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朱标,是明太祖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长子,也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太子。因朱标先于太祖去世,未即皇位,被谥称懿文太子。


朱标在13岁时,便被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太子。当时虽仍处于乱世,但其父朱元璋早已是一方诸侯,并凭借其出色的军事和政治才能完成了建国大业因而,朱标从小便没有经受戎马倥偬和生活磨难。因而,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他,自幼就生性聪颖、为人忠厚。长大后更是温文儒雅、慈仁殷勤,颇具儒者风范。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了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也自然不可避免地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因父皇朱元璋在巩固江山上采取的是比较残酷的猛政,这让在相对安逸的环境里长大的朱标无法接受,因为他认为,朝廷应当崇尚仁政。这与父皇的执政理念有明显的冲突。但他又无法说服那位生性多疑的父皇,只得垫伏在父皇的羽翼之下。尤其是在母亲马皇后去世后,更是少了父子之间的缓冲地带。为了让父皇采纳自己的建议,朱标也曾试探性地与父皇交流,可父皇总是以那句颇有分量的“等你做了皇帝再说!”的话,彻底封锁了朱标的嘴巴,就这样,颇有韬略的朱标却成了宫中的一只政治孤鸟,只得无奈地收起羽翼。可最终也没有等到继位,反而死在父皇朱元璋的前面了。
从表象上看,朱标作为大明江山的第一代储君,有着太多的自身优势,似乎天生就该龙行虎步,一路顺畅。然而,透过这些表象,进入历史内核,就不难看到,他相对短暂的一生,实则始终都处在其父朱元璋的阴影和凄厉残忍的政治斗争漩涡之中,从而使他在继位之路举步维艰。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灭元称帝,改国号为大明,顺利地完成了建国大业。

这位开国皇帝出身于贫苦的农民家庭,仅靠自己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赢得了天下,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因此在治国方面,朱元璋没有重复元朝末期的暴政,但却提倡以猛治国,运用法庭监狱特务和死刑镇慑官民,从而建立自己的威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朱元璋实行猛政的做法虽然看似残酷无情,但所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显著,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都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并推动了社会的前进。因此也很少有人对朱元璋的统治提出质疑,只有他的长子朱标时常与朱标是朱元璋与马皇后所生的孩子,既是嫡子,又是长子,因此一出生就掌其据理力争。
握了继承父业的权力。据记载,朱标生于公元1355年,当时朱元璋已经在军事上取得了十分突出的成就,并早已是一方诸侯,而长子的降生则更多地激发出了朱元璋想要成就大业的雄心。与此同时,他也迅速制订好了一套培养朱标的计划,在其稍长之时就开始让他拜有名的儒学家为师,如元末明初的文学家宋濂就是公元1367年,朱元璋自称为吴王后,朱标也随即被立为世子。第二年,明朝其中之一。


建立,朱标则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这个新王朝的第一位太子,开始了他长达20多年的储君生涯。
建国之后,朱元璋一边忙于国事,一边也不忘继续加大对朱标的教育力度,以培养出理想的继承人和未来的明智之君为此,朱元璋特意在宫中设立了大本堂,收集各种古今图书,并聘请各地名儒为太子和诸王授课。同时,朱元璋还认为,作为一个皇位的继承人,不仅要有广博的学识,而且也要有一颗刚正不阿之心,只有心正了,才能将事情做到最好。因此,朱元璋又专门选招了批德行高雅的端人正士,让他们给太子传授礼法,并控制其一言一行,要求他凡事都按礼法行事。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此外,朱元璋还常常以自己的经历训导太子,希望他可以体会到创业和守业的艰辛。据说,在朱标还是世子时,朱元璋曾派他去祭拜祖墓,希望他可以离开衣食无忧的生活,亲身去体会舟车劳顿,并借此来体察民情,了解民间生活的疾苦,这样在他继承帝位后才可以更好地勤政爱民。
在对太子的教育上,朱元璋可谓费尽了心机,然而朱标也没有辜负父亲对他所寄予的厚望。由于教育有方,因此,虽然身为皇族之后,并且从小就锦衣玉食,但朱标却丝毫没有其他贵族弟子身上的那种纨绔之风,而是温文尔雅、忠厚善良,再加上生性聪颖、勤奋好学,所学的知识都能融会贯通,年纪轻轻便颇具王者的风范。
朱标身上所体现出的优秀风范,让朱元璋看在眼里、喜在心间。于是在1377年,朱标22岁时,朱元璋见他年纪已长,便开始带着他每日与朝臣见面,并要求大臣们将一切政事都先交给太子处理,然后再交给皇帝作决断。这样一方面可以让朱标提前熟悉国政,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他在协助朱元璋处理日常政务时,能够潜移默化地学习到父亲在治国方面的原则,以及勤奋的作为和处世的用心,从而为其将来管理国家奠定基础。


