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比起内容,其实更引人注意的就是其写作的笔法,

这篇小说将一个女人的内心历程描写得细致入微,达到打动读者的目的。

不得不说,茨威格是这方面的高手。

在小说写作的时候,很多写手都会遇到这样的难题——遇到感情,处理十分突兀,仿佛突然之间爱上了,又突然之间有了其他的感情。

在这方面的写作,完全可以借鉴茨威格,下面我来分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看茨威格在描写的时候用了哪些手法,让心理描写过渡自然,不生硬突兀,还能打动人心。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茨威格以一个女人的角度写的一封长信,心中讲述了这个女人从13岁暗恋一个作家,以及后来与作家产生的纠葛和痛苦,在小说中,作家并不记得女人的存在,所以小说完全是女人内心的独白,其心理写作功力非同寻常。

一、铺垫的运用

一见钟情在文章中是所有感情中最难描写的过程。因为作者很难将一个人瞬间喜欢上另一个人心中所爆发的沸腾刻画出来,这是一种很抽象的东西,但是凭着纸张,难以传递,

所以,一般人写一见钟情,即使作者写出了“这一瞬间,我就爱上了TA”,可是读者很难去相信。

这时候,就要运用铺垫了。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茨威格在这方面的处理,就是运用了篇幅的铺垫,来处理感情的过度。

这里的主要运用在两处,一处是开头,一处是中间的重遇。

首先说开头,也就是女主角“我”一见钟情之前,作者做了三处铺垫:

1.用先前一家邻居的描写,来对比铺垫出“我”对于新邻居“作家”的期待。

和其他作品不同的是,茨威格没有让男主角第一时间出场,而是用一大段文字写了女主角“我”的前邻居:

你搬进我们这所房子来以前,你屋子里住的那家人又丑又凶,又爱吵架。他们自己穷愁潦倒,但却最恨邻居的贫困,也就是恨我们的穷困,因为我们不愿跟他们那种破落无产阶级的粗野行为沆瀣一气。这家男人是个酒鬼,常打老婆;哐啷哐啷摔椅子、砸盘子的响声常常在半夜里把我们吵醒……

所以旧邻居搬走以后,“我”听说新邻居是文静的单身先生的时候,就自动产生了对比与心中的期待。

2.用“作家”仆人的形象进一步铺垫,来突出作家的地位。

在作家搬来以后,先出场的却是他的仆人,这位仆人不但温和,并且没有把自己的地位摆在下等上,和周围人可以谈天论地,但是谈到了“作家”,仆人的语气却又崇敬。

在文章中,“我”对于仆人已经有很好的印象,而仆人所崇敬的“作家”,更加给我留下了“期待”。

作者在这里写的是仆人,但是仆人引出“作家”,使得“作家”未见其人,但是在“我”心中已经是有着吸引力的。

3.用“作家”家中环境进行铺垫,进一步突出了作家的品味。

仆人之后,茨威格还描写了“我”去作家家里,看到作家家里的摆设,有各种神像,其中着重提到了书。

茨威格用“书”以及“书”的语言多样以及品质,来简介告诉大家,这个作家是一个非常博学多才的人,而文章中的女主角“我”显然也是感受到了这一点,通过书,她也开始构想出“作家”的样子——一个老人,因此产生敬畏之情。

在三处铺垫以后,“作家”还是没有出现,茨威格还写了女主角“我”做梦梦见了尚未谋面的“作家”,将女主对于作家的期待,以及好感上升到了顶峰

所以在女主角“我”见到“作家”的第一面以后,发现“作家”比“我”想象中的还要英俊帅气,所以一眼就喜欢上了作家,这个写作也是到位的,读者读到这里,也是信服的。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在故事里,还有一处运用了铺垫,就是当“我”发现怀了作家的孩子时,为什么没有找作家之前,作者写到了孩童时候,“我”曾经见到作家给乞丐钱,但是打发的神态,以此来解释自己的恐惧。尽管女主角怀孕后没有和作家有直接交流,但是因为这样的铺垫,女主角怀孕后不找作家,决定自己把孩子生下来,心理上的过渡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物的运用

而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更加值得注意的就是,作者在情感过渡的过程中,借用了不少物品来表达感情。

给“物”附上人的感情,古已有之,所谓“托物言志”,一个成熟的作家并不会无缘无故地对物进行描写,“物”时感情的载体,通过“物”的描写,会更容易感受到感情。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女主角和作家的见面机会少之又少,女主角理所当然移情于物,所以茨威格运用了大量物的描写,如果一一列出太过繁琐,不过根据感情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1、思念之物

在故事里,当女主角和作家分开以后,女主角思念作家,会买作家的书,报纸上若是登了作家的名字,那么那一天就和过节一样。甚至女主角在看音乐会的广告时,也会在想哪些音乐会是作家感兴趣的,会不会在剧场偶遇。

在这里,书、报纸都是女主角因为思念而移情的物品,而音乐会的广告这一写作是非常绝妙的,因为在大众的眼中,音乐会广告似乎和作家是没有关系是的。正是因为没有关系,所以茨威格写出女主角在看到它的时候会联想到二人的偶遇,更让读者体会到女主角的思念之深。

2、回忆之物

这一部分是最为琐碎的,但也是最能体现出积聚的感情的。这一类描写中,茨威格有两点是着重描写的:

一是当女主角再次遇见作家的时候,决定去作家家里,她在描写一路的楼梯、门的时候:

那大门,我在前面等过你千百次的大门;那楼梯,我在那里倾听你的脚步声,并在那儿第一次看见你的楼梯;那窥视孔,通过这个小孔我看得神魂颠倒;你房门口铺的小地毯,有一次我曾在上面跪过……

二是当女主角生完孩子以后,与作家重新相逢在歌剧院,女主角和作家在不同的包厢,女主角看不见作家的相貌,但是可以看到作家的“手”,于是写道:

这只陌生的、如此可爱的手,过去我曾经领受过这只手温存多情的拥抱的呀!

