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在外鄉賢多,編寫《和橋鎮志》背後的故事

從2014年9月開始,我參與了和橋鎮志編寫工作三年,分配撰寫人物、社會、醫療衛生三個章節近160頁,佔到新編《和橋鎮志》的五分之一。其中有關人物傳略、簡介,圖文並茂,各類人物、列表反映翔實,特別是宋、明二朝邵、吳兩姓之進士、舉人,清官廉史首次呈現。這章多達95頁,為這次和橋鎮志上的重要章節,亦為重頭戲。

在和橋鎮志上有6位當今知名鄉賢題字相賀,他們分別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唐西生、黃瑞松;將軍鄧銅山、王良鈞;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書法家和美國大氣科學家錢雲博士。能請到以上知名在外鄉賢揮毫題字實屬不易,值得一書。為使後人瞭解情況,首先說明所有題字,遵照節省開支原則,清正廉潔 沒有花費鎮裡一分錢和一份禮品;也沒出一次差和報一張車票,全憑電話聯繫;書信交往。請看下述故事:

一、鄧銅山將軍最先題

原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空軍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宜興同鄉會會長鄧銅山少將是我閘口同鄉,都在宜興縣第一中學高中讀書。1963年8月我考入宜興一中時,他考取吉林航校。他父親沙灘大隊老書記、上世紀50年代的全國農業勞動模範鄧槐銀2008年10月病逝前,其父墓誌銘他請我幫寫,結下了深情厚誼,友好關係。2010年6月30日閘口新村委辦公大樓搬遷,村委領導叫我請他為之題字和回鄉參加落成慶典揭牌,鄧將軍樂此不疲,揮毫“海棠今無恙,閘口更輝煌”經典題字掛懸東坡海棠園供遊人欣賞。

2014年9月和橋鎮啟動編鎮志,抽調七位退休老同志參與,我也有幸之一。即把此信息告知鄧將軍,鄧將軍年底回家時相敘,我提出為新編鎮志題字,他滿口答應樂而為之,當年清明節回鄉掃墓,把兩幅題字帶回交我。他還發短信說為鎮志我已題“江南名鎮,太湖明珠”了,請唐西生院士和王良鈞將軍題字我已吩咐駐京宜興同鄉會幫助落實。另還建議叫其好友、原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市西城區政協副主席楊驥川書法家為鎮志寫書名。

唐西生院士題字於2016年8月17日收到,唐院士用硬筆書寫,內容為“載古鎮春秋,光耀中華;續鵝洲厚蘊,再創輝煌”,由其秘書幫助發在我之郵箱中。王良鈞將軍用毛筆揮毫了“和橋千年英才輩出,明天發展再鑄輝煌”題字用掛號信寄來。

二、章劍華題詞最瀟灑

原江蘇省委沈達人書記的秘書、省文聯主席章劍華工作在南京,與之素不相識。從前幾年宜興日報上刊登其寫的《文場與官場》長篇連載文章中,得知他高中畢業後在南新街勞動時當過宜興廣播電臺的通訊員,與電臺吳耀中主任編輯關係密切。吳耀中是閘口歸美橋人,與我同屬北渠吳氏一族,他們歸美橋貞立支修譜吳臺為主編,我亦參與被邀當顧問,合作修譜,感情深厚。特地趕到宜興吳臺家中相商,求助吳臺出面電話聯繫。吳臺即與章主席通話,章樂意接受,要我倆確定幾條內容供參考。就在吳臺家商定:


宜興在外鄉賢多,編寫《和橋鎮志》背後的故事

宜興和橋鎮在外鄉賢章劍華先生


宜興在外鄉賢多,編寫《和橋鎮志》背後的故事

信箋往來

1.遊子走天下,最憶是故鄉;2.最美不過故鄉景,最親不過故鄉人;3.書畫之鄉,文明古鎮。三條內容連同我倆的合影用微信發給了他。沒過一星期章主席把“書畫之鄉,文明古鎮”豎幅行草題字(見照片)寄給吳臺轉交鎮志辦人員、和橋鎮領導看後皆誇書法好內容也好。

2018年7月3日下午,和橋鎮在和橋高級中學召開鎮志首發式,邀請章建華主席參加並作重要講話,還現場揮毫“古時鵝洲傳佳話,今日和橋盡風華”。會議結束時有幸與其合影留念。

