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本 文 約 8668 字


閱 讀 需 要

2 2min


公元前八世紀,南夷北狄南北夾擊,輪番入侵。中原國家危機四伏。齊桓公高揚“尊王攘夷”的大旗,成為天下霸主。


楚國國力上揚,楚成王雄心勃勃渴望爭奪霸權。然而這個已經崛起的國家只收獲了中原諸國的恐懼。楚成王最終死在了兒子商臣的劍下。楚國稱霸中原的夢想又將由誰來實現?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81年,春秋時期中原諸侯的第一次盟會,“北杏之盟”隆重舉行。這是齊國為解決宋國內亂引發的動盪,而主持召開的一次“國際會議”。這次盟會之後,齊國國君齊桓公,被周天子任命為東部國家的“伯”。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先秦“伯”字與“霸”字相通。本義是兄長。如果說周天子是天下諸侯之父,那麼“霸”就是諸侯之長。由它來代表天子維護諸侯間的政治秩序。


周天子比如說是父親,但是這個父親風燭殘年。怎麼辦呢?這個大家族要維持下去,這時候就需要一個核心人物,能有起統帥作用的一個人。那麼這個人往往就是長子,這個長子就是“伯”。所以春秋時代為什麼都想爭霸主就是相當這個長子。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北杏之盟”標誌著春秋時代第一個霸主齊桓公,正式登上歷史舞臺。持續數百年的春秋爭霸史,也由此拉開了序幕。在這場爭霸連軸大戲中,千里之外的楚國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將都城從鎬京遷往東都洛陽,宣告了西周滅亡。中國進入了春秋戰國時代。東遷之後,周王室喪失了威信,天下陷入了混亂。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各個諸侯國之間不斷髮生衝突。北方的戎、狄等少數民族抓住這個機會,不斷向中原挺進了,遍侵華夏諸多國家。與此同時來自南方楚國的軍隊也在迅猛北上。鄧國、絞國、權國在楚軍的鐵蹄下紛紛滅亡。


南夷和北狄南北夾擊,輪番入侵中原。中原國家疆域不斷縮減,一時間中原文明呈現搖搖欲墜之勢。這是中原文明遭遇的一次空前嚴重的威脅。


這種局勢呼喚著一個新的核心站出來,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團結中原國家,共同抵抗外部危機。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第一個站出來的是齊國國君齊桓公。齊國是一個老牌的諸侯國,他的開國之君是周王朝第一功臣“姜太公”,因此他在諸侯中的地位很高。


公元前681年,宋國出現了嚴重的內亂,他(齊桓公)以周天子之命為旗號,聯合陳國和蔡國,組成了一個三國聯軍,前去伐宋。


大兵壓境之下,宋國不得不跟諸侯約定,說以後我在國君廢立這些大事之上,一定要按照周禮處理。這個就是那個著名的那次“北杏會盟”的由來。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齊桓公因為有效的處理了宋國的內亂,因此被任命為東部國家的方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在此之後,齊桓公就高揚“尊王攘夷”的大旗,積極主動的組織中原國家對抗外敵。


公元前664年,山戎大規模進攻北方燕國,齊桓公親率大軍去救燕國,經過六個月的艱苦征戰,齊軍趕走山戎。公元前658年,齊桓公不但幫助衛國擊退北狄,還將衛國南遷到黃河邊上,在楚丘重新建國。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齊桓公的領導下,中原國家終於擊退了北方異族的侵略者,化解了亡國危機。中原各國紛紛稱讚齊桓公,為中原穩定立下功勳。接下來,齊桓公準備抵禦的對象,將是另一個更重要的敵人,楚國。


公元前664年,年輕的楚成王熊惲站在楚國的邊境,他的眼神中充滿渴望。只有征服和鮮血可以平復他胸膛裡激盪的慾望。楚成王的軍隊將從這裡出發,進攻、征服、吞併。楚成王熊惲成為這個時期,中原諸國最恐懼的名字。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成王是楚武王的孫子,祖孫二人有著很多共同之處。混合了蠻族和中原血液的楚王家族的男人們,生命力都異常強健。如同餓狼渴望鮮肉一般,對王位垂涎三尺。和自己的爺爺殺掉侄子自立為王一樣,楚成王是在大臣們殺掉其兄後登上王位。