众所周知,描写回忆就是为了让感情更加醇厚,让读者体会到更深的感情。但是感情本来就是很抽象的表达,如果回忆太过详细,且大片段地重复已经描写过的经历,会让读者感觉到厌烦。如果简单地用物来点明感情——既可以让回忆不那么突兀,而且这样的点明也给了读者遐想的空间,让读者通过物也来体会到主角的感受。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3、象征之物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一个贯穿着全文的线索之物——白玫瑰

女主角和作家第一次重遇以后,作家离开家的时候给了女主角四朵白玫瑰,这是二人感情有了交集之始,女主角更是将白玫瑰当成一种独特意义的物品。

而在女主角和作家分别以后,女主角每年在作家生日的时候,都会派人送去白玫瑰,根据原故事里面讲,一连送了十几年。

而这个时候,白玫瑰已经从交集的独特意义,一下子变成了向作家隐晦传递爱意的物品。

到女主角生过孩子以后,她再到作家家中,作家不但没有认出她,反而把她当作妓女,心碎的女主主动问作家要了一枝白玫瑰。这时候女主角的感情已经是心碎,但是这白玫瑰似乎变成了唯一的希望,她渴望作家通过白玫瑰认得她,但是很可惜,作家并没有认出来。

而在最后,女主角在信中说自己要死了,但她还在惦念“以后谁给你送白玫瑰呢?”这时候白玫瑰已经变成了女主角对男主角感情的所有象征。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在白玫瑰上,女主角赋予的不只是一种感情,而是女主角和作家之间感情的一个线索。随着女主角的心理感情不同,白玫瑰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但是整篇文章来看,白玫瑰是女主角对作家感情传递的一个象征。

最后女主角去世,作家不需要是构想实际的人,只需要看到空的花瓶,那种百感交集就传达出来了。

用物来描写感情最大的优点就是能让读者有足够的遐想空间,并且不会让读者絮絮叨叨觉得如同祥林嫂一样厌烦,所以在描写感情(尤其是思念、暗恋、回忆感情)的时候多借助物,点到即止,会比直截了当描写更精妙。

三、感官的运用

感官也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被大量运用,这也是现在小说中使用最普遍,需要借鉴的一点。

尽管茨威格在其中是有直观描写的,例如心碎,但是描写悲伤、快乐等情绪的词汇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如何多元地表现自己的心情?就要大量借助感受。

心碎是一种文字难以表达的感觉,但是冷、热等感官是很好通过文字进行传达的,所以将情绪移交给感官,更能准确表达感情。

在故事里面,当还是少女的女主角知道要离开现在住的地方,离开的前一晚,她想要见作家一面,可是作家不在家,茨威格是这么表现女主角的情绪的:

我疲惫不堪,四肢疼痛,想坐一坐,可是屋里连张椅子都没有了,于是我就平躺在冷冰冰的地板上,从房门底下的缝隙里嗖嗖地吹进股股寒风。我的衣服穿得很单薄,又没有拿毯子,躺在冰冷的地板上,浑身骨节眼里都感到刺痛;

在这段描写里面,作者没有描写女主角是多么绝望与失落,而是用一段感官——刺骨的冷来表达出女主的内心,冷是读者能够感知到的,尤其是刺骨的冷,所以尽管没有写女主角的任何心情,可是所有读者都能感同身受。

而在后面,女主角在剧院遇见作家的时候,她的感官变成了“热”:例如见到作家后,热血涌上了她的双颊。“热”在故事里则代表了女主角见到作家的激动、甚至是克制不住的冲动等等情绪,这和失落的“冷”相比,带给读者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所以用感官来表达情绪,尤其是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最为适用:

一是太过普遍的情绪想要写出新意,例如失恋,可以写心碎、可以写难过,但是要想让感情有新意更打动人,摆脱常用词汇,让读者有代入感,可以运用感官。

二是感情太多交织,用详细词汇无法描写,用感官可以来代替。

四、旁人的运用

还记得徐静蕾拍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有这么一个桥段:

作家不但没有认出女主,还将女主角认作了妓女,绝望的女主角出门时候遇见了作家的仆人,作家的仆人认出了女主角,并喊了一声“小姐”。

这段情节也是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提到过的:

他的眼睛突然一亮。就在这一秒钟,你听见了吗?就在这一瞬间老人认出我来了……

这段情节可谓是经典片段,在这里,女主角没有说什么,而是借着仆人的认出,反让读者感受到女主角的心理。


他是值得网络写手学习的作家,尤其是心理描写,学好写心理不突兀

有时候心理除了借助于物或者是感受,还需要借助于他人的表达。

在上面的这种描述中,当时女主角的心理是非常复杂的,直截了当甚至描写感受都没有办法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这时候,茨威格就运用旁人,还原场景,将原场景展现在读者的面前,当读者进入到场景中,他们自然会感知到女主角的体会。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中,除了还原场景需要其他人物以外,还有就是可以用其他人物的描述来代替普遍的感情描写,增添新奇感。

比如,在小说开头,女主角对于作家的心动,是女主角的同学用“你干嘛脸涨得通红啊”点出来的,虽然心动在文学里表达并不复杂,但是如何写出新意,是作者们需要考虑的。

通过其他人的语言来描述自己的心境,会给读者一种新奇感以及具象,尤其在读者还没有对人物完全熟悉的时候,直截了当地描写人物心情,是让读者难以接触到的。

旁人的运用也是心理描写的一大方式,如果能够运用得当,这种方式非常高级,能够给读者更直观、更具象、更深入的感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