东坡经历乌台诗案的坎坷波折之后,人生观发生了极大地转变,文风焕然一新,深得道家和佛家的精妙,例如《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那句“也无风雨也无晴”,说出了苏轼平静的接受天气变化的开朗心胸,点出了作者超然物外,不为眼前困境困扰而沮丧的平和心态。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感怀词,细致描述了赤壁江岸惊心动魄的险峻风景,生动再现了周瑜当年的英雄气概,结尾一句“人生如梦,一尊还酌江月”画龙点睛,看破了人生,无论建立多大的功业,最终都如同一场梦一样了无痕迹。

同样被收入初中课本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风格飘逸,韵律高雅,极具浪漫主义色彩,堪比唐代诗人李白之风,词中说尽了人间离愁别苦的无奈,天宫的美好,道尽了世事的变迁无常。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收尾,引起了无数离人渴望相聚的共鸣。

苏东坡的诗词题材广泛旷达豪迈,开创了豪放派新词风,他不拘一格的手法转变了宋朝时期作词的婉约之风,为中华文化进程作出了突出贡献,众多经典作品,让他成为了中国古代诗词界的代表人物。


非想


我是清悠初见,很荣幸回答这个问题。

中国有五千年历史文明,诗词文化就是文明中最灿烂的明珠。古代有太多太多有名的诗人,无论是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王白居易,还是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或是一门三文魁的苏洵、苏轼、苏辙,还有无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诗人。但在我的心目中,最推崇的人却是唐朝的贺知章,不是会写诗才被推崇,会写诗、会做人、又有运气才是最令人推崇的人。

贺知章出生于公元659年,从小就含着金钥匙,降生于越州一个家境殷实的家庭。而这个时候正是大唐“贞观年间”,国家强盛,吏治清明,大唐处于高速的发展期,而这样安定的社会环境无疑让贺知章的童年生活幸福又幸运。

公元659年,这是武则天证圣元年,36岁贺知章才华横溢,一举高中进士,并成为浙江省有史以来第一个状元,又顺利的从政,得到了国子四门博士的职位。

贺知章一生虽称四明狂客,但是一生都爱提携后进,受到时人的尊崇,当年李白初到京城,就是贺知章向唐玄宗大力举荐,李白才得已受到唐玄宗青睐,也给我们留下了金龟换酒的典故。

贺知章从进入政坛,就官运恒通,五十年就职京城,从未出京任职,一生在长安惬意的生活,一直到85岁时才告老还乡。纵观整个唐朝,他是寿命最长的诗人,一生历经大唐十位皇帝,贺知章一生和顺,福寿双全,他的生命纵贯了整个盛唐,死后也极尽哀荣,被唐肃宗追赠其为礼部尚书,是又幸运又潇洒的大唐诗人,也是我最推崇的诗人。


清悠初见


我最为推崇的是苏轼,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其一,苏轼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苏轼的文字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苏轼作品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诗文3637篇。他的诗诗风纯正,风格高昂,气宇轩昂,著名的诗有《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猎》《饮湖上初晴后雨》等,《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出,千古悼亡排第一,《 念奴娇 赤壁怀古》长期被后世歌吟,1000多年来的多种记载表明,排名在宋词前三。现给大家概述几句我非常喜欢的苏轼的诗词名句:

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惠崇春江晚景》

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背景:作者描绘了一幅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给人以一种朝气蓬勃、积极向上、清新洒脱的感觉,体现了他对生活的无比热爱。


2.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背景:苏东坡和妻子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妻子27岁去世,这对他是个非常大的打击,虽然已经过去10年了,但心中的沉痛依然沉重。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3.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题西林壁》

译文:人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人自身身处在庐山之中。

作者用景说理,游山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启迪是: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说明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4.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

译文:不要在老朋友面前思念故乡了,姑且点上新火来烹煮一杯刚采的新茶,作诗醉酒都要趁年华尚好。

背景:“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出了作者为思乡之苦,只好通过煮茶来自我调解思念之情,“诗酒趁年华”的意思是要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同时表达了作者有家难回、有志难酬的无奈与怅惘。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阳关曲 / 中秋月》

译文:我这一生中每逢中秋之夜,很少碰到像今天这样的美景,真是难得啊!可明年的中秋,我又会到何处观赏月亮呢?