也正是在协助父亲处理国事的过程中,朱标与朱元璋之间的矛盾才日益明显起来。这对父子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一个出身贫民,一个则出身显贵个严酷,一个宽大;一个在军事上有卓越的才能,提倡以猛治国,一个则从小接受儒家思想,且生性忠厚,主张实行仁政两人在思想作风和处世方式上都大相径庭,偏偏朱元璋还是个权力欲望极强的人在处理政事上很少听从他人的意见,甚至皇太子也不例外。
对于父亲的专横与独行,朱标所能做的只有一味地等待,但他却显然不甘于这种等待,他多次向父亲提出各种治国之道,却大部分都被朱元璋断然否决,使得朱标在挫败之余也饱受精神上的巨大压力,一腔热血无法施展,真可谓是有苦难言。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朱标虽然仁慈、宽厚,但在他的内心深处,却也埋藏着像他父亲一样的倔强。

他虽然深知朱元璋忠于严猛之政,但却始终不愿顺从,而是与父亲据理力争,毫不惧怕自己的言行会触怒龙颜。实际上,此倔强的内心,在朱标尚未和朱元璋一起处理政事之前就有所体现了。
公元1374年,孙贵妃去世,朱元璋要求太子为贵妃服丧一年,但却遭到了朱标的拒绝,理由是不合礼法。这件事让朱元璋十分愤怒,甚至想要用剑刺向太子,幸而在其他人的劝说下才平息下来。生性仁厚的太子,为什么会不愿为贵妃服丧?人们猜测这很可能与他不为人知的身世内幕有关。
据明末清初的潘柽章等人的考证证明,朱标并非像正史中记载的那样是马皇后的儿子,而是朱元璋的另一个妃子李氏所生。其生母为什么会被改成马皇后,人们不得而知,或许只是想要让其继承人的身份更加正统。如果这个说法属实的话,那么可想而知,从小就不能确认和接近生母的事实一定赋予了朱标更多的痛苦和无奈因此,拒绝为父亲其他的妃子服丧,表面上是要遵从礼法,但实际上却似乎像是朱标对自己的痛苦和不满情绪的一种发泄。


朱标虽然有可能不是马皇后的亲生儿子,但这位皇后对朱标的情意却是并不比别人少。在朱元璋与朱标之间产生分歧之时,马皇后通常都会从中调和朱元璋虽然独断,但也并不是冷酷无情的人。据说,有一次,朱元璋在征战时落败,受伤后险些被敌兵抓获,幸而马皇后将行动不便的他背在身上逃脱,才没有落到沦为战俘的境地。朱标在得知这件事后,便将其绘成了图像,一直带在身上没想到这张图像在日后却发挥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日,朱元璋再次大开杀戒,太子立即劝告说“陛下这样滥杀无辜,恐怕会伤了宫廷内部的和气。对于太子的劝告,朱元璋当时没有反驳,但在第二天却故意将一根带刺的木棍放在地下,叫朱标拿起。在看到太子犹豫之时,朱元璋说:“我知道你看到这上面有刺不敢拿,所以我帮你先把这些刺去掉,再交给你才是对的这就像我现在为你杀掉天下的坏人一样,只有都杀光了,你才能做好这个皇帝。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对于父亲的这番言论,朱标并不认同,他说:“有什么样的皇帝,就有什么样的臣民。”此话令朱元璋更加气愤,随手就拿起椅子追打太子。朱标眼见逃不过父亲的责罚,而且当时马皇后已经离开了人世于是他只能将随身带着的绘有马皇后救朱元璋的图像假装掉在了地上。朱元璋看到图后,想起了马皇后的旧情,也记起了她曾经多次出面调节他们父子的矛盾,因此便暂时平息了怒气,没有再对太子进行体罚。
由此可见,马皇后可谓是减缓这对父子之间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的一条纽带。
然而,尽管如此,朱元璋和朱标之间的争执却仍然时时都在上演,并且在马皇后过世后变得更加频繁,也更加尖锐。
朱元璋统治时期,为了消灭内部的敌对力量,巩固皇家统治,他时常大开杀戒,完全不顾一些将相过去的汗马功劳,甚至也不顾及亲戚情谊和兄弟友爱,这让朱标分不满。有一次,朱元璋欲诛宋濂。因为朱标从小便跟随宋濂学习儒学,所以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朱标立即来到父亲面前替恩师求情。但朱元璋却对他说:“等你做了皇帝再赦免他吧。”这句话一语双关,不仅拒绝了朱标的求情,同时也似乎暗含着要他摆正自己地位的意义,提醒他不要对皇帝的所作所为妄加干涉。


