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最後一集丁偉論文裡的ABC三國為什麼不直接說日本、美國和俄羅斯?

概率費用計算


2005版的電視劇《亮劍》肯定給大家留下了特別深刻回憶和印象。

亮劍中最後一集丁偉在畢業論文中說ABC三個國家,而不是直接說成日本、美國和俄羅斯呢?

毋容置疑,在丁偉的論文答辯中先後提出的ABC三個假想敵。A國,擁有第七艦隊,又剛剛簽過《板門店協議》,毫無疑問,這就是美國;B國,位於中國的東邊,在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已被全部摧毀,說的就是日本;而C國,與我國的邊境線的西北部、北部以及東北部相接壤,這隻能是蘇聯。

當時的中國剛剛解放,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相對於中國而言,蘇聯是老大哥,而且當時國際情況和環境是處於冷戰中。在建國初期蘇聯對我們的幫助是很多的,所以在當時是沒有人敢說蘇聯的,只能用字母代替。而且特別重要的是,在丁偉論文中還把蘇聯當成假想敵,他認為我國內陸領土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西北部、北部以及東北部邊境。毋容置疑,丁偉所提出的的問題是相當準確的。後來的事實證明了丁偉所說的觀點是正確的,在1966年中蘇關係交惡,兩國在邊境都部署了很多兵,隨時準備開戰,但是後來蘇聯忌憚國際環境沒有打起來。另一方面,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如果公開討論對蘇戒備的話肯定是大忌,對此,丁偉只能打擦邊球。

不過對於用B代替日本已經無所謂了,因為當時抗日戰爭已經打完了好幾年,中國和日本有著血海深仇;同時和代號A的美國已經在1950年的時候,在戰場上已經正面交手,即便是丁偉上臺發表言論的時候,中美還處於敵對的時期,這兩個國家是沒有什麼顧忌的。

最後,中國自古以來推崇的就是“文死諫,武死戰”,作為一名軍人,站在國家的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慮軍事問題,應該是大力提倡的,放在現在的時代,有些將領的言論和論點稍有過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為出發點都是正確的,所謂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四十五度軍報


《亮劍》劇中南京軍事學院院長一句“軍事學院畢竟不是總參謀部”,得以延續了丁偉的軍旅生涯,劉帥吩咐手下將丁偉的畢業論文通過但是存檔(不公開發表),算是挽救了他的政治生命。在中蘇關係的“蜜月期”將老大哥設定為假想敵,捅出去就是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足以讓丁偉脫了軍裝,儘管,後來的事實證明他是對的。



問題中稱為俄羅斯當然是錯誤的,應該是前蘇聯。這篇論文十年之後的60年代中蘇交惡,東北、華北和西北所面臨的軍事壓力,非今天的年輕人可以瞭解的。小時候常去父親的辦公室玩耍,滿眼全部是蘇軍坦克師和摩托化師的資料,那已經不是什麼“假想敵”,ZBD已經打起來了,只是因為複雜的國際形勢和兩國的剋制,沒有爆發全面戰爭而已。

克勞塞維茨說,戰爭是政治的延續,因此,丁偉的論文確實是未雨綢繆,國與國之間本來就沒有永遠的敵人或朋友,經常搞搞兵棋推演沒有壞處,用劉帥的話說,在軍事學院的討論中“我們可以把任何國家的軍隊當成假想敵”。



只不過,在當時的政治氣候下,公開討論對蘇戒備肯定是大忌,丁偉只能打打擦邊球,以“C國”代指前蘇。至於代號“B”的日本已經無所謂了,抗日戰爭打完沒有幾年,血海深仇;而跟代號“A”的美國已於1950年正式交手,即便是丁偉上臺發言的時期,仍然處於敵對狀態,這倆國家根本沒什麼可顧忌的,他們被用字母代指,完全是沾了前蘇聯的光。

術業有專攻,晉西北的“鐵三角”在軍事上各有所長,李雲龍長於戰術突擊,孔捷貴在執行堅決,而丁偉的戰略眼光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有所展露,比如憑空判斷平安格勒戰役的形勢、比如分析楚雲飛進佔大孤鎮等橋段,因此在畢業論文中闡述我國未來的國防戰略問題,一點也不稀奇。臺下的常乃超都聽懵圈了,這就是差距,軍人不能僅僅是一把槍,需要有思想。



丁偉的論文題目是《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實際上研判和規劃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未來二十年的防禦重心和應對戰略,我們沒有必要深究太專業的軍事理論,不妨歸納為三點中心思想:

