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你会得到什么呢?

齐天俊美


个人觉得所有的事情都应该有个度,父母对孩子尽力了就好。

这也是我为什么只要一个孩子的原因,就是希望一家三口人都可以平衡一下,孩子这儿尽量给孩子力所能及的教育和见识。夫妻双方尽量也各自能有一点自由的空间。

真的不想过那种怀里抱一个,手里领一个,自己完全就是个保姆的日子,见过太多那样的妈妈了,不知道她们自己心里是怎样的,我看着觉得太苦了。

当然作为已经当了五年多妈妈的我来说,我从来没想过要从孩子这儿得到什么,也没想过让他怎么回报我,所有的付出都是自愿的。

孩子给父母带来的那种感觉真的是别人无法代替的,有个孩子这个家才会更完整,孩子也是最能见证你们夫妻双方的爱情的。



80后的全职妈妈


我的看法恰恰相反,再苦不能苦了孩子,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带有时代的一个特点和印记。

现在,要刻意让孩子吃点苦,要让孩子赢前先会输,或许更加重要!


过去,我们的物质生活很贫乏。甚至一年都吃不了几次肉,所以我们希望能够自己多吃点苦,让孩子多读点书,以后能够出人头地。

现在,大多数家庭普遍都已经过了生存的这一关,咱们一般人的家庭物质条件,也都不会差到哪里去。当然如果你非要买名牌,一定要去高消费,这些就满足不了。

那么在这种时候呢,物质上的富,反而需要我们在精神上的苦,让孩子能够体会到这种苦,否则这样的孩子只是流于物质享受,不愿吃苦,没有毅力,做事缺乏执行力。

所以,我们反而要在精神上培养一个苦孩子,这种苦指的是刻苦的苦


在孩子小的时候让他吃点苦头,就犹如我们给自己身体打疫苗,让孩子对苦产生一种抗体,这样在碰到真正的病毒来袭的时候呢,身体才能够顶得住,精神上才能够抗压。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很流行挫折训练这种类型的一些训练了。

实际上,我们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之中,都可以有意识的做这样的一个事情,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苦,比如可以通过体育锻炼,可以通过下棋让孩子在这过程之中吃苦头,但吃了苦头呢,他又能够感受得到自己的那种进步,让他知道吃苦只是一时的,而收获则是一生的。

会吃苦的孩子,更容易活得更好!


另外一句话,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句话也是不能脱离我们的时代特点。

现在很多人对于孩子的起跑线的理解,就是当孩子很小,才几岁的时候,就让他上各种才艺班,舞蹈班,钢琴班甚至逻辑思维班,希望让自己的孩子很小就比别人表现得更加优秀。

当然。有钱和有闲怎么去做我们也无可厚非,但是要强调一点。我们所做的这些都是智商,都是开发孩子的能力,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情商,在我看来情商更加重要,情商对孩子的一个影响,是一辈子的事。

一个人学某种技能,可以很快的具备这样的一个能力。但情商如果没有培养好,那一辈子都会吃亏,就像我们说的是老实人总是被人欺负,这种老实也是一种情商需要提升的表现。


那么真正要让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我们要做到的是什么呢?


1、孩子要有健康的心理

健康的成长环境就可以给孩子健康的心理。这种环境,既包括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和鼓励,让孩子能够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包括了父母的高品质陪伴,和言传身教。


2、要懂得情绪的表达以及沟通

我们大人都有经验,当某种情绪是可以宣泄和释放出来之后呢,我们的内心就没有那么的压抑。而在现代的社会,普遍存在压力过大,孩子有很多情绪问题的情况。

那么如何让他排解和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这点特别重要,我们父母无法一辈子陪在孩子身边,能够做的就是给他一个充足的成长空间,帮他培养受益一生的情商。我觉得这个更加重要。

对此,你怎么看?


庭爸,8岁女儿的奶爸,优质育儿领域创作者,家庭教育指导师,70后大叔,有爱有思考的育儿和教育达人,欢迎关注、转发、点赞和评论,更多育儿和教育问题可以与我交流。让育儿更轻松,让教育更有效

庭爸谈育儿


会得到很难存的下钱的银行账户,偶尔略带或者经常非常伴随的焦虑,以及会让宝爸宝妈欣慰,但也有可能是失望的孩子。

“再苦不能苦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其实背后的内涵是宝爸宝妈们都已经深深领悟到读书学习的重要性,读书会是孩子吃的最轻的苦,再苦也是为了将来的甜。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只要他能学的进,只要他还想学,想尽一切办法也要创造条件,这也是为了宝爸宝妈一句,我对得起孩子,也对得起自己。

说到会得到的那3点:

1.难以存下钱的银行账户。这两句能得以顺利实现的最大基础就是钱,在给孩子教育花费的这条道路上,可以说是上封顶,只要想花,都不愁花不掉,所以,要加倍加倍努力的提升自己,获得收入。

