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朱元璋的一生,你学到了什么?

生活360x


明太祖朱元璋的一生,可谓是波澜壮阔的一生,在众多开国皇帝中,那也是属于创业艰难历经万苦最终苦尽甘来的那种。头条上有很多关于朱元璋的文章故事,或者是影视剧的小视频,每次刷手机时刷到,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读一读,看一看。

从朱元璋的一生,就我自己目前比较浅显的了解,我觉得我可能学到的东西,大致梳理以下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分享出来,和大家探讨交流。

第一、命苦不要紧,但只要不屈服于命运,终能获得成功

(出身贫寒但一直为了命运拼搏)

朱元璋出身贫寒,是典型的贫农家庭出身,曾经靠给地主家放牛补贴家用(朱元璋放牛皇帝叫法的来源),所以自然没有钱去上私塾学习文字。家庭本身就贫穷,加上家中兄弟众多,到了朱元璋这里,已经是排行老八,所以朱元璋又叫朱重八。

后来元朝统治腐败,加上朱元璋家乡又闹灾荒、瘟疫,一家人死了大半,包括他的父亲、母亲、哥哥等都先后死去。此时,朱元璋就明白了再呆在家乡,免不了也死去,于是和还活着的大嫂、二哥、侄儿等亲人逃离家乡,中途又因为生计各自分离,走上了向命运拼搏的道路。

起初,朱元璋的目的仅仅是能吃口饱饭,所以,先是找了一个寺庙,做了和尚,这样每天打扫打扫寺院卫生,就能吃饱饭,在那个年代也是非常不错的。可惜后来,因为信众生活也很苦,就连寺庙也维持不下去了,所以朱元璋就没了落脚之处。所以,他只好到处流浪,靠乞讨过一天是一天(朱元璋乞丐皇帝叫法的来源),但他仍然没有放弃,时刻找寻着可以依靠的力量,通过乞讨生活,他不断积累着社会经验,为人处世也圆滑了很多,这为他后来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第二、要想成功,就得有一帮协助自己赴汤蹈火把兄弟
(大明帝国大半是淮西帮打下来的)

后来,红巾军起义,这时候,朱元璋曾经儿时的同伴,汤和,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邀请他一起去参加郭子兴的红巾军,自此,朱元璋的人生轨道,第一次走上了正轨。

参加郭子兴部队后,朱元璋作战勇敢,且不贪图军功,所得战利品全部上交郭子兴,且对郭子兴忠心耿耿,深得其喜欢,先是收为义子,之后,又将其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成为了朱元璋的原配夫人,也就是后来历史上有名的“大脚马皇后”。

朱元璋深知光靠自己的能力是不够的,所以他就想到了自己儿时的那些发小、玩伴。于是,在朱元璋由小兵成长为军事统帅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发小和乡党前来投靠他,形成了朱元璋政治集团中最大的一股势力“淮西帮”,这其中就有徐达、郭英等开国将领,可以这样说,没有淮西帮,就没有大明帝国。

另外,淮西帮还包括,朱元璋的侄子、义子等亲戚,他们组成了淮西帮中的重中之重。


第三、要想成功需知恩图报,对人对事以义为先
(报义父郭子兴提携之恩)

朱元璋被郭子兴所看重,不但一路给自己加官,还收自己为义子,并将养女嫁给了自己,这对于父亲、母亲已经逝去的朱元璋来说,那就是再造之恩,所以,朱元璋对于郭子兴,是充满了敬爱之情,也一直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报。

这一点从后来,郭子兴被同在濠州城中的其他派系红巾军所排挤时,朱元璋一直站在郭子兴背后支持他可以看得出来。


第四、该隐忍时就隐忍,成大事者不患一时得失
(郭子兴死后虽任命为三把手但选择了隐忍)

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了郭子兴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而朱元璋仅为左副元帅。在当时,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按理说朱元璋立下了赫赫战功,此时仅仅封为左副元帅,应该立马跳起来闹翻。