祖父楚武王曾說,既然楚國擁有如此強大的武力,為什麼不憑此介入中原政局?於是楚成王繼承了祖父的雄心壯志,開始全力擴張領土。


早在楚文王時期,楚國軍隊一路沿武當山東側平原北上,直插南陽盆地。征服了權、羅、絞國和申國,中原已經近在咫尺了。楚軍另一路則直指大別山。在迫使隨國臣服之後,楚又消滅了中原南端的息國,並揮師北上,攻打了蔡國和鄭國,把它的勢力插入了中原腹地。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之後,楚國佔領了從川東、湖北、河南南部到安徽的千里沃土,對華夏世界形成了新月形包圍。


楚成王這個時候,具備兩點。

第一:周天子已經信任他。文獻上說,他(楚成王)跟周天子進貢,天子賜胙。周天子賜給他臘肉,這表示對他的一種信任。而且還說“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這是對他的一種政治囑託。


意思就是說,你南方的那些夷越,你要把他擺平,不要讓他來侵擾我們。那是信任才把這個任務交給他。所以政治上他有底氣。


第二:這個時候楚國的版圖地方千里。開始分封的時候,熊繹的時候是方圓五十里,現在是地方千里,版圖擴大。所以無論是他的經濟實力,還是他政治上的聲譽,他覺得該到時候了,所以他該出手時就出手。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國已經擁有天下最強大的武力,楚成王夢想著成為天下新的主人。在他看來,這一切理所當然。然而這個已經崛起的國家,只收獲了中原諸國的恐懼,而遠遠沒有得到他們的承認。雖然楚國在方方面面努力向中原文明靠攏,但是在中原諸國眼裡,這個日漸強大起來的楚國,不過是一個暴發戶。


蔡侯這個人特別的有心計,就向楚王獻計,說息候的妻子多麼地美麗,你完全可以把她據為己有。那麼文王就動心了,文王就想得到息媯(息候的妻子),他怎麼辦呢?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文王)到了息國,那麼息候呢非常地熱情地接待他。結果楚文王到了息國之後,馬上就把息國滅掉了。滅掉之後,就把息媯收為己有。這樣的行為是極端不禮的行為。同時他出兵的理由也極為不齒。


中原國家對楚國的蔑視,遠在此前就開始了。在他們看來,從楚武王起,楚國國君自稱為王,是不折不扣的大逆不道。楚人擅自稱王,從來沒有得到中原諸侯的承認。楚國不斷開拓疆土,發動戰爭,滅掉周邊國家。用周禮來衡量,這也是野蠻行為。


春秋時代,戰爭必須師出有名,戰勝國對戰敗國很少直接吞併。中原諸國特別注重宗族血緣禮法。有血緣關係的國家都會盡“親親之誼”。除非特殊情況,絕不會直接吞併。然而野蠻的楚國人卻不理會這一套。


公元前688年,楚文王帶兵去攻打申國的途中,經過鄧國。鄧國國君鄧祁候是楚文王的親舅舅,見到外甥來到,鄧候十分高興。用最豐盛的宴席來招待文王。


席間,鄧國的大夫提醒鄧候,“亡鄧國者,必楚文王也。若不小心提防,後患無窮”。鄧候沒有聽從這位大臣的勸告。他無論如何都不會相信,親外甥楚文王會對自己下手。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沒有想到,不久後楚文王打下申國凱旋,路過鄧國,居然趁鄧候毫無準備之機,攻破鄧國國都。這在當時中原看來是不可思議的。你為了滅一個國家,你的親舅舅你就能殺,你下得了手嗎?


所以對於講禮儀的國家,他認為這種行為是不齒的。那麼在春秋時代判斷一個國家是不是蠻夷,並不看他是什麼民族,而是看他是否遵守禮儀文化。楚國的種種行徑,讓中原諸國始終拒絕楚國進入中原文化圈。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文王見利忘義,連自己舅舅的國家都不放過,這件事情被當做楚國是野蠻國家的又一個鐵證。面對楚國不可阻擋的北上勢頭,中原諸侯開始坐不住了,他們決定團結起來,共同抵抗楚國,以保護華夏文明。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種不起眼的野草叫苞茅,他盛產於荊山山麓,南漳、保康、谷城一帶。這種茅草先秦時期主要用於縮酒祭祀。今天的湖北端公舞中,仍可見苞茅縮酒的遺風。兩千多年前,這種野草,竟然成為發動一場空前戰爭的理由。


