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師兄你好

願天地常生善人,願善人常存善心。

願善人常行善事,願善人廣布善法。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何為“象”?

老子《道德經》中使用了五個“象”字: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4)

“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14)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21)

“執大象,天下往。”(35)

“大象無形”(41)

如何理解這個“象”?

《道德經》中,老子使用的大部分理論構件都以象的應用為基礎,如微、妙、玄、無和有、虛實、惚恍,這些名詞的內容都是象的概念。

“象”的含義不在這個“象”字本身,而在於“象”的內涵,比如陰陽、五行、八卦,中醫中的五臟六腑,四氣五味,也都是象的概念。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最初的“象”來源於《河圖》。《河圖》由空心圓和實心圓的點畫構成,這種圓就是象。

空心圓代表了陽之象,陽體現陽光、溫暖、上升,運動和功能。

實心圓代表了陰之象。陰體現陰暗、寒冷、下降、靜止和物質。

易經說:“天垂象,見吉凶,聖人象之。”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兩儀、四象、八卦,也都是象的內容。

象不是物,象屬於形而上的概念,物是形而下的產物。

象也不是道,象只是認識道的思維方法中的認識素材。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道體現為陰陽,陰陽體現為象。象是宇宙運行實質的體現,反映了宇宙運行和世間萬物生命之間的關係。

陰陽是最高等級的象,所有的象都是由陰陽變化而來。陰陽之象是對天道運行、自然演變、生命活動、人類社會本質的提煉與綜合,分析與歸納,並上升到理論高度的結果。

所有的象都屬於陰陽之象,陰陽之象屬於道玄之象,故象以玄標之。

所有的象都反映了陰陽的本質,體現了自然存在、陰陽運動,以及天地人一體的綜合變化。比如陰陽、道衝、微妙玄、門、上下左右,等等。

象分陰陽,象也有大小和層次的區別,有天象、地象、物象、人體之象、臟腑之象、生命之象、社會之象。

“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所謂的“大象”就是日月運行之象,四時變換之象,天地自然之象。

天道運而體現為象,天象變而地象應之,物之象人之象亦隨之。

象可變、可化、可推、可演,象可以應用於各個術數體系的應用之中,不同的應用體系中使用不同內容的象。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何為“取象比類”

《易經·繫辭上傳》第八章說:“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而擬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象其物宜”,即以最具典型意義的物來定同類事物之“象”。例如,古人發現熱的根本來源於太陽,故以太陽之名統領此類之象,命名為“陽”。

《黃帝內經》說:“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易傳》說:“成象之謂乾”,“易者象也”。象在於天,在於乾,在於玄,在於易。天道運行,玄之又玄;陰陽轉換,天地相應,人與世間萬物亦應之,天地人一體同行共運,一以貫之者道也。天道運行有跡象可辨,人體的生命活動有季節變化,社會變革有規律可循,抽取天運、地行、物事、人事,取其精華條理,可以概括天地者,可以體現天道之運者,可以代表陰陽之理者,可以內涵生命本質者,綜合之,精煉之,條理之,歸納乃為象。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類”指性狀、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一類事物。

相同類型的現象都可能具有相同的原理、相同的機制,具有相同的運動。例如,所有類型的熱,不管是太陽的光、燃燒的火、溫泉的水、人體的發燒、都歸納為熱。熱是運動的,向上的,有能量的,熱為陽。進一步引申,凡是向陽的、向上的、溫暖的、運動的、積極的、都歸類為陽性。

《墨經·大取》說:“夫辭以故生,以理長,以類行也……以類行也者,立辭而不明於其類,則必困矣。”

“類”是一個名詞,指同類事物。“比類”指性狀、功能相同或相近的事物,則可歸為一“類”,並可依“類”旁推一切萬物。

《周易·同人·象傳》提出“君子以類族辨物”,《周易·繫辭上》更是明確提出“方以類聚,物以群分”,“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天下之能事畢矣”。

《周易·繫辭下》論述八卦的功能是“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即通過“八卦”象數模型把認識主體與認識客體據象歸類後結合起來。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象數思維是易學的基本思維方式,涉及天人之理、萬物之理、性命之理等,是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最為實用的、最具生命力的思維方式之一。象數思維方法實際上就是通過象和數進行比類的思維方法。

象數思維既可以把紛紜繁雜的事物通過取象、運數梳理、分析出特定的“類”,統率於固定的象數模型之中,又可以歸納出萬事萬物統一的、同構的“理”,藉助象數模型推測、演繹出同類事物的變化、生成之“理”。這就是“取象運數,比類求理”的方法。

象數學家在解《易》中,所採用“取象”、“運數”的方法,正是反映整體思維的特徵。卦象、物象作為獨立的個體,看似互不關連,毫無相通之處,《說卦傳》及象數學家把它們有機地聯繫在一起,建立起卦象與物象、物象與物象之間的普遍聯繫,把原本複雜紛繁、互不連貫的宇宙萬物加以整合,使之簡約化、系統化。

《易傳》提出“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認為不同事物只要同類就可相互感應、相互吸引。如水流溼、火就燥、雲從龍、風從虎。反映了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的整體觀念。

《易傳》將“保合太和”看成是“易”的最高理想境界。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的相互對立與和諧、感應與交流被《周易》有機地統一起來,成為《周易》的基本思維理念,開創了中華文化“天人合一”的整體思維特徵。

歷代象數學家通過取象思維大大強化了這一特徵。

漢易象數學家發明的卦氣說、爻辰說將天文、物候、節氣、時令等要素納入卦中,組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八宮說、納甲說將陰陽五行、天干地支、人倫等級、月體盈虧等視為一體;

乾坤升降、卦變說以卦為本位,通過卦的化生變化,建立起事物之間的普遍聯繫。

宋易象數派通過河洛圖式、先天易圖式構建世界的整體模式,將天時、地理、動植物、人體、器官、道德倫理、社會制度、歷史演變等等統統納入其中,以說明宇宙萬事萬物之間是一個相互影響、普遍聯繫的整體。

從《道德經》說中華民族特有的意象思維——取象比類


類象思維對中醫學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中醫通過類推脈象、面相、聲音之象、形體之象、華彩色澤之象等得到藏象、證象,來說明人體內在的臟腑氣機和病理變化。中醫學通過表現於外、能夠被人們直觀觀察到的“物象”,如:五臟開竅於五官之象、脈象、舌象、聲象、針灸感傳之象等,比類概括出有限的幾種“意象”,如:陰陽之象、升降浮沉之象、風寒暑溼燥火之象、臟腑之象、五行之象、藏象、證象、六經傳變之象、四氣五味之象、五運六氣之象、九宮八風之象等。

中醫學通過象數模型取象而得出的概念多為意象性的概念,與現代醫學純抽象概念相比,既包含某種客觀的象徵含義即理性歸類的成分,又滲透著某種主觀的感性劃分的成分,具有全息性、功能性、形象性、簡明性、靈活性等特性。

取象比類,象代表綜合並提取,類屬於實際與具體;象可統類,類中有象;象為綱而類為目,綱舉目張。見其類可以知其象,執其象可以統其類。

(文章轉自春雨師兄。內容僅作公益性分享、研討、參考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