1,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大家庭”及其軍事聯盟,它的穩定性是相對的,總有支離破碎的那一天,丁偉用“一個大家族的老太爺總有過世那一天”,隱晦地預言了“華約組織”的解散乃至蘇聯本身的解體和,兄弟之間反目成仇尚比比皆是,況國家乎?歷史發展的事實是,斯大林逝世後,確實產生了鉅變。



2、第二次世界大戰徹底摧毀了日本的軍事工業和戰爭能力,在美國的管控下,它至少在20年內形成不了軍事威脅;美國雖然幫助國民黨協防颱海,但蔣介石並無力大規模反攻,最多是局部騷擾,而美國自己剛從半島抽身,以及國內政治體制的約束,也輕易不會捲入全面戰爭,那麼,ABC誰能對我國構成真正的威脅,已經不言而喻了。

3、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北的地形無險可守,極利裝甲集群和摩托化部隊的快速推進和大縱深鍥入,應在東北建立永備國防工事,建立兩線兵團的縱深防禦;華北和西北則讓開一馬平川的草原與戈壁,後退至山嶽地帶實施主要防禦。這個論點與60年代解放軍的防禦戰略完全相同,不過是借丁偉的嘴提前說了出來。



中國古代歷來推崇“文死諫,武死戰”,作為一名職業軍人,站在國家安全和民族利益的角度考慮軍事問題,絕對是本分,也是應該大力提倡的,我們該為丁偉將軍點個贊。哪怕是今天,有些將領的言語和論點稍顯過激,也是需要包容和理解的,因為他們的出發點是正確的,兵者,國之大事,不可不察也。

看看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克蘭,什麼都明白了,記住丁偉的話吧:

“任何時候,任何條件下,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永遠高於意思形態的信仰,別的,都是扯淡”!


度度狼gg


《亮劍》最後一集,丁偉的論文答辯中先後提出了ABC三個假想敵。

A國,擁有第七艦隊,又剛簽過《板門店協議》,毋庸置疑,是美國。

B國,在中國的東邊,二戰期間的軍事工業已被全部摧毀,說的是日本。

C國,與我們邊境線的西北部、北部和東北部接壤的軍事強國,只能是蘇聯。


丁偉用A國開頭,簡述了一下東南防務,很快話鋒一轉,指出A國的體制限制,使它不會輕易陷入大型戰爭。

這句結論已經很與主流不合了,儘管按照我們現在的觀點,丁偉闡述的是更接近正確的,但是新中國建立之初,意識形態領域比較涇渭分明,美國是整個陣營中被樹立起來的敵方,以它為假想敵才符合當時的政治正確。丁偉的論述顯然是非主流——哪怕他一直解釋自己不從政治、外交領域分析,而只是從純軍事防禦角度來著眼。

關於B國,丁偉的論述中更是一帶而過,B國充當了丁偉畢業論文答辯中的打醬油角色。

C國才是丁偉畢業論文的核心,雖然論述過程中被考官以“你的政治立場很危險”為由打斷並駁斥,但丁偉還是堅持著基本闡述完畢,十幾年後的事實告訴我們,丁偉的論文簡直是未雨綢繆,他的擔心成為了現實,這才是軍隊優質主官的良好視野。

丁偉在論述中這樣說到:

一、建立永備國防工事,加強防禦縱深,強化戰略預備隊。

二、讓出無險可守的戈壁草原,主力屯兵在山脈地帶,據險可守。

三、不被動防禦,要全攻全守。

為了加強闡述第三條,丁偉甚至舉了個例子,敵人進攻我們時,我們可以針鋒相對的跨越到敵方境內,破壞其運輸大動脈——西伯利亞鐵路,使他們失去後勤保障。

考官就是在這個時候打斷了丁偉的答辯,好傢伙,你這小子思想太危險了!那個時候(論文答辯的時間大約在1954年)的蘇俄和我國是蜜月階段,你丁偉居然想到了去破壞西伯利亞鐵路,這要是傳到對方耳邊,那你就是破壞兩國和平友好睦鄰關係的罪魁禍首。

丁偉擅長逆向思維,在晉西北鐵三角中,他慣以頭腦冷靜、喜歡鑽研戰略戰術著稱,按軍事思想境界來評定,不客氣的說,他的這篇論文的軍事價值要比李雲龍的《亮劍精神》要高上一大截。

再聯想到丁偉在論文答辯的開始階段,曾經舉過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的例子,毫不客氣的指出這個大家庭隨著強人家長的死去,未來一定將陷入分裂狀態,這簡直就是期盼蘇俄解體了,無怪乎丁偉的畢業論文“技驚四座,引發了一場軍事學院的八級地震”。


歷來現實


其實這個在原著小說裡是這麼說的:

我國領土的防禦重點問題,請看地圖……

我國東部的日本在二戰中軍事工業被全部摧毀,二十年之內難以東山再起。

我國的西部及西南部,惟一有能力搞起點事端的國家…….