公元前656年,霸主齊桓公,親率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等八國軍隊,駐兵於楚國邊境,隨時可能殺入楚國。楚國建國數百年來,從未遇到這樣大的威脅。楚成王集結了全國的軍隊,嚴陣以待。但是與八個老牌中原強國對陣,兵力懸殊巨大,楚成王心頭泛起一陣陣寒意。


這個事情的導火索其實就是楚國強大起來以後,向北擴張。那麼楚國要北上爭霸,他必須要控制這個鄭。因為這個鄭是一個四戰之地,是一箇中原交通的要道。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而鄭國本身呢,他跟周王室的關係很密切的,他是周厲王的幼子,鄭桓公友多封的這麼一個諸侯國。所以楚開始侵略鄭國以後,就給予華夏列國以很大的震動。所以齊桓公就發動了一場針對楚的戰爭。


齊桓公率領的諸侯國聯軍兵臨城下,楚國岌岌可危。楚國大臣屈完臨危受命,前往齊軍大營議和。


屈完首先轉達了楚成王的話說“齊國處於北海之邊,楚國居於南海之畔。兩國相距之遠,如同風馬牛之不相及。沒想到今天您親率大軍來到我國邊境,不知所謂何事?”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齊國上卿管仲質問屈完:“楚國多年來不按周禮,向周王室進貢祭祀縮酒的苞茅,目中無人。更何況周昭王之死,楚國脫不了干係”。齊國宰相管仲的回答,點明瞭此次軍事行動的原因。第一: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違背了周禮。第二:楚軍使詐,導致周昭王南征途中落水而亡。


面對氣勢洶洶的管仲,屈完做出了這樣的答覆:“沒有向周天子進貢的確是我們的過錯,以後一定會按時進貢。但周昭王之死與楚人無關”。楚國人坦誠了不貢苞茅之過,但是推掉了周昭王之死的責任。輕重分明,不容管仲有可乘之機。


但是齊國仗著大軍壓境,進一步威脅說:“我們的軍隊如此強大,如果攻城略地,恐怕沒人抵擋得住。”屈完毫不示弱的回答:“如果齊桓公以德綏諸侯,則沒有諸侯不服。如果以武力威脅,楚國將以方城為城,漢水為池,全力抵抗。諸侯軍再多也沒有用。”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春秋時代,戰爭的目的是使各國遵守國際秩序,而不是要滅掉其他國家。作為霸主,齊桓公發起這次軍事行動,不是要掀起一場大的戰爭,而是要使對手遵守周禮。所以屈完表態說楚國會繼續進貢,同時考慮到楚國的強大的實力,齊桓公就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轉而與楚國在召陵舉行會盟。


一場迫在眉睫的空前大戰避免了,齊楚兩國在召陵舉行會盟,楚人宣誓繼續進貢。“召陵之盟”讓齊桓公“尊王攘夷”的功業達到了頂點。楚成王北上的勢頭也第一次收到了扼制。


在北進的過程中,楚國對周圍國家,一直是各個擊破,一路凱歌。但是這些國家一旦聯合起來,楚國就不再那麼輕易就能得手。霸主之位是那麼遙不可及。野心勃勃渴望爭霸天下的楚成王,不願就此放棄。


終於在蟄伏了多年之後,齊桓公的去世讓楚成王又一次看到了機會。一代霸主齊桓公的去世之後,天下大亂。楚成王躍躍欲試,渴望成為新的諸侯領袖。此時另一個國君也開始追尋自己的霸主夢,他就是宋國的國君“宋襄公”。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38年,宋國聯合幾個國家,南下攻擊依附於楚國的鄭國。企圖接過齊桓公“尊王攘楚”的大旗。在泓水,宋襄公與楚成王雙方展開了一場大戰。宋國軍隊提前抵達了戰場,在泓水北岸列隊待戰。


宋國將領向宋襄公提議,應該抓住楚軍正在渡河的時機,馬上開始攻擊,楚軍必敗。宋襄公拒絕了將領的建議。理由十分簡單:不可趁亂攻擊楚軍,要等待楚軍渡河後排好隊形,才能堂堂正正開戰。


楚國大軍慢慢渡過泓水,從容整頓好隊形,雙方面對面擺開戰陣。一陣驚天動地的鼓聲,雙方的戰車同時起動,衝向戰場。這場戰鬥的局勢瞬間逆轉,宋軍大敗。宋襄公在戰鬥中不幸負傷。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宋人埋怨宋襄公錯失作戰時機。宋襄公卻說,他遵守的是周禮中的戰爭規則。即敵人處於險地,不能趁人之危。敵軍沒有做好準備,不能偷襲。