这一点也可以说成是,获得一个不断成长和发展的自己。

2.焦虑。说实话,能说这两句话的宝爸宝妈多多少少都会有点不同程度的焦虑,选择学区房,选择辅导机构,选择兴趣班等等,情况严重一点的可能报几个班都填不满焦虑的坑。

这一点,轻微焦虑没关系,可以促进孩子成长,也可以促进自己发展,严重了就麻烦了。

3.孩子。读书很重要,努力给孩子创造读书的环境这个方向是对的,经过努力和培养一定可以换一个让自己感到付出很值得的孩子,但有的时候我们确实也发现有的孩子在分数上虽然没有天赋,但在为人接待,学习方法,写作能力等等其他方面真的还挺不错的,我们不也经常看到学霸父母学渣娃的例子么?所以,按照这两句话去做的宝爸宝妈不一定会有一个会考满分考第一的孩子,毕竟第一也只能有一个,但只要宝爸宝妈的焦虑正常范围内,方法引导的队,一定会有一个懂得学习,努力奋斗的宝贝的。


林木木是胖妈


其实这两句老话要加入现在的新思维,就会别有一番体会。一般的家庭在孩子出生起就倾其所有,物质方面的极力满足,学习方面更是毫不懈怠。当然不是说不好,整个社会大的竞争环境是这样的。

大多数家长,对孩子,对教育,缺乏一个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识到,赶紧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开始忧虑孩子几年后的中考、高考,十几年后的事业,以及二十年后的婚姻家庭……

对于孩子的教育,缺乏宏观的掌控,对于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做得够不够,自己心里也没底。因此,对孩子未来的发展方向,就缺少了一份确信。不确信,就会慌张。

许多家长,结束读书生涯,有了工作与家庭,看似表面上的圆满,便放弃了自我探索。其实还有很多人生议题没有完成,很像“成长似断崖”,尤其是女性,结果却被动地陷入烦恼的泥沼。

那么我们许多家庭或于这样那样的原因,把期望全部转嫁到孩子身上,在对孩子付出所有的同时,常常会陷入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却放弃了内在探索,而选择忍耐和逃避。有的面对人际关系中存在的障碍,不是去化解,而且把人际关系简化甚至只剩下亲人关系。对世界的看法停止好奇,埋头于财米油盐,更容易积聚心理问题。

如果说,我们在对孩子付出所有时,我们应与其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再一次成长蜕变,而不失为聪明的选择。

从某种意义上说,孩子是父母的老师,他来到这个世界,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不断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图。如果我们处理不了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怎能处理好与孩子的关系呢?如果我们对这个世界不再好奇,怎能留住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心?

到现在我不得不感慨:终于理解“孩子是天使”这句话。如果不是养育他遇到各种困难,我可能也会选择一个安逸的舒适区,我不会去探索和求知,不会深刻反思自己成长历程和思维模式。现在,我的生命走向开阔,这是孩子带来的改变!

看到此,你还需问,你会得到什么吗?





半糖育儿


💕你好,很高兴能回答你的问题!
💕曾经看到爱尔维修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即使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变得不平凡!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平安快乐长大,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通过自己的一份力量让孩子变得更优秀,以后的人生多一些选择的机会那就更完美了,但无论如何前提不能丢!
💕有一次我看到一张图片,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面前贴了一张图片:距离高考还有6570天,当时有点震惊,原来一个孩子从出生到18岁成年参加高考只需要6000多天,这时间看起来很短。
💕我的女儿今年四岁半了,意味着,距离18岁成年只有4000多天了,我感觉她的每一天都是那么重要,作为父母真的不敢懒惰懈怠,因为我们不用心陪伴提升孩子的能力,孩子以后就与其他人的差距越来越大,她不轻松,我们看着心疼!
💕起跑线是什么?我觉得并不是小时候能做多少题,认多少字,说多少英语,而是打通学习的通道,孩子0-6岁具有吸收性心智,好比一座玻璃房,窗户窗帘都打开,知识和能力像阳光一样任意进入,6岁后窗户慢慢关闭,窗帘慢慢放下来,阳光只能从缝隙里溜进来,学东西就难了。所以在0-6岁的关键期通过打通视听嗅味触五觉的通道,为以后的学习成长做准备!


