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在外乡贤多,编写《和桥镇志》背后的故事

从2014年9月开始,我参与了和桥镇志编写工作三年,分配撰写人物、社会、医疗卫生三个章节近160页,占到新编《和桥镇志》的五分之一。其中有关人物传略、简介,图文并茂,各类人物、列表反映翔实,特别是宋、明二朝邵、吴两姓之进士、举人,清官廉史首次呈现。这章多达95页,为这次和桥镇志上的重要章节,亦为重头戏。

在和桥镇志上有6位当今知名乡贤题字相贺,他们分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西生、黄瑞松;将军邓铜山、王良钧;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书法家和美国大气科学家钱云博士。能请到以上知名在外乡贤挥毫题字实属不易,值得一书。为使后人了解情况,首先说明所有题字,遵照节省开支原则,清正廉洁 没有花费镇里一分钱和一份礼品;也没出一次差和报一张车票,全凭电话联系;书信交往。请看下述故事:

一、邓铜山将军最先题

原中华慈善总会副会长、空军政治部副主任、北京宜兴同乡会会长邓铜山少将是我闸口同乡,都在宜兴县第一中学高中读书。1963年8月我考入宜兴一中时,他考取吉林航校。他父亲沙滩大队老书记、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邓槐银2008年10月病逝前,其父墓志铭他请我帮写,结下了深情厚谊,友好关系。2010年6月30日闸口新村委办公大楼搬迁,村委领导叫我请他为之题字和回乡参加落成庆典揭牌,邓将军乐此不疲,挥毫“海棠今无恙,闸口更辉煌”经典题字挂悬东坡海棠园供游人欣赏。

2014年9月和桥镇启动编镇志,抽调七位退休老同志参与,我也有幸之一。即把此信息告知邓将军,邓将军年底回家时相叙,我提出为新编镇志题字,他满口答应乐而为之,当年清明节回乡扫墓,把两幅题字带回交我。他还发短信说为镇志我已题“江南名镇,太湖明珠”了,请唐西生院士和王良钧将军题字我已吩咐驻京宜兴同乡会帮助落实。另还建议叫其好友、原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西城区政协副主席楊骥川书法家为镇志写书名。

唐西生院士题字于2016年8月17日收到,唐院士用硬笔书写,内容为“载古镇春秋,光耀中华;续鹅洲厚蕴,再创辉煌”,由其秘书帮助发在我之邮箱中。王良钧将军用毛笔挥毫了“和桥千年英才辈出,明天发展再铸辉煌”题字用挂号信寄来。

二、章剑华题词最潇洒

原江苏省委沈达人书记的秘书、省文联主席章剑华工作在南京,与之素不相识。从前几年宜兴日报上刊登其写的《文场与官场》长篇连载文章中,得知他高中毕业后在南新街劳动时当过宜兴广播电台的通讯员,与电台吴耀中主任编辑关系密切。吴耀中是闸口归美桥人,与我同属北渠吴氏一族,他们归美桥贞立支修谱吴台为主编,我亦参与被邀当顾问,合作修谱,感情深厚。特地赶到宜兴吴台家中相商,求助吴台出面电话联系。吴台即与章主席通话,章乐意接受,要我俩确定几条内容供参考。就在吴台家商定:


宜兴在外乡贤多,编写《和桥镇志》背后的故事

宜兴和桥镇在外乡贤章剑华先生


宜兴在外乡贤多,编写《和桥镇志》背后的故事

信笺往来

1.游子走天下,最忆是故乡;2.最美不过故乡景,最亲不过故乡人;3.书画之乡,文明古镇。三条内容连同我俩的合影用微信发给了他。没过一星期章主席把“书画之乡,文明古镇”竖幅行草题字(见照片)寄给吴台转交镇志办人员、和桥镇领导看后皆夸书法好内容也好。

2018年7月3日下午,和桥镇在和桥高级中学召开镇志首发式,邀请章建华主席参加并作重要讲话,还现场挥毫“古时鹅洲传佳话,今日和桥尽风华”。会议结束时有幸与其合影留念。