背景:今年中秋,苏东坡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但是明年呢?表达了作者相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大家,名列“苏黄(庭坚)米(芾)蔡(襄)”四大家之首。他的书法作品在当时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在书法方面独创了“苏体”,苏轼在自己的书法论述著《论书》说“书初无意于佳乃佳耳,吾书虽不甚佳,然自出新意,不践古人,是一快也,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苏体”正是如此不拘一格,信手拈来。

苏轼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为行书、楷书,代表作品有《寒食帖》、《渡海帖》、《洞庭春色赋》、《醉翁亭记》、《丰乐亭记》、《前赤壁赋卷》等,书法《寒食帖 》无可争议历史行书第三。

其二,苏轼为人乐观,道德人品俱佳,为人们树立了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和人格标准,诚意、正心、修身、治国、平天下。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治臻于顶峰的时期,饱学之士比比皆是,酬酢歌筵之上,言谈谑笑之间,往往语露机锋,言含逸趣。苏轼在与朋友们的交游中,其博学多闻的修养、诙谐善谑的个性展露无遗。苏轼是一代文豪,他以德业文章名垂青史,他的一生,表现了过人的才情与智慧,也体现出无与伦比的上进和豁达。比如,他在《临江仙·送钱穆父》中写到:“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译文:人生就是一趟艰难的旅程,你我都是那匆匆过客,就如在不同的客栈停了又走,走了又停),他虽然官场失意,将人生比喻成旅行一样,把自己比作行人,显示出豁达辽阔的心态。苏轼干活累了要喝酒,“带酒冲山雨,和衣睡晚睛”;烦心了要喝酒,“持杯月下花前醉。休问荣枯事”;有朋自远方来要喝酒,“我醉方不啜,强啜忽复醒”;想家了要喝酒,“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乐以忘忧更要喝酒,“绮席才终,欢意犹浓。酒阑时、高兴无穷。”

苏轼的作品中充满进取精神,胸怀远大的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改变了词作原有的柔软情调,开创了南宋辛派豪放词人的先河。被贬黄州是苏轼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前期以儒家思想为主,后期又参入了大量的佛、道思想,外儒内佛。儒家的淑世精神与佛道化解人生苦难的虚幻意识互补,使他的人生观未发展到对社会人生的厌恶和伤感,他在经以佛老庄禅超物我、齐生死的虚无思想化解人生忧患的同时,亦含有一种儒家士大夫在恶劣社会政治环境中追求道德人格完善的意味。他那种谈笑与生死之际的旷达情怀,历经磨难而始终乐观向上的精神,任性逍遥、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正是这三种思想合力的结果。他援佛道入儒,又始终保持正直士大夫的人品气节;儒家道德人格的浩然正气,支撑着佛老的静达旷放,成就其虚静高洁的心态和淡泊超拔的性格,使其一辈子具有坦荡坚贞的品格、随缘自适的心态和风流潇洒的气度,为人们树立了一种读书人的理想和人格标准。

其三,苏轼一生为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

苏轼不但在文学上有其卓著的成就,在长期的地方官的岗位上,清廉自守,人品端正, 所到之处,总能融入老百姓的生活,与老百姓共度时艰,做了许多有益于人民的事,如救灾治水、请免赋税等。他在为官的近四十年生涯中,事君,忠于朝廷,为官,爱戴黎民,即使受到贬抑时,也不忘黎民百姓,与黎民百姓同忧同乐