另外,还有一次,朱元璋让朱标对一些刑囚之事进行审决,并令吏部尚书詹徽对太子进行辅佐。但在审决的过程中,朱标与詹徽却产生分歧,前者欲宽,后者欲重。对此,朱元璋最终采取了詹徽的决定朱标不服,于是争辩说:“立国应当以仁为本。没想到此话却又一次引起了朱元璋的愤怒,他生气地说:“难道你想要自己当皇帝,以此来教导我吗?”此话让朱标无言以对,并心生畏惧。
从这些事件中可以看出,朱元璋虽然给太子提供了接触和学习处理政务的机会,但却没有给他最终裁决的权力,甚至还在朱标的多次据理力争中对他产生了怀疑。这不仅让朱标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时也使他们父子间的分歧日渐扩大,冲突不断升级。在被立为皇太子后,朱标不仅没有享受到这个身份的特权,反而终日生活在等待、紧张、郁闷甚至惊恐之中这些都给他造成了难以言状的心里摧残,并且也消耗着他的生命力。
据说,在经历了与詹徽一起审决刑囚的那件事之后,没过多久,朱标便染上了重病,并于1392年不治而亡,享年37岁。皇太子的离世让朱元璋十分悲痛,他下令为朱标举行了极隆重的葬礼,并赐谥号“懿文太子"。
然而这些对于朱标来说,却都已经没有了任何意义。他出身于帝王之家,却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从小便在极端的约束和压力中长大他整整做了25年的储君,虽然踌躇满志,却一直都没有机会进行施展,能做的只有等待,但等来的却是无情的病魔。这一切的一切,都无疑让本该是一个幸运儿的朱标最终却变成了一个历史上的悲剧人物。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出身皇家,且贵为太子,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然而对于心地善良崇尚仁爱和缺乏心理承受力的朱标来说,太子之尊却没有给他带来应有的幸福,反而成为毁灭其生命的负资产。

朱标一出生,就具备了继承其父权位的资格,且被朱元璋寄予厚望,从小就接受了严厉的管教。特别是在他被立为太子后,一言一行都被严格地限定在礼法的范畴内。使朱标失去了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力,只能在漫长而又无奈的等待中接受政治的煎熬。特别是当他与明太祖的矛盾分歧日趋激烈时,更是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最后,在多重因素的折磨下,终于尚未来得及登上他孜孜以求的皇帝宝座,就过早地先他父皇而去。


更令人悲哀的是,因为朱标的特殊身份,他从小不仅很少能够享受天伦之乐,同时也无法像常人一样沐浴人性的光辉。而作为政治人物,他也一直生活在郁闷和等待之中,至死都未获得自我做主、实现自己抱负的机会。

生在帝王之家,就注定朱标无法摆脱政治干系,掺和在宫闱惊变之中

朱标的一生虽然尊贵,但却始终陷在政治思想的矛盾冲突之中一方面,他所接受的教育告诉他,天下应以仁治为先而不能采取血腥与残暴但另一方面其父朱元璋所推行的政策,却恰恰违背了这一宗旨。这些都给他的心灵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使其最终因无法摆脱心理负担而提前走完了他短暂的一生。


不管时人抑或后人对朱标赋予了多少美好的希望和设想,也不管后人给他套上了怎样的美丽光环,但却始终都无法改变他郁郁寡欢的人生经历,也无法让他摆脱隐藏在荣华富贵之后的悲痛与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