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心理疏導會常態化嗎?

江夏幸孕之家


疫情過後,心態疏導會常態化嗎?

首先,我個人是希望心態疏導能夠常態化,就如同是一種正常的交流溝通形式。

在這之前,可能我們對心理諮詢心態疏導,這方面瞭解的非常的少。如果不是在疫情期間有一些專門的心理熱線的開通,甚至有些人完全都沒有聽過有心態疏導心理諮詢這樣的一個項目。

希望後面還會有免費的心理的基礎輔導,能夠繼續保留下來,讓需要幫助的這些人能夠得到一個合理的協助。

其次,疫情過後需要專業心態疏導,有這方面需求的人人數應該會非常的多,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心態是需要疏導。

之所以會有很多人意識不到自己心態受過一些損傷,是因為很多人他本身就處於:對父母要有責任,對自己的小孩有責任。他沒有太多的心情去理會自己受傷的這個心態,可能更多的是在關注怎麼樣來照顧好自己的家庭,其實心理隱患最大的恰恰是這個看上去最強大的人。

再次,疫情過後心裡的壓力跟害怕感,甚至比當時疫情旋爆發的時候還要嚴重。

這個是正常的一個心理反應過程,希望我們自己能夠正常的去接受,也希望身邊的人不要帶著有色眼光去看疫情過後心裡會有負擔的那些人。

這裡想提到一下,我們有一些非常重要的醫護人員,他們在當時衝在一線的時候根本沒時間照顧自己的心情。

有一句話叫想起來後怕,其實就是這樣的一個情況。可能在疫情期間 他是醫護人員,他是醫生是護士,當時一心想的是協助控制疫情,做好防護工作。

疫情之外,自己本身也是兒女,是小孩的父母。比起我們的非醫護,醫護人員在一起疫情下來之後,內心見過的太多生離死別,或是可怕感染場面,都可能慢慢浮現推之不去。有此可能引發的內心創傷是我們無法體會的。

同時,也祝福所有我們這些,經歷過疫情,直面過疫情的人,心態會慢慢的自動就調節到接近於健康的生活狀態。

希望我們能,慢慢的步入到生活正軌,像以前一樣去制定生活中的小目標,發現生活的小確幸。

2020,即使無法重啟,我們也會滿懷希望,繼續擁抱未來的每一天。


七顆森林的七月


是否會常態化,限於多方面的支持

上面說到有個內容上的變化,疫情相關的心理援助議題逐漸轉向了更多個人心理問題,例如:

情感、家庭、社會適應甚至是一些性心理變態的人群,他們會通過免費心理援助熱線來說說自己的問題。

心理援助熱線通常是半個小時,大多免費,所以,它並不像真正的心理諮詢工作能夠為來訪者提供一次完整且更具專業性的諮詢。對於一些人而言,也許他們只是需要傾聽和語言上的宣洩,過後就好了,而對於另一些人而言,他們其實需要的就是系統化的心理諮詢或治療了。

但是,我個人認為,無論是所謂的心理疏導還是心理諮詢,在某一方面來說是無法常態化的。因為是否常態化還受到一些方面的限制:

1、心理工作者不可能無限制的進行免費服務,他們各自可能有著自己的工作,更多的是在諮詢中幫助來訪者解決問題;

2、即使心理疏導依然有機構願意做免費的熱線,這種方式能夠解決的問題過於限制,時間上的、空間上的都無法滿足真正的諮詢工作所需要的條件;

3、如果將心理疏導的工作置於正常的心理諮詢工作範疇,就意味著需要收費了,而心理諮詢對於普通人來說收費較高、過程較長,經濟上就比較難以負擔。

4、很多人對於心理諮詢會有一些誤解,認為諮詢師就應該給予他們直接性的建議或者指導,他們就能夠用這些方法來應對自己的問題。實際上,諮詢師和來訪者是需要一個共同探索的階段之後,更多的是幫助來訪者自己從中尋求到解決之道。

即使諮詢師願意給來訪者很多很多的建議,來訪者在應用層面實際上是很做到的,這對於心理諮詢本身的工作也是不負責的。

所以,綜合以上的情況,我認為,心理疏導、心理援助、心理諮詢治療這些工作都不太可能成為社會大多數人所用的常態化。

常態化是一個相對的概念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競爭壓力加劇,越來越多的人所面臨的最大問題不是生理問題,而是心理健康的下降,焦慮、抑鬱等問題已經成為大中型城市人群面臨的挑戰。

