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军前期的生活是怎么样的?

你的历史我来评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天历元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

朱元璋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他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在寺里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不久,当地出现饥荒,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只好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就是朱元璋参军前的生活,很悲惨,父母双亡,自己孤身一人四处流浪。直到后来参加了郭子兴的起义军,并且一步一步崛起,当上了皇帝。


小空话历史


你好, 我认真审了一下题,“从军前期”应该指的是刚从军那段时间,也就是“从军初期”,而并不是从军之前。

因此,我按照问题来回答吧。

朱元璋从军的原因:

朱元璋17岁的时候,父母及几个兄弟都因天灾而被饿死。

据一些野史记载,走投无路的朱元璋想起以前母亲在世时,曾经因为生病到皇觉寺许过一个愿:愿意让朱元璋出家为僧。

此时的朱元璋,一方面是为了还母亲许过的愿;另一方面是确实走投无路,所以就到皇觉寺当了和尚。

可是入寺不到两个月,寺庙住持以没有粮食为由,安排朱元璋外出化缘。

入寺方五十日,寺主以岁饥,罢饮食……

从此朱元璋度过了三年的化缘生涯,天知道在这三年的时间里,朱元璋到底经历了哪些辛酸困顿的磨难。

反正当他重新回到皇觉寺以后便开始立志发奋学习。

乃西游(化缘)庐、六、光、固、汝、颖诸州,如此三载,复入皇觉寺,始知立志勤学。

又过了几年,收到好友汤和的从军邀请,同时迫于当时的局势,朱元璋在元朝至正十二年四月,投奔到濠州的郭子兴营中。

幸运儿朱元璋

朱元璋自从军开始,虽然从军初期的生活艰辛而又曲折,但我始终觉得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上天向朱元璋打开了幸运之门。

要探究朱元璋从军前期的生活,不得不从朱元璋的这些幸运说起。

一、成家

从军不久,朱元璋便因战功当上了一个小头目,同时被郭子兴收为亲兵,跟随在郭子兴左右。

由于平时与郭子兴谈论战事时,其言谈举止让郭子兴非常佩服,再加上作战勇猛,每战必胜,郭子兴便将朱元璋收为义子,并且把自己的养女(也就是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了他。

从军不久升了小官,并被元帅收为义子,还娶了老婆。

有了家室,日常起居有人陪伴、照顾,生活当然比军营里的单身汉要强许多倍。

二、点将

当时的起义军除了郭子兴以外,还有孙德崖等好几个首领。

这几个人之间相互不服,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勾心斗角、相互倾轧。

朱元璋就像一个和平使者,往返在几个人之间,软硬兼施,协调关系。

时间一长,朱元璋表现出来的才能以及在下属中的号召力,渐渐引起郭子兴的嫉妒和不满。

于是朱元璋率部打下定远、怀远、安奉等几个地方重新回到濠州之后,做出了一个霸气的义举:将手中的部队全部交还给郭子兴。

朱元璋从这些部队里仅仅挑选了20几个人跟随自己。

实际上,这20几个人就是朱元璋的根基所在,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在此后都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名将,有的甚至成为了明朝的开国元勋。

三、立业

朱元璋带领着亲自挑选的20几个人,开始招兵买马,不断收拢、合并四方的乌合之众,很快便发展成了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然而,朱元璋的事业并非从此就开始了。俗话说:好事多磨,在他经过千辛万苦攻下滁州后,之前的上司郭子兴被孙德崖挤兑得无路可走,便跑来滁州。

朱元璋再次做出了惊人的义举:将统帅的职位以及手中的兵权,全部交给了郭子兴,自己仍然视他为上司。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波折后,上天的眷顾又来了:郭子兴因病去世。

从此原本属于朱元彰的军权,顺理成章地又回到了他的手中。

这一次兵权的回归与以往不同,一方面,这本来就就是朱元璋自己打下的家底;另一方面,在朱元璋的头上再也没有所谓的上司,宏图霸业就从这里开始了。

以上的几个阶段:自从军开始到郭子兴去世,应该是属于朱元璋从军的前期,因为再往后就不应叫从军了,而是一方统帅。

成家、点将、立业三个阶段,便是他从军前期的生活写照,既有艰辛困顿的波折,也有上天眷顾的幸运。


历史不忍错过


朱元章出生在一个贫穷家庭,在十三岁的时候家乡发生大瘟疫,村民在疫情中染病死亡者十有五六人,朱元章家也不例外,在短短的一个月里六口之家就剩朱元章和他的嫂子侄子三人,看到这个惨状,朱元章心恢意冷,就想到出家修行,于是告别嫂侄出远门了。