。所以,他到任的地方官都留下了佳话。在徐州、杭州做官时,苏东坡吏治一方,造福一方,兴修水利,抗御洪水,作出了名垂表史的贡献,润泽了一方水土。

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相当于现在的徐州市长。黄河发生了几十年一遇的洪水泛滥灾害,水的最高端跟城墙的顶端相差不到一尺,只差几寸就漫过去了。水一旦漫过去,全城就全淹了。作为时任太守的苏东坡,心忧如焚,想了很多办法,指挥城内的居民加固城墙,在城内筑防水堤坝。苏东坡日夜在城墙上奔走,住在城墙,守在城墙。半个月后,城外的洪水仍然没有退下去。苏东坡无奈之下只好求援。当时徐州城内驻扎着一支只有皇帝才能调动的禁军,苏东坡亲自到禁军营中,找禁军首领,要求禁军支援抗洪。禁军首领,看到率领抗洪的苏东坡,满身泥浆,头发蓬乱,憔悴不堪,十分疲惫,非常感动,破例接受了苏东坡的请求。军民协力终于保住了徐州城。洪水退后,苏东坡虽然知道在自己的任期内,不会再有第二次这样的洪水了,但是,为了防止以后的洪水殃及百姓,苏东坡为此大力修筑堤坝,给老百姓一个平安。

苏轼任杭州太守兼浙西军区钤辖时,发现杭州西湖水面被大量水草淹塞了,作为杭州人的西湖已面临不复存在。老百姓对苏东坡说,这种水草叫“葑”,再过二三十年这种葑草就会把整个西湖淹塞掉。为了保住西湖,苏东坡着手整治西湖。苏东坡组织了大量百姓清理西湖水草淤泥。西湖东西方向有一条白堤,是唐代人留下来的,但南北方向没有堤,且南北有十几里路,绕湖一周比较难行。苏东坡利用清理出来的水草淤泥在南北方向筑了一条堤岸。为了使湖水流动,又在堤上修了六座桥,让湖水变成了活水。江堤修成后,老百姓不忘苏东坡为杭州人的造福,给它起名为“苏公堤 ”,后来简称为“苏堤”。从此西湖变得湖清水秀,波光迷人。苏东坡十分喜欢,写下了“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濛水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著名诗句。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不妥请告知)


月盈红袖


我是跛脚的猫,一个酷爱传统文化的猫。我最推崇最爱的诗词大家是宋朝女诗人李清照。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我与李清照的初次照面,是从这首《如梦令》开始并喜欢上李清照的诗词。比如这首如梦令静谧与喧笑,清雅与浓丽,宛如水墨风景,泛舟流连忘返、酒醉迷路的李清照,用寥寥几笔定格了日暮晚归的画面。

从这样一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李清照的才华。

李清照的老家在章丘明水,距离济南不远,而溪亭泉是济南72名泉之一,李清照年少时很有可能曾去泛舟游湖。

几个泛舟游玩,需要酒来助兴,三杯两盏,喝酒行令,不知不觉间竟已沉醉,美景加上美酒,酒酣心醉导致的后果便是“不知归路”——此时天色渐晚,借着蔼蔼暮色,晚归的游人荡起船桨,正难辨方向,突然发现早已置身于曲港横塘深处,红莲翠荷之中,进也不是,退也不是,怎生是好?

这几个争强好胜的少女!急于从迷途中寻找出路的她们不管不顾地奋力摇动船桨,一连两个“争渡”道出了七分焦急,原本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尽数被这“争渡”惊飞,扑腾着打破了原本逐渐沉寂下来的暮色。

李清照的所思所想所感,化到笔下成了一首好词,在这首词里,还有一股令人不能忽略又不敢逼视的蓬勃生命力:健康,开朗,欢乐,充满对自然的沉醉,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由的向往。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的文章得到苏轼赏识,名列“苏门后四学士”,他和苏门众多名士都有往来,书香门第的熏染给了李清照良好的文学修养,更重要的是她的父母未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观念教育她,束缚她,而是给了她足够充分的自由,李清照活的自由而洒脱。

即使在多年之后国破家亡,颠沛流徙的苦难里,生命依然被她经营得清洁自如。

再比如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仅用33个汉字就写了一个故事,甚至赋予这个故事强烈的镜头感,如果我们声情并茂地将这首词读完,整个场景就会立体地呈现在面前。

