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路,看、聽、行、悟。

中國的復興,必然離不開文化的復興。

縱觀歷史,任何一個輝煌的朝代,其

文化都是相當燦爛的。比如說漢朝、唐朝、宋朝、明朝,這些偉大的朝代,都對應著一種文化的興盛。

國學之路,看、聽、行、悟。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靈魂。基建是一個國家的身體。

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現在被我們稱之為“國學”,裡面有我們華夏祖先的骨血與精髓,偉大的思想都存於其中,有待我們這些後輩兒女去發攪、弘揚。

《管子·牧民》裡有一句話講的好:

"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意思為:“糧倉充實就會注重禮節;衣食飽暖就會知道榮辱。”

簡而言之,就是物質生活豐富了,就得考慮精神文化生活

由此可見,文化的重要性、國學的重要性了。

現如今,有很多人都想學習國學,也知道國學的“好”。但是卻苦於摸不到頭緒,看看這也好,看看那也好,今天學點這個,明天學點那個,到頭來好像什麼都知道,可是又什麼都不懂。

廣老師在這裡提醒大家,這是因為大家缺乏對國學的“系統性”的瞭解。這一點也正是困擾很多國學愛好者的難點,大家想學,卻很難找到“登堂入室”的切入點。

那是因為很多同學沒有好的老師引導,而自己又因為各自的原因,不能很好的自習、讀書、總結,導致學習所站的“高度”上不去,猶如霧裡看花,虛而不實、濁而不清

而一個好的老師,首先應該帶著學生學會如何站在“高處”看全景,將整個學問的“地形地貌”都有個大概瞭解之後,再帶學生“降下去”。降到國學的“花園”中去,仔細觀察每一朵“花”,每一條“道路”,這樣學生的心裡就永遠不會迷路(全局觀),知道自己正處在什麼地方(有定位),也知道自己要往什麼地方前進(有導航),直至終點(有目標),走出迷霧陣。

現實的世界,只有一個。

每個人能“看”到多大的世界,是由他自己“站”的高度決定的,這個高度是由內心的“境界”決定的,這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修身在修心”。境界高了,世界自然就大了。

同一個世界,在不同人的眼裡各不相同,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每個人的“認知”不一樣。

由此可見,想要讓自已的世界變的更大,只有提高自已內心的認知維度。

現在流行一個詞語叫“降維打擊”,我們換個說法:“升維學習”。只有提升自已的認知維度,才可以“一通百通”,不會被紛擾的世事困擾了心。

打個簡單的比喻大家就明白了:我們在一張白紙上(二維平面)畫很多的線條,如果以我們三維的視角去觀察它,是可以清晰的知道線條的數量以及排列方式。但是,如果我們把視角進入到白紙內部,相當於站在二維的平面內,再去觀察那些線條,我們還能清晰明白嗎?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這就是“降維”。

如果提升自己的境界維度呢? 看、聽、行、悟。

最後,帶大家站在高處看一看:

中華文化,從古至今,並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當時社會的需要而不斷的變化著。

上古的“三皇五帝”時期,時間太久遠,沒有文化古籍流傳下來,我們暫且不談。據說《山海經》就是描述的上古風貌。

中古的“夏、商、周”時期,主要一部、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部書就是《易經》,被尊為“萬經之王”。相信讀者中喜愛它的人一定大有人在。它也是我們中華文化的源頭,不可不讀,但也不是誰都能一開始就讀的,是需要一定的國學知識積累,才可以一窺究竟的。周朝時期,還有一部《老子》

,也就是《道德經》也是統領全經的重點,這部書相較於《易經》而言,稍微容易些,有志趣的朋友,不妨先讀一讀,世面上有很多版本,廣老師這裡先不作建議,大家隨緣尋閱。待有一定的認知之後,再挑一些名人大家版本閱讀。

下古時期,就是我們現在的歷史書講述部分,從秦、漢開始,一直可以算到清末、民國。

這段時期的學問類別就很多了:

比如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4324篇著作。

漢朝時期的漢學;

魏晉時期的玄學;

唐朝的佛學、道學;

宋明的理學;

清朝的後漢學;

等等等等

可謂是“繁花似錦”、“眼花繚亂”,如果不對這些全局進行初步瞭解,只是在“花園”裡亂逛,那麼想要走出一條“道路”出來,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所以,

最關鍵的一個詞就是:“系統”;

最重要的一個詞就是:“維度”;

最重要的一個人就是:“老師”。


最後,歡迎大家關注“廣老師講國學”頭條號,我將會帶領大家逐步的深入國學“花園",欣賞每一朵”花“,讓大家知道自已腳下路的方向,不迷路,不繞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