但是,朱元璋没有,他体现出了做大事者应该有的隐忍,因为他知道自己的势力还没有完全形成,现在还不能内讧。于是,他依然带领着淮西帮,到处征战,对于郭子兴儿子的命令,仍然是服从,当然,这里面也有朱元璋是报恩郭子兴的原因。

总之,从这一点可以学习到朱元璋为了成大事,不患一时得失,该隐忍时就隐忍的优点。


醉观沧海


要说中国历史上开国皇帝谁得皇位最困难非朱元璋莫属。


出生底层

朱重八出生的那一天,他的父亲并不像现在我们医院外面焦急等待的父亲那样开心,他的父亲考虑的是该如何解决吃饭的问题。因为家里实在是揭不开锅了,虽然不是穷二代,但是穷三代是铁板钉钉的。

小时候的朱重八十分渴望上学,可惜家庭实力不允许,最后在地主刘德家放了十二年牛。如果就这样下去朱元璋可能会被历史湮灭,但历史不会允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就在朱重八十七岁的那年,悲惨的命运降临在了他的身上,父亲、大哥、母亲在一个月内相继饿死。这对于小小的朱元璋来说意味着他失去了家、失去了亲人、失去了一切。面对生命的尊严与生存的压力,朱元璋选择了生命,他先后做过乞丐、和尚。是的,只有失去了一切,才能拥有一切。


决定从军

面对好友汤和送来的信,朱元璋经过慎重的考虑后,选择了听从汤和的意见去从军。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的手下,郭子兴见朱元璋这小伙子气宇不凡,于是将他的义女许配给了朱元璋。这对于朱元璋来说无疑让他的内心有了安全感,因为他有了家,他再也不是那个一无所有的乞丐,他饿了有人给他做饭,他冷了有人给他加衣。这也就是为什么朱元璋成功后唯一“害怕”的人就是马皇后,因为这个女人陪她出生入死,给了他家的温暖,没有这个女人他朱元璋就不会有今天。

但朱元璋觉得这伙人不是成大事的主儿,于是带着几个核心人物选择了单飞。他带着这些人来到了定远,他要从这里出发开创他的霸业。他在这里兼并了几千人,以这几千人为资本他们步步为赢最后占领了南京。


枭雄争霸

朱元璋在占领南京后他不得不面临周围的强敌。陈友谅、张士诚这些枭雄如果不在这个时代,他们也许都能开创一番事业,可是历史注定要让这个时代热闹点,这三位枭雄只有一个胜利者。首先朱元璋打算先解决陈友谅,可是人家陈友谅的军事实力甩朱元璋几条街,陈友谅没消灭,朱元璋自己差点被消灭了。双方在经历了多次小战之后,决定在鄱阳湖进行决战。这场决战对于双方来说谁都没有必胜的把握,朱元璋还差点在自己的战船被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边取了首级,还好常遇春赶到救了朱元璋一命。最后在这场豪赌中,朱元璋凭借天时地利人和取得了胜利。随后,朱元璋马不停蹄地解决了张士诚,然后直捣大都。最终建立了汉人创立的最后一个王朝――明朝。


千古唯有一人也

你能想到一个社会最底层的乞丐会成为一个王朝的开创者吗?千古唯有朱元璋一人。他几乎赤手空拳、单枪匹马,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决心建立了这个伟大的帝国。他给我们千千万万平民百姓树立了榜样:坚强的意志和决心可以战胜一切困难;他告诉我们,执著的信念和无畏的心灵才是最强大的武器;他告诉我们,生活可以抛弃我们但我们却不能抛弃生活。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雁城流浪僧


答:首先,朱元璋的执着与坚毅令人赞叹。如果说开始的时候,他是为了一口饭,求的自身生存的话,那么到后来的起义造反,他已经坚定了自己的一个信念:统领义军,建立霸业。不管是针锋相对的战争,还是暂时的屯兵休整,他都在伺机寻求机会,争得有利的地位。正是朱元璋的执着与坚毅,才坚定了他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才能使他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向披靡。