李清照精造句,善谴词巧用字,但才情不刻意外露,这首小令,三十余字无一难字,后人称这首词有人物,有情节,有对白,有情绪,若非有生花妙笔,恐难驾驭,最经典一句在于“绿肥红瘦”,清人王士祯在《花草蒙拾》里评此句:“人工天巧,可谓绝唱”。这首词把李清照婉约派的词牌风格展现的淋漓尽致,读来心旷神怡的舒服。

还有一个惜花人也写过一首咏海棠的诗,便是苏轼:

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苏轼《海棠》

说来有趣,苏轼与李清照,一位开豪放先河,一位是婉约之宗,却不约而同地借诗词表达了对海棠的相惜之意。

李清照表达得急切,苏东坡则袒露直白,“只恐夜深花睡去”一句最是痴绝:当月光转过回廊,再照不到海棠花上,诗人竟不忍将花独留在暗处,干脆点起蜡烛以烛光为海棠花驱散黑暗,大有与花相伴、通宵达旦之意,真不知这是诗人之幸,还是海棠之幸!

李清照被称为婉约词的宗派大师,李清照的一生留下闪烁耀眼的光芒,为无数低眉顺眼、逆来顺受的女子谱写出光辉的一章。

如今,网上流行这样一句话:“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爱过的人。”除了气质,一个人的文字更承载着平日看不见,却对人生有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存在,李清照的诗词潜移默化间改变了我,这些就是我推崇喜欢李清照的理由。


跛脚的猫


我稍倾向于清代的纳兰容若。纳兰和他一生创写的《纳兰词》。其词富有极大的张力,内中所伤怀之事,有时是所恋之人,有时又是追求不得又隐隐顾盼的理想,总之是在希翼等待。惆怅迷离之中,给人以朦胧遐想之美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清静无为,安贫乐道,与世隔绝的地方,称之为桃花源。在纳兰的情感世界中,和渊明是截然不同的,从他的家世、交往的现实中,就能挖掘出他心中的“梦”所展现的凄凉意境,加之那些政治和时代的背景,现实中那无处排解的苦闷,表达不出的感情,和不想被人知晓的心事,只能托付于梦境,于是就有了那些凄迷的、摇曳生姿的、充满着凄美无比的词作。他的词,似乎饱含着不测的命运,无法超越的生死,苦苦追寻的是和现实世界完全相反的另一个空间,那里有莺歌燕语,有他一生中的二三情侣与爱人,也正是他心灵的归属。…………顺着《金缕曲…“生怕芳樽满”》(词)这清晰的感情线,我们可以看到纳兰一方面有拳拳报国之心,悃悃忧民之意,他是渴望入世的,成就一番伟业;可另一方面他又是避世的,不满意当个宫中(带刀)侍卫,更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也即是说那个世界不符合他的理想。生活中种种矛盾困挠着容若的一生,他当然“惜别江郎浑易度”了,人世之不得,便寄托山水、填词倾吐了。…………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称纳兰“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纳兰的词风,捡(晏)小山之形,精少游之魂,又透(温)飞卿之魄。乃谓之品行高洁,才华翘楚!…………纳兰是康熙二十三年春天走的[擦汗]。这些年,余每翻开《纳兰词》,常会惦记那梨花零落、心路渐灰的惝怳;(纳兰)词中“花儿艳时最易凋”的悢慁。一如纳兰的生命一样,在最美的岁月里匆匆而逝,让我们无限感慨和惋惜!…[飞吻]…[玫瑰]…[祈祷]…[葬花天气寒食味,剩月零风里]


桃花坞里桃花扇


我最崇拜伟大领袖毛主席!伟人的作品同波澜壮阔的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设紧密相连,既有革命家的豪迈大气,又有英雄的儿女柔情,读来振奋励志、升华灵魂。

据报载,伟人1935年发表《沁园春.雪》,蒋介石犯了“羡慕嫉妒恨”,秘密组织国民党文人墨客写“豪诗”妄图盖过毛主席的气势,一些人呈作品给蒋阅后,蒋大失所望,称无豪气有朽气。由此可见,伟人的作品无人能及。