三、錢雲博士最認真

美國能源部大氣實驗室科學家錢雲博士,是這次題字中最年輕,最認真的一位海外鄉賢。2016年暑期,他率二女偕妻回國探親訪友,學術交流。6月28日上午鎮長殷其敏、統戰委員徐敏設宴招待錢雲全家。並邀請我陪同(因是親眷),席間鎮領導請錢博士為新鎮志題字。但錢雲坦誠相告,他長期在國外工作,很少寫中文字,中文字寫得不算好,很難拿出手。答應回美國後好好練練再題字,絕不辜負家鄉人民的期望。錢雲博士說話算數,他把“遊子行天下,最憶是故鄉——祝賀和橋鎮新編鎮志 。錢雲二〇一六年六月於美國華盛頓州里奇蘭市”這38箇中文字認認真真寫了上百遍,挑了其中三幅,從大洋彼岸寄回,請其老父親給我轉交鎮志辦。

四、方林虎校長最謙虛

上海復旦大學副校長方林虎教授,也是我宜興一中高中學長,通過和橋鎮招商引資辦負責人去上海時聯繫到方校長,他樂意接受為鎮志題字。我們之間也電話、短信聯繫多次,方還幫助提供了唐西生院士的手機和宅電號碼。最後因情況變化於2016年8月9日發短信“關於新和橋鎮志題詞事,因本人才疏學淺,對書法等從未接觸過,又因老愛人患病,無限拖延下去必然影響新鎮志的編輯工作,再三考慮,此次鄙人的題詞就免了吧;專致歉意。謝謝!以後有什麼事儘管關照。方林虎謹啟”。實在遺憾,少了一位大學校長的題字。

五、蔣思豫壽星最開懷

在新編和橋鎮志中有蔣思豫的人物簡介,其為一位抗日愛國的百歲壽星書法家。在此對蔣老壽星的題詩和書信還應重點一述。蔣思豫(1914——2017)其母江氏與我祖母江氏同為和橋鎮下塘江氏堂姐妹,可謂老親友了。

2014年4月3日宜興日報陽羨人物刊發由程偉社長、耿蕾記者採寫的《千秋家國夢,百年翰墨韻——訪宜興籍百歲書法家蔣思豫》專版文章,在宜興產生轟動, 特別在宜興書法界引起強烈反響。蔣思豫老人在抗日戰爭時期,與周恩來總理、臺灣國民黨主席連戰之父連震東等曾在一個大院共事工作過。第二次國共合作時,他在政治部三廳任宣傳幹事,凡呈蔣介石的行文均由其用毛筆謄寫。他是當代草聖于右任的入室弟子,於體傳人。在浙江寧波市鎮海區夫人家鄉市政協建造了“蔣思豫藝術館”供人觀展學習。他與夫人徐敏蕾在1941年4月8日結為伉儷時,是宋美齡女士做的婚姻介紹人和證婚人。

“文革”過後蔣思豫攜夫人曾回到和橋老家探視,面對熟悉而陌生的家鄉,他感慨萬千寫下一首四句七言《思鄉》詩:“一別故鄉八十年,家園早碎址難辨。近鄰親友去何處?只有屺山屹巍然。”

為編寫好和橋鎮志人物章,我通過關係聯繫上家住浙江寧波的蔣老壽星,在電話交流和書信交往中得知其深愛著和橋故鄉和親情觀特強烈。於2016年正月初五給我寫了封毛筆書信和揮毫那首又做改動的《思鄉》詩。在該詩中作了三處修改。其一把“碎”字改為“毀”;其二把“只”改為“獨”;其三把“友去何處”改為“朋何處去”。通過這樣一改使整詩更完美,更有詩情畫意,使人百讀不厭,心潮難平。

那封一頁百餘字的毛筆書信,人見人贊,為文言文體,值得品讀領悟。其不僅字體龍飛鳳舞,剛勁優美,而且話語謙遜更感人心田,一點不像出於102歲老人之手。有些字、個別句,狂草得難以念通讀懂,非請教專業書法家幫助識別不行。在中國書法協會會員、原宜興日報社長程偉先生和原江蘇省宜興中學退休高級語文教師高葆理書法家指點下朗讀了解該信。程社長和高老師評說,這封信具有特殊意義,可作為宜興的文物珍藏。程社長曾代表宜興日報社親赴浙江省寧波市蔣思豫壽星家中採訪,僅得到“陶醉宜興”題字見報(照片)。而我不僅獲贈蔣老壽星《思鄉》七言詩一幅,還收到其當今人們交往中難得一見的毛筆書信一封,實屬太幸運了,這也是我參加編志的最大最好收穫。

作者吳淦華,無錫市吳文化研究會會員、《和橋鎮志》編寫組成員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