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过后,心理疏导会常态化吗?

江夏幸孕之家


疫情过后,心态疏导会常态化吗?

首先,我个人是希望心态疏导能够常态化,就如同是一种正常的交流沟通形式。

在这之前,可能我们对心理咨询心态疏导,这方面了解的非常的少。如果不是在疫情期间有一些专门的心理热线的开通,甚至有些人完全都没有听过有心态疏导心理咨询这样的一个项目。

希望后面还会有免费的心理的基础辅导,能够继续保留下来,让需要帮助的这些人能够得到一个合理的协助。

其次,疫情过后需要专业心态疏导,有这方面需求的人人数应该会非常的多,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自己的心态是需要疏导。

之所以会有很多人意识不到自己心态受过一些损伤,是因为很多人他本身就处于:对父母要有责任,对自己的小孩有责任。他没有太多的心情去理会自己受伤的这个心态,可能更多的是在关注怎么样来照顾好自己的家庭,其实心理隐患最大的恰恰是这个看上去最强大的人。

再次,疫情过后心里的压力跟害怕感,甚至比当时疫情旋爆发的时候还要严重。

这个是正常的一个心理反应过程,希望我们自己能够正常的去接受,也希望身边的人不要带着有色眼光去看疫情过后心里会有负担的那些人。

这里想提到一下,我们有一些非常重要的医护人员,他们在当时冲在一线的时候根本没时间照顾自己的心情。

有一句话叫想起来后怕,其实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可能在疫情期间 他是医护人员,他是医生是护士,当时一心想的是协助控制疫情,做好防护工作。

疫情之外,自己本身也是儿女,是小孩的父母。比起我们的非医护,医护人员在一起疫情下来之后,内心见过的太多生离死别,或是可怕感染场面,都可能慢慢浮现推之不去。有此可能引发的内心创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

同时,也祝福所有我们这些,经历过疫情,直面过疫情的人,心态会慢慢的自动就调节到接近于健康的生活状态。

希望我们能,慢慢的步入到生活正轨,像以前一样去制定生活中的小目标,发现生活的小确幸。

2020,即使无法重启,我们也会满怀希望,继续拥抱未来的每一天。


七颗森林的七月


是否会常态化,限于多方面的支持

上面说到有个内容上的变化,疫情相关的心理援助议题逐渐转向了更多个人心理问题,例如:

情感、家庭、社会适应甚至是一些性心理变态的人群,他们会通过免费心理援助热线来说说自己的问题。

心理援助热线通常是半个小时,大多免费,所以,它并不像真正的心理咨询工作能够为来访者提供一次完整且更具专业性的咨询。对于一些人而言,也许他们只是需要倾听和语言上的宣泄,过后就好了,而对于另一些人而言,他们其实需要的就是系统化的心理咨询或治疗了。

但是,我个人认为,无论是所谓的心理疏导还是心理咨询,在某一方面来说是无法常态化的。因为是否常态化还受到一些方面的限制:

1、心理工作者不可能无限制的进行免费服务,他们各自可能有着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在咨询中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

2、即使心理疏导依然有机构愿意做免费的热线,这种方式能够解决的问题过于限制,时间上的、空间上的都无法满足真正的咨询工作所需要的条件;

3、如果将心理疏导的工作置于正常的心理咨询工作范畴,就意味着需要收费了,而心理咨询对于普通人来说收费较高、过程较长,经济上就比较难以负担。

4、很多人对于心理咨询会有一些误解,认为咨询师就应该给予他们直接性的建议或者指导,他们就能够用这些方法来应对自己的问题。实际上,咨询师和来访者是需要一个共同探索的阶段之后,更多的是帮助来访者自己从中寻求到解决之道。

即使咨询师愿意给来访者很多很多的建议,来访者在应用层面实际上是很做到的,这对于心理咨询本身的工作也是不负责的。

所以,综合以上的情况,我认为,心理疏导、心理援助、心理咨询治疗这些工作都不太可能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用的常态化。

常态化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竞争压力加剧,越来越多的人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生理问题,而是心理健康的下降,焦虑、抑郁等问题已经成为大中型城市人群面临的挑战。