4587在行动33150807Y


我喜欢的有两位,一位是杜甫,另一位是范成大。

杜甫的诗最贴近现实生活,因为他的生活也一直在社会底层。他深知百姓疾苦,也目睹了官场黑暗,更看到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所以他的诗也称得上是历史诗史。李白纵才自恃,思想虚幻,完全脱离实际。李诗除了写山川壮美之作,几乎其它篇目皆情调不高,难以和杜诗并论。杜甫写给李白的那首诗是对李白的规劝,也是总结。“秋来相顾尚飘蓬,丹砂未就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范成大的诗格调清新,明白易懂,同时又紧扣生活,是田园派诗人中的杰出者。尤其是他的《四时田园杂兴》,简直是一幅幅四季劳作田园图。其他人的诗大多粉饰太平,为统治阶级歌功颂德,无可取之处,千篇一律,格调低俗。范成大能为普通百姓作主题实是难得。

中国历史悠久,用一人盖之,只能以偏概全。优秀的诗人还是很多的,比如屈原、刘禹锡、王之涣、辛弃疾、陆游……。


九龙玉春


辛弃疾,文武双全,既能写又能打。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钟竿步


纵观中华诗词文化,我心中最为推崇的诗词大家是秦观。

秦观有首《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分别是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在这四大民间传说中,以牛郎织女的故事流传最广,还由这个故事造就了一个节日“七夕”。每年农历七月七日晚上,是被迫分开的牛郎织女见面的日子,喜鹊会搭成鹊桥让两人相会。《鹊桥仙》的调名,便是由此而来。而秦观这首词咏的也是调名本意,写织女与牛郎的的相思。

这首词说的是牛郎织女之间的爱情可贵,可是我们却分明感受到,秦观这首词更加可贵。他的观点很实际,也许正是因为其实际,所以才显出高尚来,于是这首词成了爱情颂歌中的千古绝唱。 秦观将他高尚的爱情观入词,使词的境界大大提升,闪耀着眩目的艺术光芒,回味悠长。

不要说《鹊桥仙·纤云弄巧》只是秦观的代表作之一,就算秦观只有这一篇,在宋代词坛上也会有他的一席之地。假设我们来一个宋代词坛排行榜的话,秦观绝对要进“前十强”。


光华的小说铺子


我来回答:

如今谈到诗词大家,想必人们脱口而出的便会有“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陆游“、”辛弃疾“等等。从古到今诗词大家在每个时代都一批一批的涌现。而在唐宋两朝中更是达到了顶峰。而在诗词大家如此之多的唐宋为何唯独出现了一个唐宋八大家的称号,而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这些极富盛名的大家却没有被囊入唐宋八大家中?

我们不妨先看看唐宋八大家从何而来?根据史实,”唐宋八大家”的称谓最早出现于明初朱右选韩、柳等人文为《六先生文集》(因为起初把苏洵、苏轼、苏辙三苏合为一家)故对于唐宋八大家的人选是由后人主观上选取的,尔后在世俗之间流传至今便成了如今大名鼎鼎的唐宋八大家。

我们再来看看唐宋八大家评定的准则是什么?根据史实,唐宋八大家乃主持唐宋古文运动的中心人物,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可知,最初起“唐宋八大家”称号的人所依据的并不是他们在诗词创作中的才华,而是对散文方面的建树。而以为恰恰这唐宋八大家中有许多人在诗词领域中又各领风骚。故后人常常误以为对唐宋八大家的评判标准是诗词方面的才华。

其实,正如前文所说,唐宋八大家只是后人的主观见解,只不过他们选出的八个人在当朝也确确实实对散文方面的能力极强,贡献极大。比如柳宗元的柳州八记,韩愈的《师说》、《马说》,苏洵的《六国论》.......因此也得到当时人们的极力推崇,久而久之唐宋八大家便因此闻名。但,我们不要忘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这历史的长河中与他们不相上下的散文家数不胜数,希望人们对唐宋八大家葆有崇敬之心时,也别忘了还有许许多多的大家值得我们去铭记。


韩愈




王安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