用今人的眼光來看,這位宋襄公未免太過愚蠢呆板。但是如果我們對宋襄公所處的時代有所瞭解,就能理解他的選擇。其實是由當時的社會環境和宋國的文化傳統所決定的。


宋國的華豹和公子城比箭,首先華豹就射了一箭。射了一箭,那麼第二箭就應該是歸公子城再射。但是華豹他動作很迅速,他沒有等公子城掏箭的時候,他又馬上掏出第二支箭。還沒有射出來,被公子城發覺了。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子城說:“你射了之後,不換給我射,你這樣太卑鄙了,你怎麼能連射兩箭呢?”華豹一聽他就覺得是啊,我怎麼會能做這樣的事呢?他就停止了。也就在他楞的那種一霎那間,公子城一劍封喉,把華豹射死了。


這後人往往為華豹惋惜,說華豹為了遵守契約精神,那麼就是死了,就是被射死了。但事實上這個故事說明了什麼?當時的戰爭是非常講誠信的。既要比試量力,但是這個前提必須建立在誠信的基礎上。


《左轉》中詳細記載了,華豹和公子城的這場戰鬥。難能可貴的是,史書並沒有嘲笑華豹的愚蠢,相反卻肯定他以生命維護了武士的尊嚴。春秋時代的上層社會中,“禮”如同空氣一樣無所不在。甚至在戰場上,人們也需要遵守“戰爭禮”。


春秋時代的車戰是一種貴族式的戰爭。有時彼此都以競技的方式看待,佈陣有一定的程序,交戰也仍然離不開禮的約束。據史料記載,春秋時以車站為主,雙方約好時間,選擇好一處平坦開闊的地點,大致同時抵達,等列好隊伍之後,鳴起戰鼓,驅車衝向對方。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種戰爭更像一場體育比賽,要遵守一定的規則。在今人看來,這些老祖宗在戰場上的表現,似乎太過迂腐。其實不然,春秋以前的作戰方式和戰爭理念,都與後世有很大的不同。春秋時期的軍隊都是以貴族為主體,戰士人數不多,幾百輛戰車而已。


每次戰爭一般不超過一天,因此那個時候的戰爭,更像是一次大規模的紳士間的決鬥。貴族們在戰爭中比的是勇氣和實力。偷襲、欺詐、趁人之危都是不道德的。


當時的戰爭原則:

第一個就是不打不義之戰。就是要師出有名。

第二個:就是不重(chong)傷。也就是說受過傷的人,你不要再次打擊他。

第三個:就是不擒“二毛”。也就是說不打頭髮花白的人,年齡大的人。

第四個:就是不打不成列。就是當對方還沒有排好陣式的時候,你不能先行打擊它。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無論是戰爭出發前一種宣誓和祭祀,還是戰爭形成過程都能看出來,這個時期大家對禮儀的敬重和敬畏。目的性反倒退居其次了。大家更過重關注的是它的過程。所以對你這個過程是否尊崇禮儀,這作為你是否能夠佔領道德制高點的一個標準。


作為貴族最基本的要求,是不能越過道德的邊界。你不僅要守住遊戲的原則,而且要守住心靈的原則。我們在中世紀的歐洲也可以找到一些參照。


每次勝利之後,英國軍隊都會舉行狂歡晚宴。但是奇怪的是晚宴中通常會有一類特殊的客人,在戰爭中被俘的法國軍官。這怪異的一幕出現在百年英法戰爭期間。當一名法國騎士在戰場上被俘獲之後,他並不擔心自己會受到虐待。因為優待俘虜是中世紀歐洲戰場公認的行為準則。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歐洲騎士的行為準則是不傷害俘虜,不攻擊未披掛整齊的騎士,不攻擊非戰鬥人員(比如婦女、兒童、商人、農民、教士等)。歐洲騎士間的戰爭和春秋時代的貴族戰爭是一樣的,就是都要在擺好戰場之後,然後堂堂正正的對攻。