其次,朱元璋讲义气,重情义。汤和、徐达、常遇春……这些儿时的伙伴自不用说,还有他的义子义侄,对待他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比如沐英、蓝玉;再就是和糟糠之妻马氏的感情,自始至终都是相敬如宾,恩爱有加,令人羡慕。

另外,朱元璋有胆识、有魄力,并且是具有大智慧的人。杀地主家的牛,甘愿受罚,带兵打仗,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在义军矛盾重重,自相残杀之时,善于把握机会,利用矛盾,占得先机。在称霸时机成熟,如何处置小明王的事情上,巧妙暗示胡惟庸;在对待刘伯温的态度上,采用不亲不疏的策略,使得这么一位有才学善计谋的刘伯温在战战兢兢中度过后半生。

再就是,朱元璋善于用人,会用人,是管理方面的高手。统兵打仗,指挥将帅士兵所向无敌;处理政务,文臣武将各司其职。让宋濂抓教育教学,让吕昶分管户籍管理,让李善长、刘伯温出谋划策,辅助自己,使得大明朝的内政外交都井井有条,有条不紊。

当然,人无完人,朱元璋也疑心比较重,他在有些情况下也心狠手辣,不过,总体来看,朱元璋是一个伟大的封建君王。

我们要向朱元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吃苦耐劳。在元末时期,皇帝昏庸,

政府腐败,导致百姓叫苦不堪,朱元璋的亲人被活活饿死,万般无奈之下,他出家当和尚,靠乞讨为生。在这颠沛流离的日子当中,朱元璋吃过了常人从未吃过的

苦,受过了常人从未受过的磨难。这就是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一步。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向朱元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智勇双全。他怀着必死的决心,参加了起义军,这证明了他的勇气;他在打仗中几乎战无不胜,这证明了他的智慧。远征战场,他既有匹夫之勇,又有才子之谋。朱元璋同志成功的第二步是:有勇有谋,方可攻天下。

向朱元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奋斗拼 搏。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当他

沿街乞讨遭到别人的白眼,唾骂,嫌弃时,他追求理想的欲望就更加强烈,读后感《《明朝那些事儿1》读后感——向朱元璋同志学习》。不是报效朝廷,亦不是报效国家,而是“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

它不仅要为自己报仇,还要为中华大地伸冤!他忘我的奋斗,不懈的努力,无数次的摔倒,爬起,爬起,摔倒,他用那一双手,拼搏出一片新天地!这就是他成功的

第三步。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向朱元璋同志学习,学习他的坚持到底。十五年的努力,十五年的奋斗,十五年的追求,他走出了一条人生的血路啊!那条路,他走得太辛苦,太疲惫。十五年前,

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胸怀大志的年轻人,十五年后的他,仿佛已是风浊残烛,白发苍苍的老人。十五年前,他带着几十个纪律涣散的农民起义军,十五年后,他率领

的是浩浩荡荡的精锐部队。十五年前,他威风凛凛地走进战场,十五年后,他疲惫不堪的从尸山血海中走出。他没有倒下,因为他坚持到底了。这也是他成功的第四

步。所谓:成之道,唯以恒。历史也因他而精彩了!

一代天骄朱元璋!





丸子爸爸z


老乡的重要性

朱元璋的一生,多亏了他的那些老乡,虽然打天下需要很多人才比如刘伯温,并不是朱元璋老乡,但是淮西集团撑起了朱元璋的原始力量。很多时候最缺的就是原始力量,就是我们常说的第一桶金最难赚,原始资源本最难积累。这些老乡从情感上与朱元璋是一心的,从能力上也是十分出众的,徐达常遇春能打败蒙古铁骑,足见他们的军事才能。不是说老乡一定可靠,而是说,起家的时候,可靠的人多数是老乡,因为大家同气连枝,不可分割,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之后是否有异心是之后的事了,原始资源中,老乡一定是有很大功劳。