朱元章想随便找个寺庙有个地方待着就行啦,可是,他一次又一次的被寺庙拒绝加入之中,由于在这个瘟疫灾难之后有太多的人都往寺庙挤,朱元章没有办法,只有继续寻找,至到来到河南禹州境内终于找到一个空庙,总算找到一个容身之处。

在这里安排好后,朱元章为了不让嫂侄耽心,就托人给嫂侄回了个信息,说我在外面有个113所庙的地方做了住持,过得很好不用担心我。

在家乡人民都在瘟疫中,都想在外地能寻找一个容身之处躲辟疫情,这个消息很快炸了锅,都想去朱元章那里有个容身之处,在朱元章家二百里的地方有个叫刘伯温的人听说了,也想投靠朱元章,他几经周折才找到朱元章那里,但和朱元章说的根本不一样,只有三间破庙,甚是不解,朱元章说:我没说慌啊,这不就一柏一石和三所庙吗!

刘伯温为朱元章的机智佩服,就和朱元章说起合作演场大戏,成就一番伟业。这就开始了一场有计划的演出,刘伯温开始到全国各地游说那些有想法的人,去投靠将来必成皇帝的朱元章,朱元章坐在寺庙中不出家门,全国各地的能人异士纷纷前来投身,朱元章很快就拥有了一大批能人志士,开始了他走上人生巅峰的人生道路。






水木冉


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母为陈氏。天历元年(1328年)朱元璋出生,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根据他自己写的《朱氏世德碑》碑文记载:朱元璋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江苏省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属通德乡,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

他的父亲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能过仅能糊口的生活。他在兄妹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外,其余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嫁出。

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放牛为生。


花开水不流


朱元璋出身贫苦,很小就给地主家放牛,1344年由于其家乡凤阳发生严重旱灾,虫灾。朱元璋的亲人相继去世,朱元璋无依无靠最后去皇觉寺出家为僧。但不久寺院以化缘为由打发朱元璋外出。在三年的化缘期间朱元璋走遍了安徽河南等地亲眼看到元末期贪官污吏强取豪夺,强占民女,无恶不作,当官更是贪财好色视民如草芥。弃僧从戎投到以郭子兴为头领的红巾军开始只是一介小卒两个月提拔为亲兵。由于朱元璋表现的不但比郭子兴手下那些将领优秀,就算比郭子兴也要强不少所以郭子兴就有点讨厌朱元璋了。从这点看郭子兴成不了大事也是在情理之中。郭子兴讨厌朱元璋,郭子兴的儿子们也视朱元璋为眼中刺,甚至故意污蔑朱元璋将其禁闭,故意不给饭吃。要不是马娘娘将大饼藏于怀了带给朱元璋。

好在郭子兴不想杀朱元璋马皇后又暗地将自己仅有的财产给了郭子兴夫人才把朱元璋救下了。正是这次原因看清了郭子兴目光短浅,请求独立带兵征战到后来有了徐达汤和在内的淮西二十四将,才开始了自己的帝王之路。



大妮谈古今


【孤竹闲客】觉得朱元璋在从军之前,或者说在成年之前的生活还是相当悲惨的,我主要从三个阶段说一下:

朱元璋的祖籍原来是沛县,后来由沛县迁到了句容县,父亲叫朱五四,母亲叫陈二娘,朱元璋家里孩子多,他是第八个孩子,取名叫朱重八,朱元璋出生的年代是元朝第十四位皇帝妥懂帖睦尔在位期间。

一、上私塾阶段

朱家由于孩子多,家庭条件比较困难,朱重八小时候聪明乖巧,善解人意,在父母面前特别懂礼貌,经常帮大人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深得母亲的喜爱,由于陈二娘多少读过一点书,在朱重八六岁的时候开始教他认字,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便已背得滚瓜烂熟了。

陈氏看见儿子天资聪慧,有意重点培养,在朱重八九岁的时候,说服了丈夫,破例让儿子上了私塾,教书先生是一位老秀才,经常当众夸奖小重八:“人不可貌相啊,小重八固然相貌欠佳,但聪慧异常,且读书用功,如能持之以恒,而后仕进之路,宽广畅通。”

但是美好的日子总是显得那么短暂,在上了私塾二年后,有一次老师被人请去书写契约,嘱咐孩子们自己背诵作业,这期间有个地主孙庆福的儿子叫孙璜,出主意非要做游戏,借机欺辱朱重八,小重八哪受得了这个欺负,便动手打了孙璜,这下惹了麻烦,地主孙庆福带人来找私塾,要求开除朱重八,无奈之下,小重八含着眼泪离开了私塾。