結論是,西南邊境一旦發生戰爭,將是場有限的邊境戰爭,我軍所動用的兵力不會超過十個步兵團。我剛才說過了,我國的西部、西南部、南部及東部都無太大的威脅。”

從軍事角度,從國土防務角度上看,我認為,我國領土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西北部、北部、東北部……”丁偉的話音未落,在座的將校們都大驚失色,這個丁偉簡直吃了豹子膽,我國的西北部、北部、東北部是誰?

在小說裡,作者可是赤裸裸的指名道姓,什麼ABC,不存在的。

總的來說丁偉的戰略眼光獨到,丁偉該提到的威脅基本上提到了,美國,蔣校長,印度,當然還有最主要的蘇聯。

能夠擺脫當時的侷限圍而提出這樣的獨到觀點,實屬不易。儘管丁偉的觀點被歷史證明是正確的,但是因為這篇文章還是存在問題、文章一出,一片譁然。

當然小說的這些國名因為種種原因也讓編劇給改了,結果表現出來的就是ABC。

另外要說一下,題主的問題有錯誤,不是俄羅斯是前蘇聯。

本問答“大國重器解析”原創,抄襲必究,圖片來源網絡。原創不易,您的每一次點贊、評論、轉發都是對於創作源源不斷的支持!


大國重器解析


首先啊,我們來看一下時間背景,共和國第一次授銜是在1955年,共和國成立第6年。

書歸正傳,我們來說一下丁偉答辯發表論文中的 A B C三國,毫無疑問,實際上就指的是美國、日本、蘇聯,只是當時的世界形式是北約和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的對峙,而我國出於自身考慮,雖然沒有明確的加入華約,但還是站在華約這一邊,所以丁偉論文裡不可能明目張膽的寫上將蘇聯視為假想敵,所以只能以字母代替,那既然蘇聯以字母代替,那麼美國和日本同樣也得以字母代替。

那這裡我們再說一說丁偉為什麼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講蘇聯老大哥視為假想敵,而且著重強調如何防備蘇聯?

要說蘇聯人(俄羅斯人),他們對於土地的痴迷已經達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從滿清開始,俄羅斯就跟華夏民族因為領土問題打打和和,一直到滿清末期,割佔了大片土地,就算到了蘇聯(生於不義,死於恥辱)時代,同樣覬覦我國領土。

滿清時代中國地圖-一片美麗的海棠葉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雄雞報曉



再有二戰後,蘇軍幹掉東北的日軍皇軍之花-關東軍後,在東北沒少拿走我們的資源(用拿是看在和關東軍作戰中陣亡的蘇軍將士),丁偉作為首批出關的部隊的團級指揮官,不可能不瞭解這樣的情況,只是出於意識形態,不好明說罷了。

事實證明,我們的丁偉同學的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甚至於他的部分假設應驗了,中蘇關係破解,蘇軍遠東不對百萬大軍枕戈待旦,妄圖進攻中國,中蘇珍寶島軍事衝突,這無疑證明了丘吉爾的那句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息。


想念瞬間-中尉


一般在軍事演習中都會用代號來指稱敵對國

在《亮劍》中最後一集,丁偉的論文答辯中用三個字母來指代別的國家,其實是很正常的,別說是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國剛剛建國,即使是現在各個國家在軍事演習的時候都會採用假想敵的方式來進行指代,而不會將真實的國家名字代入其中,一邊引起不必要的外交衝突。

比如美國在西北太平洋的聯合軍演,其實假想敵不是朝鮮就是中國,但是美國敢說拿這兩個國家當假想敵軍事演習嗎?肯定不會,即使是在演習的地圖上,可能都不會出現國家的字眼,而是以字母來標識。

實際上在軍隊中對於不明的敵軍用字母標識也很正常,軍人不管作戰的對象是誰,不管是誰在他們的槍口下也都是ABC。這應該是一種常識吧!而現在國內的軍演都是紅藍兩軍對峙,估計也是這個意思。

以丁偉作論文的時間,即使是說ABC來指代國家也很危險

實際上這也就是在軍事學院內部少將軍銜以上的畢業論文答辯中,是一個人數比較少規模的一次答辯,應該是屬於內部討論,並且不對外公佈的答辯,即使是這樣,在討論這三個國家的時候,還是犯了大忌。

為什麼?因為丁偉討論的不止是軍事,還有政治,軍人不談政治應該是比較明智的選擇,然而軍事是政治的外延,當政治上解決不了的事情,往往就需要軍事來完成,沒有無緣無故的戰爭。