面對強者要勇於出擊,敢於進取,要敢於取勝。那麼對於弱者,你要有同情心,你千萬不要有一種趕盡殺絕,置於死地而後快這麼一種心理。這就是騎士。


作為殷商貴族後代,宋襄公從小受到嚴格的貴族教育,講究貴族風度,是他根深蒂固的觀念。在戰爭中,宋襄公既要取勝,也要贏得漂亮,贏得合理,贏得高貴。甚至在一定意義上,風度大於勝敗。那些在今天看起來迂腐的禮儀,其實不僅僅是禮儀和禮節,更是一個階級不可更改的文化信念。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按說,按他(宋襄公)的理解,他應該佔領了道德制高點了。他這時候不但沒有被人尊崇,反倒要被人嘲笑。宋襄公太迂腐了。戰爭已經打到這份上了,跟你作戰的對方並沒有遵守周禮,你完全按照周禮這麼去做,你不是白白送死嗎?假如你機靈一點,你變通一點,那你就不至於死得這麼慘。


這是一個轉折點,這是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一個劇烈的變革。這個變革具體到戰爭來講,是功利性強,注重結果,不注重過程。



從一個大的環境來講,就反映出周王室所形成的規範全社會行為規則的禮儀制度。這個時候已經被人拿來作為一種功利下的功利化的工具了。禮儀的內核已經不存在了。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種爭論標誌著春秋中期,以優雅為首要追求的周禮文化,開始向以效率為主要目標的競爭文化轉變。楚國就是這樣實用主義行為方式的開創者。楚成王只要勝利,只想征服。他身上沒有任何禮法原則的束縛,這使他在戰爭中更靈活更高效。


鑑於宋襄公的悲慘結局,實用主義開始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效仿。一年之後,“泓水之戰”中受傷的宋襄公在爭議中去世。奄奄一息的宋襄公到死都不明白,所謂時代道德模範的他,為什麼無法實現成為天下霸主的美夢。


“泓水之戰”以楚勝宋敗而告終。楚成王覬覦依舊的霸主地位,似乎已經唾手可得。擊敗宋國後,楚成王儼然以霸主自居。於是他也期望像齊桓公那樣,召集天下各國會盟。


宋、鄭、曹、衛幾個受到楚國軍事威脅的小國如約而至。但真正的實力派齊國、晉國和秦國的代表卻根本沒有蹤影。總以仁義標榜自己的的宋襄公得不到霸權。戰功赫赫的楚成王難道也無法成為霸主嗎?宋國爭霸失敗,中原國家一時群龍無首,歷史繼續尋找新的霸主。


幾乎與楚國擴張的同時,北方的晉國也在日益壯大。晉國公室出自周成王的幼弟,是正牌的華夏貴胄。不過他有著和楚國類似的歷史。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國身處南蠻之中,而晉國則與鐵馬金戈的北狄為鄰。相對於那些擁擠在中原腹地,生存空間早早被封閉的國家,偏遠的晉國擁有著遼闊肥沃的土地。


經過數百年的艱苦經營,荒涼的北方原野上,矗立起一座座富饒的城市。晉國一躍成為北方數一數二的強國。更為重要的是,在狼群中生存,必須的長出獠牙。晉人在幾百年間,不斷地從戎狄身上汲取著武勇氣質,他們的戰鬥力令人膽寒。


晉國的國君晉文公,執政後勵精圖治,晉國國力迅速增強。這位赫赫有名的一代英主,眾望所歸接過了“尊王攘夷”的大旗,成為抗楚陣線的中流砥柱。晉國與楚國,這一北一南兩大強國之間,一場生死搏鬥已經不可避免。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是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一套編鐘,鑄造者叫子犯,是春秋時晉文公的舅父。在最大那個編鐘上,鑄有銘文一百三十二字,講述了一場改變歷史的戰爭。


在五月初的一天,子犯輔佐晉文公恢復其邦國。由於楚國不聽從王命,子犯和晉文公率六師討伐楚國。子犯和鍾銘文中所說的這場戰爭,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戰。”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公元前632年,楚成王又一次面對來自中原大國氣勢洶洶的聯盟軍。本來宋國還有一些國家,有好幾個國家,中原的國家。他們原來都是依附於楚國。但是他們往往是一種牆頭草,誰強我就依附誰。風吹兩面倒。


宋國特別明顯,它從依靠楚國轉向依靠晉國。楚王就認為到這個事非得教訓他不可。那麼實際上楚人攻宋也好,對陳、蔡下手也好,都是為了激怒晉國。因為楚國認為,可以跟晉國一比高下了。