贤妻的重要性

朱元璋有个好媳妇,与朱元璋共患难。马皇后的性格和能力是都是超级好。马皇后大度,朱元璋一成功就嘚瑟,娶了那么多妃子,马皇后也是友善对待。马皇后的能力不仅是治理后宫,主要是他给朱元璋擦屁股,朱元璋当坏人,马皇后就要安抚,对于一些老乡重臣,他们见马皇后比见朱元璋都亲,很多话,很多事,真的只有马皇后说才好使。马皇后和吕雉最大的区别就是不向往权力,只是做好自己的事。但是也只有马皇后能劝住朱元璋了。在创业阶段,有一位像马皇后的贤妻是多么重要。

制衡的重要性

历代帝王都会制衡左右,朱元璋更是做得非常到位。虽然淮西老乡都有很大功劳,但是建国后,朱元璋也不能只靠淮西老乡,淮西与浙东的制衡使得文臣集团不会一家独大。而对于跋扈的武将,朱元璋则采取打压的方式,狠一点的直接杀掉。虽然前期重用武将,但是建国后就要逐渐抬高文臣的地位,让文臣牵制武将。朱元璋又有锦衣卫,监察文武百官,这样牢牢地掌控了群臣。


未济


学习朱元璋,草根能翻身。

一,叫花子怎么啦,和尚怎么啦,强盗又怎么啦,只要坚持奋斗,草根一样能当上皇帝。

二,杀伐要果断,敢于违抗命令有旨不遵的,哪怕亲侄子,何论乡邻故友,统统杀杀杀。

三,自古王朝兴于清廉亡于腐败,只要官员敢于贪腐,即或贪污50两银子一样砍头剥皮。虽然杀掉4万功臣勋贵,天也没有塌下来。

如此三板斧下来,大明王朝兴盛几百年也就不奇怪了


缅北支教哥


一、 拐点,抓住人生发展的最佳机遇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朱元璋就是这样有准备的人,善于把握机会,牢牢抓住机会。充分利用有利的平台,发展壮大自已,为自已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 韬光养晦,厚积薄发,朱元璋靠着深谋远虑的策略与卧薪尝胆的韧性,逐步强大,最后成功地打败了他所有的对手。 三、 胸怀宽广,善于用人,网罗天下名仕 用宽大的胸怀网罗天下人才,为已所用。招请人才、留住人才、任用人才、驾驭人才,成就了朱元璋的帝王大业。 四、 勤学苦练,发愤图强勤学苦练,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心系天下,不贪图一时享乐,追求救万民于水火的宏愿,朱元璋终成一代英主。


用户6421835045


快,稳,狠。不过他的狠有点无情无义了,对自己兄弟都这样,我做不到的


会飞的猪000006


朱元璋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帝王,从元朝手里夺回汉人江山。

朱元璋勇敢,纪律严明。民族大义。


dadagou


1.出身好可能会少奋斗,出身不好必须要奋斗。从一个出身低微的和尚到九五之尊的皇上,朱元璋经历了最成功的逆袭。

2.一群好朋友很重要,一个好团队更重要。朱元璋起事造反源于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其间又得徐达,常茂,邓愈,冯胜,李文忠,李善长等鼎力相助,在团队制订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帮助下,最终完成了大业。

3.既要懂得借势,更要懂得造势。作为郭子兴部将,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成功借势,迅速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郭子兴病逝后,小明王韩林儿任命郭子兴的儿子郭天叙为都元帅,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名义上,都元帅是军中之主,右副元帅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帅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军队,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编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叙和张天佑有勇有谋,并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实上成功造势,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手头上有了争天下的资本。


白丁侃史


贫穷不是坏事,在神的真理认为只有意志坚定在真理的执着,无论任何处境都无关重要。正如圣经的彼得因为跟从主耶稣而成为无产,而富人欲进天国必须放弃财产分给穷苦的人。中国古代的朱元璋从布衣到开国皇帝。所以人生的意志坚定在真理的方向下,所支配人生道路上的观念力量将一直伴随走出人生的终点。这种是一种永恒的观念和鼓舞前进的力量。不是理性而是主观性的理性所匹配的。但只要在前进的路上不为道义所跘倒。正如诗人但丁不为贫穷潦倒所屈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