尤其是在當時的國家環境中,我們堅決的倒向了蘇聯老大哥,郭沫若當時好像還寫過斯大林是他爸爸的詩,只能說剛剛經歷N年戰火的中國好不容易迎來和平,實際上很不容易的。

以日本來說,剛剛結束十年,當時老蔣也天天喊著要反攻,朝鮮戰爭也剛剛結束,這個時候丁偉把方向一轉,我們要防蘇聯,實際上有點駭人聽聞了,因為我們實在是折騰不起了,需要一個穩定和平的發展環境了,再也不是打這個打那個的時候了。一個國家不可能同時面對多線作戰,當時中國再怎麼強大(自我感覺)也不可能和蘇美同時開戰。

很多答主或者觀眾對丁偉的一番高談闊論都很讚賞,因為後來鬧掰了,兩國關係惡化,因此證明丁偉是個偉大的預言家,實際上,我國高層對國防問題一向很拎得清,並不是說對蘇聯一點防禦也沒有。

至於丁偉提的建立永備國防工事,大縱深防禦,後來的確是實施了,然而也沒起到毛的作用,別說蘇聯的鋼鐵洪流咱們打不過,當時蘇聯還研製了原子彈,戰爭早就是現代化立體化戰爭發展了,這一點丁偉沒有參加朝鮮戰爭,所以他體會不到現代化戰爭的模式,還單純的以“北-中-南”三條線來防禦。當然,丁偉也只是一個少將,考慮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都是以少將替元帥擔憂的角度。


史論縱橫


事實上,在原著當中丁偉在那次著名的答辯中,提到了四個國家,除了ABC之外,還有第四個國家印度,當然跟AB兩國一樣,只作為背景存在,而ABC分別為以下三個國家:

A:美國;B:日本;C:蘇聯;

在連續劇亮劍當中,有關丁偉在畢業時的答辯論文,除了印度這個國家沒有出現之外,其他內容相差幅度並不大,美國因朝鮮戰爭剛剛結束,外加國民黨敗淘臺灣,短期之內不會與中國發生大範圍的軍事衝突;日本由於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受到重大摧毀,未來一二十年之內很難東山再起;印度雖然與中國有領土糾紛,但受困於青藏高原的特殊地理,重裝備和空軍很難在這一區域大範圍展開,未來只會發生有限衝突,這三個國家未來與中國發生大規模戰爭的可能性並不高。



因此,最有可能與中國發生軍事衝突的,只有C國——蘇聯。

至於為什麼在連續劇當中沒有指名道姓,相信在2005年那幾年看過亮劍的人,都應該知道這樣一個事實:當年放映的亮劍與最近幾年電視上或互聯網上播出的亮劍,篇幅方面有很大的縮短,其中就包括丁偉答辯的內容,首播的那幾年,這點內容被刪剪的七零八碎,答辯中提到的國家根本沒有出現,只是出現了一些宏觀上的防禦內容,2010年以後電視臺上映的亮劍,才開始恢復原有的情節,當然,早年被刪除的也不止這一段。



幾年前扮演丁偉的演員在參加電視綜藝節目時,曾經解釋過該片段一度被刪剪的原因,就是亮劍熱播的初期,正值俄羅斯高官訪華,出於和諧的因素刪減掉了這部分情節,當然也由於審核時有些段落的情節比較敏感,所以暫時進行了刪除。

當然,即便是沒有刪除在這部分情節中也沒有指名道姓說這個國家是蘇聯,而是用字母C代替,至於為何沒有指明這個國家,在連續劇中院長劉伯承的評價解釋了這一點,一個合格的指揮官要根據國家的周邊形勢,制定理想的假想敵,而假想敵只是一個代號,不必刻意強調他的國家名稱,如果願意叫阿貓阿狗都可以,換言之,在這一話題上需要考量的是指揮官的頭腦和戰略眼光,而不是具體外國的名字。


遼寧資深球迷


丁偉的畢業論文是《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首先他很明確就說了ABC三國只是假想敵,而非真實的敵人,但是即便如此,我們都可以推測出A國是當時駐守艦隊在臺灣海峽的美國,B國在我們的東部被打成殘廢,那麼無疑是日本,C國西北部,北部,東北部,這肯定是當時的蘇聯,這麼明顯的暗指為什麼丁偉不直接寫名字呢?