此時的晉國已經取代了齊國,成為中原第一強國。只要戰勝晉國,天下各國都會心悅誠服地拜倒在楚人的腳下。楚成王堅信這一次他離渴望已久的霸權也許就一步之遙。


正在楚國摩拳擦掌準備與晉軍大戰一場時,令人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晉軍突然主動撤退,而且一退就是九十里。難道晉軍是準備不戰而退?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五年前還未當上國君的晉文公,被迫流亡來到楚國,得到了楚成王的厚待。在一次宴會上,楚成王直言不諱的問,“公子倘若回國繼位,拿什麼來報答寡人呢?晉文公回答道,倘若託您的福我能夠繼位為君的話,如果我們兩國哪一天不幸發生戰爭,我軍當退避三舍。”


所謂“退避三舍”那意思就是說,向後撤退九十里的行軍路程。也就是說在“城濮之戰”中,晉軍主動撤退了九十里。這個正是晉文公為了兌現當年,他對楚成王那個“退避三舍”的承諾。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表面上好像是一個信守承諾,實際上是個陰謀。晉國人是看到這個時候的楚國的主將,非常的剛愎自用,非常的冒進急進,急於求勝的這種心態,她是想什麼呢?誘敵深入!所以晉國人撤退的時候,楚國人跟進,這樣就陷入到晉國人這個圈套當中去。


晉文公“退避三舍”的主要目的,是為了縮短己方的補給線。同時誘敵深入令楚軍疲乏。這一戰略佈局,標誌著謀略文化,在中原文明中已悄然生長。


三天後,雙方在衛國的城濮地區擺好陣勢。按照事先約定的開戰時間,雙方都整裝列隊,一通鼓響,雙方的戰車同時衝向對方。


向前猛衝的楚軍,在對面滾滾的煙塵中突然看到,晉國戰車前馳騁的竟然不是馬,而是幾百頭色毛斑斕的猛虎,楚軍一片驚慌,頓時陣型大亂。片刻後隨著距離的接近,楚軍終於看清楚那並不是什麼老虎,只是晉軍的戰馬披上了虎皮作為裝飾。然而此時,楚軍已經亂掉的陣腳,很難在穩定下來,楚軍因此大敗。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是春秋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記載,在戰爭中運用詐術。也就是將虎皮披在馬身上,裝扮成老虎,由此造成楚軍的驚恐。在此之前,中原貴族一直瞧不起戰爭中狡詐行為。


但是老謀深算的晉文公發現,面對楚國這樣的蠻夷國家,你一味遵守禮法那是自取滅亡。你必須要學習這個蠻夷國家身上那種機智和狡詐。


“城濮之戰”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楚軍一敗,與楚國結盟的許多國家,都立即轉到了晉國一方。以晉國為核心的新政治秩序形成了。楚成王稱霸的夢想又一次破滅了。


雖然戰敗對楚國的實力消耗不大,但楚國百年來的北進運動被迫停止。中華大地上,晉楚兩個超級大國,開始了一百多年的對峙歷史。


搖曳的爐火,升騰的蒸汽,巨大的青銅寶鼎中瀰漫出濃濃的香味。熊掌,這道山珍是楚成王最喜愛的美味,但是楚成王此刻已顧不上惦念這鍋熊掌了。他的胸口正頂著一把滴血的利劍,而劍柄就握在親生兒子商臣的手中。


城濮之戰的失敗,一代雄主楚成王威信大減。繼承人的問題更是讓他危機四伏。楚成王日夜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他的兒子商臣帶兵入宮,試圖弒君自立。楚成王苦苦哀求兒子,希望能讓他吃完熊掌再死。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這個卑微的要求也沒有得到商臣的允許,楚成王沒有想到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竟然以這樣的方式結束。楚成王一生都在嘲笑中原國家,那些陳腐的禮儀道德。他一直不明白,那些手握巨大權利的貴族們,為什麼甘願一生活在重重的束縛之中。


今天在生命即將結束時,他終於明白了。禮儀代表的是秩序、是規範、是價值觀。如果有禮儀道德對內心的束縛,他的兒子也許就不會對他舉起屠刀。然而讓楚成王明白這個並不複雜的道理,代價竟是他自己的生命。


楚成王是為霸業而生的,他率領大軍征戰一生,本來似乎觸手可及的霸業,卻離他越來越遠。如果才能得到霸權?哪裡才是正確的方向?楚成王永遠都不會知道答案了。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在楚成王之後,楚國人仍然繼續追尋著他們的霸業夢,不過他們實現稱霸中原的夢想,一直到等到後來的另一位君主,他叫熊侶,後世稱他楚莊王。在這位偉大的君主手中,楚國的命運又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呢?


部分圖文來源於網絡,如果侵犯了作者權益,請聯繫我刪除。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楚國八百年-第三集:受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