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俗話說,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這句話放到漫長的中國歷史上,真是閃光的真理。別的不說,單說朝代更替時,那些因為國破而家亡的亡國之君,有幾個有過好下場?皇帝尚且如此,母儀天下的皇后也就必然更是悲慘……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今天,我們就來說一個雖未忘國但是與亡國無異的小朝廷故事,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在歷史上不太有名,但是其悲慘遭遇卻足以令世人扼腕嘆息。她,就是南北朝時的一代賢后乙弗。

北魏滅亡後,宇文泰擁立魏孝文帝的孫子元寶炬為帝,改國號為"大魏"。與高歡所掌控的東魏和蕭衍建立的南梁對立,這就是歷史上的西魏小朝廷。在宇文泰一系列的改革下,西魏國勢逐漸有了起色,但是作為毫無權力的皇帝,元寶炬的日子卻一點也不好過,皇帝尚且如此,皇后也就必然更加時乖命蹇了。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元寶炬皇后乙弗氏,出身土谷渾青海王世家,歸附北魏後,曾與北魏三世聯姻,其家中女兒多選入宮中為王妃。到了文皇后乙弗這一代,乙弗家族已經和北魏皇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說起來,乙弗和元寶炬還是表兄妹的關係,但是由於北魏很盛行這種親上加親的婚俗,所以這在當時,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

史載乙弗容貌俊美,不苟言笑,很有大家閨秀的風範,年紀稍大時,父母親就曾指著她對親戚們誇耀道: “都說生男可登富貴,但生女又何妨呢?若像我們這個女兒似的,實在勝過男兒!”可見,對她寄予厚望。乙弗氏16歲時,已經出落得花容月貌,嫵媚動人,經撮合嫁給了當時還是皇子的元寶炬為王妃,很得寶炬寵愛。元寶炬成為西魏皇帝當年,乙弗氏就被冊立為皇后。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乙弗和元寶炬結婚後,兩個人恩愛非常,而乙弗也不負眾望,在14年中生了子女12人,但可惜的是,只有太子元飲和武都王元成長大成人,其餘都相繼天折。而這接二連三的喪子之痛,才僅僅是乙弗悲慘命運的開始。

西魏初年,連連遭到東魏的攻擊,一時形勢極其嚴峻,東魏大將侯景一度危及洛陽,迫使字文泰挾元寶炬親自披掛東征。那幾年,又值年景不好,關中連遭荒年,以至達到人相食、死者達十之七八的慘境。內憂加外患,使西魏政權陷入風雨飄搖之中。然而“屋漏偏遭連夜雨”,西魏除了東魏這個勁敵外,一度臣服的東胡國蠕蠕又趁火打劫,屢犯北邊,幾成心腹之患。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西魏的主要敵人是東魏,所以,字文泰認為,應與蠕蠕國修好,而唯一和好辦法就是通婚,這樣可緩解一下北邊的矛盾,騰出手來對付東魏。元寶炬迫於時局,只得割捨與文皇后的結髮之情,與蠕蠕頭領阿那環締約,準備娶阿那環的長女鬱久聞氏為皇后。而蠕蠕是一個逐水草而居的遊牧部落,缺少必要的糧食,所以,亟需內地的資助;阿那環也覺得,單靠攻取掠奪不是長久之計,也就答應通好結婚。於是,年僅14歲的鬱久聞氏被迎入長安,立為皇后(即悼皇后)。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一山不藏二虎,悼皇后入宮成為皇后,元寶炬被逼無奈,只好按約將文皇后移居別宮,以示降封。繼而,又迫於蠕蠕國的壓力,索性強令她出家為尼,於是,乙弗氏只做了4年皇后,就如此失位落魄了。

有老父作為後盾的悼皇后,雖則年紀小,但卻有智術,越加盛氣凌人起來。她感到文皇后出家而不離京城,終將是心腹大患,所以又找藉口將文皇后趕出京城,發落秦州。元寶炬“啞巴吃黃連",有口難言,為了不致因此惹惱蠕蠕國,以壞大計,只得照辦不誤。但他與文皇后畢竟是患難夫妻,舊情難忘。久之,密令她蓄髮,待日後再作打算。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也許元寶炬的隱秘被人發覺,事隔一年,阿那環率傾國之軍,突然南渡黃河,前鋒已近長安。京城人都傳說,阿那環此番是因為悼皇后受欺負而來的。元寶炬聞訊後,大驚失色,想詔令發兵,但轉而卻說: “豈有以百萬之師而為一女人而發之理?不過,事已至此,我蒙此物議,又有何顏見諸將帥呢?”說完,命中常侍曹寵手持敕令,命文皇后就地自盡。

16歲嫁給表哥的賢后,14年生下12個兒女,最後卻被小三活活逼死

文皇后接到敕令,頓感禍從天降,心一橫,揮淚對曹寵說: “但願皇上享年萬歲,天下康寧,我就死而無恨了。”接著,她叫元戊前來,母子慟哭良久,以作訣別;又遺囑太子元欽,要好生做人,言辭悽愴悲切,感人肺腑,侍從們都為之垂涕失聲,不忍仰視。為使侍婢們日後免遭顛沛之苦,文皇后又召僧人設供,親手給數十侍女落髮,令其全部出家。一切善後安排完妥,乙弗氏跟蹌入室,用被子蒙面氣悶而死,年僅31歲。

文皇后死後,雖受到朝廷特別厚葬,但那又有什麼用呢?!

小編點評:好人不長命,壞人活百年,一代賢明皇后乙弗氏,不曾有害人之心,仁厚寬容,受人敬戴,卻不得不悲愴自殺,做了政治鬥爭的犧牲品,引得後人感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