在一項心理學調研數據中,北上廣等城市的白領人群中,受到焦慮、抑鬱情緒困擾的人群逼近60%,同時,這些問題還會涉及到家庭、情感、自我實現、軀體化症狀等等問題,而這些,都是心理諮詢或治療需要解決的工作。

但是,也由於人們對於心理諮詢的觀念、經濟狀況以及心理諮詢行業本身的發展都會有所影響。

在這個常態化背後,還包含著這些因素:

1、人們開始擁有了更多物質以外的需求以及能夠負擔這些需求的經濟儲備;

2、從國家層面進行相關的支持,例如:納入醫保、社會宣傳、行業的整合等等;

3、心理諮詢行業進行相關的淘汰以及嚴格的執業審查和進入制度,把行業內不合理的諮詢師清除,讓更多專業、負責的諮詢師成為行業淨化的代表;否則,不專業、不負責會影響這個行業成為常態化的阻礙。

當然,這些問題的解決可能需要很多資源的協調以及數十年的努力,但是,我相信心理諮詢是能夠幫助人們獲得更健康、更幸福的生活,這也是人類追求的一個根本的目標。

作為心理行業從業者,我希望是能夠常態化的,在這之前,社會、行業、公民、諮詢師都需要進行準備工作。


飛翔心理研習社


這是一個好問題,肯定需要,先是,國人的普通心理疏導問題,消除人們對新冠的恐懼感,對己愈病人的恐懼感,對湖北人的恐懼感,對醫防人員的恐懼感,其次,還要消除人們對公共物品,公共場所和陌生地點的恐懼感。特別是要加強對病人和死亡人員家屬的心理疏色,只有這樣社會才能真正地恢復正常。


北岸陽光永照


不可否認,疫情本身是場巨大的災難,疫情也讓很多人敢於在自己情緒低落、心裡壓力大等情況下,求助於心理諮詢。我覺得這是我們國家心理健康發展的很大的進步。

這段時間,我也一直在接武漢心理熱線,很多人打來電話的人,都得到了幫助,雖然每個時期來電需求不同,但他們的情緒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緩解。

疫情後,如果更多的人知道,在他們孤獨、無助、處於困境的時候,無法對別人言說的時候,還有一種方法可能可以幫助自己,是不是會少點痛苦,少些悲劇呢!

疫情期間,成立了很多心理援助熱線,我想很多熱線會長期存在的,也希望這些熱線能幫到更多的人。[害羞]



心方向關愛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人都會有各種各樣心理問題,更別說這次疫情期間了,這次疫情期間每個人都在家裡或者在某個地方隔離,一個人在一個空間裡呆久了多少都會有點心理問題,但是疫情後有多少人會認真重視自己的心理問題,有多少人會去主動去找心理專家諮詢治療呢,這時候我覺得更需要大家都來向媒體呼籲,讓心理諮詢的這種團隊(當然很多更好)來組織公益活動,主動去為武漢或者重災區的人們提供免費的心理諮詢,有些人會說這不至於吧,我說很重要,因為你可能不是經歷這種因心理問題折磨的當事人,你不會明白他的痛苦,你覺得這次疫情沒有給你帶來影響,但不意味著所有人和你一樣,如果一旦一個人剛剛出現心理問題又不趕快疏導的話,很可能對其以後的生活學習產生很大的影響,現在很多人對武漢人民產生了歧視了,比如很多地方的小區,單位,一些重要的場所都不許準武漢人進入等等的歧視,再往大的方面說,也要給全民做心理疏導,就比如那些歧視武漢人的那些人,他們的心理多多少少也是有問題,為什麼口頭上說武漢加油,背後又搞歧視呢?所以說我們要不要來個全民心理疏導呀,不管歧視與被歧視都要來個心理疏導,讓我們大家心理都健健康康的,生活才會更美好,祝願人人都好


美嘉生活


您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疫情過後,心理疏導的需求是會越來越多的,但是要常態化,我覺得短期可能會做不到。主要原因是:

1、心理疏導需要大量的專業心理醫生,而目前除了一線城市和部分重點經濟發達地區之外,還達不到這個條件。

2、從目前做心理疏導的收費標準來看,很多老百姓還是接受不了的,除非像將心理疏導納入國家的醫保體系內報銷,否則我個人覺得要常態化就做不到的。

以上是我的分享,謝謝🙏!




心身健康周大夫


就專業角度看應該是 ,可是從一線傳回的信息看也不一定。人嘛,自我調節能力還是很強的。反正從周圍的人看好像沒有硬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