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俗话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句话放到漫长的中国历史上,真是闪光的真理。别的不说,单说朝代更替时,那些因为国破而家亡的亡国之君,有几个有过好下场?皇帝尚且如此,母仪天下的皇后也就必然更是悲惨……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个虽未忘国但是与亡国无异的小朝廷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在历史上不太有名,但是其悲惨遭遇却足以令世人扼腕叹息。她,就是南北朝时的一代贤后乙弗。

北魏灭亡后,宇文泰拥立魏孝文帝的孙子元宝炬为帝,改国号为"大魏"。与高欢所掌控的东魏和萧衍建立的南梁对立,这就是历史上的西魏小朝廷。在宇文泰一系列的改革下,西魏国势逐渐有了起色,但是作为毫无权力的皇帝,元宝炬的日子却一点也不好过,皇帝尚且如此,皇后也就必然更加时乖命蹇了。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元宝炬皇后乙弗氏,出身土谷浑青海王世家,归附北魏后,曾与北魏三世联姻,其家中女儿多选入宫中为王妃。到了文皇后乙弗这一代,乙弗家族已经和北魏皇室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说起来,乙弗和元宝炬还是表兄妹的关系,但是由于北魏很盛行这种亲上加亲的婚俗,所以这在当时,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史载乙弗容貌俊美,不苟言笑,很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年纪稍大时,父母亲就曾指着她对亲戚们夸耀道: “都说生男可登富贵,但生女又何妨呢?若像我们这个女儿似的,实在胜过男儿!”可见,对她寄予厚望。乙弗氏16岁时,已经出落得花容月貌,妩媚动人,经撮合嫁给了当时还是皇子的元宝炬为王妃,很得宝炬宠爱。元宝炬成为西魏皇帝当年,乙弗氏就被册立为皇后。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乙弗和元宝炬结婚后,两个人恩爱非常,而乙弗也不负众望,在14年中生了子女12人,但可惜的是,只有太子元饮和武都王元成长大成人,其余都相继天折。而这接二连三的丧子之痛,才仅仅是乙弗悲惨命运的开始。

西魏初年,连连遭到东魏的攻击,一时形势极其严峻,东魏大将侯景一度危及洛阳,迫使字文泰挟元宝炬亲自披挂东征。那几年,又值年景不好,关中连遭荒年,以至达到人相食、死者达十之七八的惨境。内忧加外患,使西魏政权陷入风雨飘摇之中。然而“屋漏偏遭连夜雨”,西魏除了东魏这个劲敌外,一度臣服的东胡国蠕蠕又趁火打劫,屡犯北边,几成心腹之患。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西魏的主要敌人是东魏,所以,字文泰认为,应与蠕蠕国修好,而唯一和好办法就是通婚,这样可缓解一下北边的矛盾,腾出手来对付东魏。元宝炬迫于时局,只得割舍与文皇后的结发之情,与蠕蠕头领阿那环缔约,准备娶阿那环的长女郁久闻氏为皇后。而蠕蠕是一个逐水草而居的游牧部落,缺少必要的粮食,所以,亟需内地的资助;阿那环也觉得,单靠攻取掠夺不是长久之计,也就答应通好结婚。于是,年仅14岁的郁久闻氏被迎入长安,立为皇后(即悼皇后)。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一山不藏二虎,悼皇后入宫成为皇后,元宝炬被逼无奈,只好按约将文皇后移居别宫,以示降封。继而,又迫于蠕蠕国的压力,索性强令她出家为尼,于是,乙弗氏只做了4年皇后,就如此失位落魄了。

有老父作为后盾的悼皇后,虽则年纪小,但却有智术,越加盛气凌人起来。她感到文皇后出家而不离京城,终将是心腹大患,所以又找借口将文皇后赶出京城,发落秦州。元宝炬“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为了不致因此惹恼蠕蠕国,以坏大计,只得照办不误。但他与文皇后毕竟是患难夫妻,旧情难忘。久之,密令她蓄发,待日后再作打算。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也许元宝炬的隐秘被人发觉,事隔一年,阿那环率倾国之军,突然南渡黄河,前锋已近长安。京城人都传说,阿那环此番是因为悼皇后受欺负而来的。元宝炬闻讯后,大惊失色,想诏令发兵,但转而却说: “岂有以百万之师而为一女人而发之理?不过,事已至此,我蒙此物议,又有何颜见诸将帅呢?”说完,命中常侍曹宠手持敕令,命文皇后就地自尽。

16岁嫁给表哥的贤后,14年生下12个儿女,最后却被小三活活逼死

文皇后接到敕令,顿感祸从天降,心一横,挥泪对曹宠说: “但愿皇上享年万岁,天下康宁,我就死而无恨了。”接着,她叫元戊前来,母子恸哭良久,以作诀别;又遗嘱太子元钦,要好生做人,言辞凄怆悲切,感人肺腑,侍从们都为之垂涕失声,不忍仰视。为使侍婢们日后免遭颠沛之苦,文皇后又召僧人设供,亲手给数十侍女落发,令其全部出家。一切善后安排完妥,乙弗氏跟跄入室,用被子蒙面气闷而死,年仅31岁。

文皇后死后,虽受到朝廷特别厚葬,但那又有什么用呢?!

小编点评:好人不长命,坏人活百年,一代贤明皇后乙弗氏,不曾有害人之心,仁厚宽容,受人敬戴,却不得不悲怆自杀,做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引得后人感慨不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