二、为地主放牛阶段

朱重八失学了,原因并不是仅仅撒野打人,而是如影随形的贫穷,这在朱重八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在当时的元朝,由于多年的穷兵黩武,百姓的苛捐杂税众多,再加上朱家人口多,负担重,无奈之下,父亲朱五四只好让朱重八去给财主刘继德家做了放牛娃。由于朱重八继承了母亲擅长言辞的天赋,再加上念过私塾,能说会道,身边经常汇集一些小伙伴,央求他讲故事,作为交换,小伙伴们必须帮助小重八割一些青草,回去交给东家。在这期间,朱重八认识了生命中的两个重要人物徐达和汤和。

由于朱重八能说会道,组织能力强,理所当然成为了小伙伴们的头,闲来没事在一起舞枪弄棒,有时还过一过当皇上的瘾,这段时间应该说还是很无忧无虑的,但是后来发生一件事情,几乎改变了朱重八的人生轨迹。

这些孩子们毕竟是穷人家的孩子,经常吃不饱饿肚皮,有一次在朱重八的提议下,竟然把东家的一头小牛犊子给杀了,扒了皮给烤着吃了,这下又闯祸了,被财主刘继德打了个半死,这件事还惊动了十里八村,朱五四不但赔了谷物,在人面前抬不起头,朱重八还背了个“闯祸精”的名头,连放牛的差事都找不到了。

三、出家当和尚阶段

至正三年,也就是公元1343年,这一年的夏天,在朱重八的家乡爆发了一场大灾难。

一开始是旱灾,降雨稀少,挂果的粮食微乎其微,紧接着到了秋天,又来了蝗灾,铺天盖地的蝗虫把仅剩的一点谷穗也吃光了,这一年几乎是颗粒无收。

灾难还没有结束,就在蝗灾刚刚过去没几天,村里的一些老年人开始陆续的死亡,后来连村里的郎中也死去了,郎中在临死的时候告诉大家:“这是瘟疫。”

朱重八家也没有幸免,在这场瘟疫当中,仅活了朱重六、朱重八,还有朱重四的儿子,朱家哭的是昏天黑地,但生活还是要继续呀,这一年朱重八正好是十七岁,隔壁的汪氏老母告诉朱重八一件陈年往事,原来在朱重八小的时候,得过一场怪病差点死了,后来父亲去寺庙皇觉寺许愿,答应孩子成年以后出家为僧,这才保住了朱重八的性命,汪氏老母说:“皇觉寺有一些寺产,日子还好,你去出家当和尚,一来可以还你父亲的愿,二来可以有口饭吃,总比流浪在外饿死强啊。”朱重八觉得有道理,于是就去了皇觉寺当了和尚。

最后总结

以上这三个阶段,基本就是朱元璋在投奔红巾军以前的生活轨迹,这段时间对于朱元璋来说就是炼狱阶段,吃了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难,但苦难永远都是双刃剑,它可以磨练人的意志品质,可以催人奋进,所有这些苦难都为朱元璋日后的飞黄腾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孤竹闲客


朱元璋自幼家境贫苦,父母兄弟相继饿死。后来他当了和尚开始云游化缘,走遍了淮西,河南等地,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许多社会经验。悲惨的童年再加上艰苦的流浪乞讨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这些都为朱元璋从军后出类拔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朱元璋在儿时玩伴汤和的邀请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此时朱元璋25岁,因为本身就是穷苦出身,也没那么多顾虑,打仗总是身先士卒,非常勇猛,头脑也灵活,善于谋略。而且特别讲义气,获得的战利品都分给大家,很快就交了一帮生死好兄弟。很快郭子兴也知道朱元璋是个人才,于是便把他调到帅府当差,还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朱元璋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以前叫朱重八)

此时在濠州城的红巾军派系较多,矛盾冲突日益加剧,朱元璋觉得,只守着一个濠州城,被动的抵抗元军一次次的进攻,迟早要被消耗殆尽。于是,他带着24个死心塌地跟随他的将士主动出击,一路上招抚降兵, 准备南下夺取滁州,此时朱元璋已经有两万之众,还得到了未来的开国宰相李善长,做为幕僚。

滁州城顺利拿下以后,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指挥管理能力逐渐的展现出来。势力慢慢发展壮大,后来在朱升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下,再加上徐达,汤和,常遇春等将领的奋勇杀敌,一步步向着皇位进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