💕我觉得0-6岁最好的教育是亲子陪伴,我们多花精力陪孩子玩,把能力通过玩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婴儿期注重语言开发,这是思维的基础,幼儿期注重分类概括,这是逻辑思维基础,少儿期重点开发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这是理性思考的基础!
💕所以再苦不能苦了孩子,孩子小时候自己无法做决定,靠的是我们的引导,我们的辛苦付出就是为这颗小苗打好根须基础,以后收获一朵美丽的花🌼或者一颗参天大树🌲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128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2d4a58b0f31e40a98c8787959c6a2bbf\

然然老师


您好!很高兴能回答您的问题。

其实这两句话,恰恰是反映出了相当一部分家长过份关注孩子的学习,深怕落后于他人的一种焦虑心态。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于是除了让孩子学习,获得高分,其它都可以不用做,这是很不可取的。从小没有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长大何来有吃苦抗挫能力?适时的让孩子学会一些学习外的生活能力是很有必要的。免得一遇到困难就承受不住,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失去生命。现实中真的是相当一部分家长舍不得孩子做更多事,干更多活。研学时,路走多了一点,哭;大太阳一晒,热得受不了,哭;饭点迟了一会,哭……军训,十一二岁的孩子了,一周换下的衣物全部背回家,让家人洗的都是不少见……这是不对,也不行的啊!

“不能让孩子输在齐跑线上”,于是一部分家长,从开始备孕就开始教育者来了。当然,如果每对夫妻都能重视优生优育自然是好事。可是,现实中,因家庭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观念不同,经济地位不同……不是每个家庭都能这么做的。所以孩子因人而异也是正常不过了。每个孩子的生长发育也各不相同,有的人早一点,有的人迟一点,但早优秀的未必一直都很优秀,迟点的刚开始是难点,慢点,但并不意味着将来的人生就是不起色了。或许刚好反着来,也很正常。现在的有些幼儿园提早变成了小学,或有些家长过早送孩子去早教班,于是孩子们要上认字课、美术、音乐、体育、算术,还有英文……过早学会识字的孩子便在入学后坐在教室里发呆,因为他们都已经学过了。而其他没学过的小伙伴们却叽叽喳喳兴奋地发现字的世界,“那种快乐,确实像一个瞎子突然看见了世界,用张开的眼睛。”或许幼儿园里不急教认字也是对的,急什么呢?童年那么短,那么珍贵!所以我们作为家长不必太着急,太焦虑。

正如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告诉我们,面对孩子的成长,要慢慢来!整本书,透露出一位母亲的万般柔情,让我们感受到了作为一位母亲的责任,作为一位母亲的万般之爱,作为一位母亲陪伴孩子成长中体会到的点点滴滴幸福。世界是纷繁复杂的,世界是浮躁的,我们只有静下心来,静待孩子的成长,与孩子一同感受成长中的快乐。

(哈,才写一点点,不小心碰到就发出去了,重新编辑,编好了,准备插图时,一不小心,又全删了,😄,只好又重写一回。)








詹老师说育儿


这是居心叵测的人想赚钱的手法,一两的遗传胜似一吨的教育。多数家长都被骗了。高中录取新生,是3%左右免培养费,这3%的人,三年之后是考上双一流的大学的学生(即985、211)。全国一千几百所大学,录取名牌大学的学生,这只有一百多所 ,这一百多所录取的学生还少,不足录取总数的10%左右。不愿输在起跑线上,那是校外培训机构在糊弄外行人,即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家长。顺其自然吧。


用户3053883441124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每一个做父母的共同心理和愿望。可是同样有很多孩子跑不过跑不过别人家的孩子,这是为什么呢?

在未普九之前,有很多农村家庭条件差一点的,孩子得不到很好的教育,看到别人的孩子获得较好的教育后,孩子有了出息,成了才,找了好工作,就后悔自己的孩子没得到好的教育而责怪自己。自从普九后,适龄儿童都有接受教育平等的机会,孩子的起跑线都是一致的,公平的,同样有很多孩子还是输在了起跑线上。读书这个问题,无论是家庭条件好与否,读书有天赋的孩子自然学习成绩就好,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天账差的孩子,无论你家庭条件有多好,都要输在起跑线上。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学习,孩子与孩子之间的健康状况等,甚至同一对夫妻生几个孩子出现的差异现象等,什么原因造成的,不得不令人深思。

要想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必须选择优生。在计划生育时代的优生,少生叫做优生。其实少生不等于优生。真正的优生优育是要生健康的、聪明的孩子才叫做优生。从有人类社会以来,大多是自然生育,很少有国家或科学家去研究过优生学,即便有研究过的,都是理论的,缺乏时践验证的。古希腊做过实验:他们国家当时把一些高智商的人进行配对,认为生的孩子一定比普通人生的孩子健康聪明,结果生下的孩子跟普通人生的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个实验失败了。这也充分证明了智商不是遗传。要想做到自己的孩子一定聪明健康,绝对不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就不能自然生育。需要在怀孕生孩子之前,首先备好孕,然后选择好最佳受孕时间点同房怀孕,这样怀的孩子,男女双方的精卵细胞不会老化,染色体就不会出现变异和缺失。生的孩子智商就高,也非常健康,孩子就不会输在起跑线上了。无论是读书还是今后就业和工作永远都是强者。




范景良1



公正永生


作为家长得到的就是所谓的“心安理得”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