三、钱云博士最认真

美国能源部大气实验室科学家钱云博士,是这次题字中最年轻,最认真的一位海外乡贤。2016年暑期,他率二女偕妻回国探亲访友,学术交流。6月28日上午镇长殷其敏、统战委员徐敏设宴招待钱云全家。并邀请我陪同(因是亲眷),席间镇领导请钱博士为新镇志题字。但钱云坦诚相告,他长期在国外工作,很少写中文字,中文字写得不算好,很难拿出手。答应回美国后好好练练再题字,绝不辜负家乡人民的期望。钱云博士说话算数,他把“游子行天下,最忆是故乡——祝贺和桥镇新编镇志 。钱云二〇一六年六月于美国华盛顿州里奇兰市”这38个中文字认认真真写了上百遍,挑了其中三幅,从大洋彼岸寄回,请其老父亲给我转交镇志办。

四、方林虎校长最谦虚

上海复旦大学副校长方林虎教授,也是我宜兴一中高中学长,通过和桥镇招商引资办负责人去上海时联系到方校长,他乐意接受为镇志题字。我们之间也电话、短信联系多次,方还帮助提供了唐西生院士的手机和宅电号码。最后因情况变化于2016年8月9日发短信“关于新和桥镇志题词事,因本人才疏学浅,对书法等从未接触过,又因老爱人患病,无限拖延下去必然影响新镇志的编辑工作,再三考虑,此次鄙人的题词就免了吧;专致歉意。谢谢!以后有什么事尽管关照。方林虎谨启”。实在遗憾,少了一位大学校长的题字。

五、蒋思豫寿星最开怀

在新编和桥镇志中有蒋思豫的人物简介,其为一位抗日爱国的百岁寿星书法家。在此对蒋老寿星的题诗和书信还应重点一述。蒋思豫(1914——2017)其母江氏与我祖母江氏同为和桥镇下塘江氏堂姐妹,可谓老亲友了。

2014年4月3日宜兴日报阳羡人物刊发由程伟社长、耿蕾记者采写的《千秋家国梦,百年翰墨韵——访宜兴籍百岁书法家蒋思豫》专版文章,在宜兴产生轰动, 特别在宜兴书法界引起强烈反响。蒋思豫老人在抗日战争时期,与周恩来总理、台湾国民党主席连战之父连震东等曾在一个大院共事工作过。第二次国共合作时,他在政治部三厅任宣传干事,凡呈蒋介石的行文均由其用毛笔誊写。他是当代草圣于右任的入室弟子,于体传人。在浙江宁波市镇海区夫人家乡市政协建造了“蒋思豫艺术馆”供人观展学习。他与夫人徐敏蕾在1941年4月8日结为伉俪时,是宋美龄女士做的婚姻介绍人和证婚人。

“文革”过后蒋思豫携夫人曾回到和桥老家探视,面对熟悉而陌生的家乡,他感慨万千写下一首四句七言《思乡》诗:“一别故乡八十年,家园早碎址难辨。近邻亲友去何处?只有屺山屹巍然。”

为编写好和桥镇志人物章,我通过关系联系上家住浙江宁波的蒋老寿星,在电话交流和书信交往中得知其深爱着和桥故乡和亲情观特强烈。于2016年正月初五给我写了封毛笔书信和挥毫那首又做改动的《思乡》诗。在该诗中作了三处修改。其一把“碎”字改为“毁”;其二把“只”改为“独”;其三把“友去何处”改为“朋何处去”。通过这样一改使整诗更完美,更有诗情画意,使人百读不厌,心潮难平。

那封一页百余字的毛笔书信,人见人赞,为文言文体,值得品读领悟。其不仅字体龙飞凤舞,刚劲优美,而且话语谦逊更感人心田,一点不像出于102岁老人之手。有些字、个别句,狂草得难以念通读懂,非请教专业书法家帮助识别不行。在中国书法协会会员、原宜兴日报社长程伟先生和原江苏省宜兴中学退休高级语文教师高葆理书法家指点下朗读了解该信。程社长和高老师评说,这封信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宜兴的文物珍藏。程社长曾代表宜兴日报社亲赴浙江省宁波市蒋思豫寿星家中采访,仅得到“陶醉宜兴”题字见报(照片)。而我不仅获赠蒋老寿星《思乡》七言诗一幅,还收到其当今人们交往中难得一见的毛笔书信一封,实属太幸运了,这也是我参加编志的最大最好收获。

作者吴淦华,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会员、《和桥镇志》编写组成员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