在一项心理学调研数据中,北上广等城市的白领人群中,受到焦虑、抑郁情绪困扰的人群逼近60%,同时,这些问题还会涉及到家庭、情感、自我实现、躯体化症状等等问题,而这些,都是心理咨询或治疗需要解决的工作。

但是,也由于人们对于心理咨询的观念、经济状况以及心理咨询行业本身的发展都会有所影响。

在这个常态化背后,还包含着这些因素:

1、人们开始拥有了更多物质以外的需求以及能够负担这些需求的经济储备;

2、从国家层面进行相关的支持,例如:纳入医保、社会宣传、行业的整合等等;

3、心理咨询行业进行相关的淘汰以及严格的执业审查和进入制度,把行业内不合理的咨询师清除,让更多专业、负责的咨询师成为行业净化的代表;否则,不专业、不负责会影响这个行业成为常态化的阻碍。

当然,这些问题的解决可能需要很多资源的协调以及数十年的努力,但是,我相信心理咨询是能够帮助人们获得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这也是人类追求的一个根本的目标。

作为心理行业从业者,我希望是能够常态化的,在这之前,社会、行业、公民、咨询师都需要进行准备工作。


飞翔心理研习社


这是一个好问题,肯定需要,先是,国人的普通心理疏导问题,消除人们对新冠的恐惧感,对己愈病人的恐惧感,对湖北人的恐惧感,对医防人员的恐惧感,其次,还要消除人们对公共物品,公共场所和陌生地点的恐惧感。特别是要加强对病人和死亡人员家属的心理疏色,只有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地恢复正常。


北岸阳光永照


不可否认,疫情本身是场巨大的灾难,疫情也让很多人敢于在自己情绪低落、心里压力大等情况下,求助于心理咨询。我觉得这是我们国家心理健康发展的很大的进步。

这段时间,我也一直在接武汉心理热线,很多人打来电话的人,都得到了帮助,虽然每个时期来电需求不同,但他们的情绪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疫情后,如果更多的人知道,在他们孤独、无助、处于困境的时候,无法对别人言说的时候,还有一种方法可能可以帮助自己,是不是会少点痛苦,少些悲剧呢!

疫情期间,成立了很多心理援助热线,我想很多热线会长期存在的,也希望这些热线能帮到更多的人。[害羞]



心方向关爱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都会有各种各样心理问题,更别说这次疫情期间了,这次疫情期间每个人都在家里或者在某个地方隔离,一个人在一个空间里呆久了多少都会有点心理问题,但是疫情后有多少人会认真重视自己的心理问题,有多少人会去主动去找心理专家咨询治疗呢,这时候我觉得更需要大家都来向媒体呼吁,让心理咨询的这种团队(当然很多更好)来组织公益活动,主动去为武汉或者重灾区的人们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有些人会说这不至于吧,我说很重要,因为你可能不是经历这种因心理问题折磨的当事人,你不会明白他的痛苦,你觉得这次疫情没有给你带来影响,但不意味着所有人和你一样,如果一旦一个人刚刚出现心理问题又不赶快疏导的话,很可能对其以后的生活学习产生很大的影响,现在很多人对武汉人民产生了歧视了,比如很多地方的小区,单位,一些重要的场所都不许准武汉人进入等等的歧视,再往大的方面说,也要给全民做心理疏导,就比如那些歧视武汉人的那些人,他们的心理多多少少也是有问题,为什么口头上说武汉加油,背后又搞歧视呢?所以说我们要不要来个全民心理疏导呀,不管歧视与被歧视都要来个心理疏导,让我们大家心理都健健康康的,生活才会更美好,祝愿人人都好


美嘉生活


您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疫情过后,心理疏导的需求是会越来越多的,但是要常态化,我觉得短期可能会做不到。主要原因是:

1、心理疏导需要大量的专业心理医生,而目前除了一线城市和部分重点经济发达地区之外,还达不到这个条件。

2、从目前做心理疏导的收费标准来看,很多老百姓还是接受不了的,除非像将心理疏导纳入国家的医保体系内报销,否则我个人觉得要常态化就做不到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谢谢🙏!




心身健康周大夫


就专业角度看应该是 ,可是从一线传回的信息看也不一定。人嘛,自我调节能力还是很强的。反正从周围的人看好像没有硬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