其實單看後面教官們的反應,我們可以知道丁偉的這篇論文,雖然最後被印證了,但是顯然是非常超前的,他的重點是C國,也就蘇聯將會是我們中國未來在國土防禦上的重點對象,教官們聽完都是虛汗直冒,甚至認為丁偉有挑撥國際關係的嫌疑,從這一點我們就大概也可以知道,為什麼丁偉不能直接在論文中寫ABC三國分別是美國,日本,蘇聯了。另外當時我們和蘇聯關係還很好,那些教官們也想象不到後面真的兩國會爆發珍寶島戰爭,所以丁偉很有戰略眼光。

另外丁偉等人他們的身份不是普通的老百姓,他們是我們新中國身經百戰,戰功赫赫的將軍們,另外他們在軍事院校的論文是直接報備軍委的,直接以真實國名代替假想國,一些內容一旦洩露解密,很容易就會被外部敵對勢力利用,想象一下這個新聞標題,中國將領提議重兵駐防蘇聯邊境,這樣一個標題,在新中國建立初期,完全站在蘇聯一邊,西方如果搞出這麼個新聞將會造成什麼樣的外交影響。所以只能用ABC假想國代替真實名字,即便到現在我們和俄羅斯作為盟友也不能指名道姓。

那麼我們說說A國和B國,當時側重點不在他們,雖然世界格局東西對抗,日本當時已經殘廢了,有實力的還是美國,但是百廢待興,世界新秩序的建立,短時間內大家都認為大國之間很難在爆發大戰,另外美國在朝鮮才剛吃癟,所以這兩個國家代指一下,提防就好,並且我們當時要樹立的形象是熱愛和平的,很多人主要把目光集中在臺海,所以暗示一下就好,直接點名也不是很好,同樣這也會引起外交糾紛。

那麼今天我們一天天更加強大,那就更不能說真名了,西方時不時就說我們威脅他們的“和平”發展,如果直接點名道姓那麼有些國家不得被嚇死啊?說不定到時候又開始向國際社會黑我們,你們看嘛,他們的將軍都一直在討論怎麼打我們,這種黑鍋我們可不能背!基於以上原因所以丁偉的論文中,只能夠用ABC分別只帶美國,日本和蘇聯。


玄坤


2005版的《亮劍》最後一集中,晉西北的鐵三角們都完成了畢業答辯,其中李雲龍的畢業論文是《論軍人的戰鬥意志——亮劍精神》,丁偉的畢業論文《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孔捷的論文在電視劇中沒有體現出來。



原著中李雲龍的畢業論文並非《亮劍精神》,但編劇之所以這麼安排,自然是為了點題,這個倒是沒有沒有什麼問題。


而丁偉的畢業論文《論我國國土防禦的重點》是相當精彩的一篇軍事論文,屬於戰略層面是高瞻遠矚。

在丁偉的畢業論文中,出現了A、B、C三個國家,根據丁偉對這三個國家的描述,我們很容易得出這三個國家的原型。

國A國擁有駐守在臺灣海峽的第七艦隊,剛剛在板門店簽訂停戰協議,這毫無疑問是美國。

B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工業被全部摧毀,位於我國東部,毫無疑問這是日本。

C國位於我國領土的西北部、北部及東北部,滿足這個條件國家只有是蘇聯。

丁偉在論文中用ABC代指美日蘇三國,其實是非常符合當時的背景的。美國和日本倒是無所謂,但是蘇聯卻是不能提的,特別是丁偉還把蘇聯當成了假想敵,認為我國內陸領土的防禦重點應該放在西北部、北部及東北部邊境。

毫無疑問,丁偉提出問題是相當準確的。其實關於這一點,大家都是心知肚明,但是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沒有人會明目張膽的提出來,畢竟當時我們和“老大哥”關係還處在蜜月期。

更重要的是,丁偉在答辯中還一一個四世同堂大家族解體的例子,生動形象的預言了後來蘇聯解體的局面。

所以這個東西是絕對不能被擺到檯面上來,搞不好就會引發一場國與國之間的外交危機,這也是為什麼丁偉在答辯過程多次被考官打斷的原因。

如果我們能切斷縱貫西伯利亞的鐵路大動脈,那麼敵人的突擊集團就會失去後勤保障!攻擊勢頭必然頓挫!而後我們就可以……

當丁偉說出上面那句話的時候,考官都嚇到,直呼丁偉的立場太可怕!


小鎮月明


丁偉舉A國和B國的目的是為了說明C國,既然都用了字母,後面的同樣該用字母代替。丁偉此舉確實很容易被人亂扣帽子,試想一下當時兩國的關係是怎樣的,缺少戰略頭腦的一般人怎麼會想這麼遠呢?

實際上這種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見,為了避免一些東西,大家常常說“黑話”。以軍迷經常說的“黑話”為例,黑絲帶、常凱申、果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