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柔”能夠“成剛”嗎?

“積柔”能夠“成剛”嗎?

現代太極拳界裡有人說太極拳鍛鍊是“積柔成剛”。這種說法將“柔”僅僅當作“放鬆”,“積柔成剛”的意思就是不斷地放鬆再放鬆,結果這樣的“柔”自然而然就形成“剛”了。
有不少人於是再三強調只要不斷一味地“大松大軟”,“內勁”就能夠自然而然地練成。還有“鬆柔”名家說:太極拳的發勁就是由於全身的“一鬆”實現的。許多人對“積柔成剛”深信不疑。“積柔成剛”之說對嗎?可以肯定地說,“積柔成剛”之說是沒有理論與事實根據的。

“積柔”能夠“成剛”嗎?

關於“柔”與“剛”,太極拳古拳譜有“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之語。這句經典之語有多層含義。太極拳凡遇到攻擊(即“剛”),首先是《王宗嶽太極拳論》所說的“人剛我柔”。“人剛我柔”的具體表現首先就是《打手歌》所說的“任他巨力來打我,牽動四兩撥千斤,引進落空”,這樣的過程又稱為“沾連粘隨不丟頂”,楊澄甫先生稱其為“終不得力、處處落空”,也就是太極拳所謂的“柔”,然後,才是發勁反攻擊。
因此,太極拳是沒有針鋒相對以“剛”對“剛”之“一觸即發”的,凡遇到攻擊,必然都是先“柔”後“剛”的。這是“極柔軟,然後極堅剛”的一個含義。“極柔軟,然後極堅剛”還有一個含義是太極拳的“內勁”也就是“剛”是以放鬆也就是“柔”作為載體的;而且,“內勁”是在以“不用力”也就是“柔”作為基礎的前提下鍛鍊而成的。
因此,“放鬆”也是太極拳所謂的“柔”。太極拳這種以“柔”作為基礎、以“柔”作為載體來得到傳遞性力量的理念,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裡是這樣敘述的:“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氣即至焉……久久練習,則得真正內勁。即太極論中所云:極柔軟,然後極堅剛也。”就是說:要得到太極拳的“內勁”,一是“不用力”,也就是“放鬆”;二是“用意”。“用意”具體是怎樣的呢?那就是“意之所至,氣即至焉”。這“氣”顯然就是“內勁”的前身與實質。

“積柔”能夠“成剛”嗎?

“氣”在古代大量地被用以表示“力氣”,能夠變成“內勁”的“氣”顯然也是指“力氣”;而且“氣即至焉”反映這“氣”還是一種能夠在人體內移動的力氣,也就是傳遞性的人體力量。這種能夠在人體內移動的力氣現代運動力學稱之為“動量傳遞”。
而人體要發生與形成力量的傳遞,現代運動力學指出是必需要有一系列各環節反作用反應的。這種人體一系列各環節反作用反應太極拳古拳譜用“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等來表示。因此,這“用意”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能夠引起人體力量傳遞的“神經反應”。所以,楊澄甫先生的這一段話用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在“不用力放鬆”的前提下,長久不斷地鍛鍊力量在人體中傳遞的神經反應,真正的“內勁”就能夠得到了。


那麼,應該是怎樣的“不用力放鬆”呢?楊澄甫先生在《太極拳術十要》裡說的是“全身鬆開,不使有分毫之拙勁以留滯於筋骨血脈之間以自縛束”,也就是鄭曼青先生在《鄭子太極拳十三篇》裡所記載的楊澄甫先生所說的“要松!要松!要松淨!”。這“要松淨”對於“內勁”的重要,李雅軒先生還特別強調為“非鬆軟純淨,內勁不出”。因而,李雅軒先生將“松淨”表述為“大松大軟”。但同時,李雅軒先生也明確指出太極拳鍛鍊必須“在練時要隨時體會腰脊上的源動力,它是如何的勁帶動、挑動著兩臂、兩手而動轉的,是柔動,還要有彈力”、“練功夫腳下要認端的,全身的力是由腳下升上來的,而不是上身局部之力”、“務要注意叫腰脊上的力量往上擁、往上送”……

“積柔”能夠“成剛”嗎?

李雅軒先生所說的這些其實與楊澄甫先生所說的“用意不用力”是同樣的意思,是說練太極拳必須持續不斷地在追求十分不用力地放鬆的情況下鍛鍊傳遞性力量的發生與應用。由此可見,楊澄甫先生與李雅軒先生都認為太極拳鍛鍊要想得到“內勁”,“不用力放鬆”之“柔”與“用意”都是不可或缺的,缺了其中之一,比如一味地“大松大軟”而沒有鍛鍊“意之所至,氣即至焉”的“用意”,或者在沒有“不用力”之“柔”的情況下單單地鍛鍊“用意”,“內勁”也就是“剛”都是不可能得到的。
太極拳這種在“不用力放鬆”之“柔”的前提下不斷鍛鍊增強與應用“內勁”之“用意”的方法,《十三勢行功心解》表述為“行氣如九曲珠,無微不到;運勁如百鍊鋼,何堅不摧”。這“百鍊鋼”與楊澄甫先生所說的“久久練習”顯然是同一個意思。這樣的鍛鍊法說是“練柔成剛”是可以的。“練柔成剛”與“積柔成剛”顯然是兩回事,“練柔成剛”絕對不是“積柔成剛”。由此可見,所謂的“積柔成剛”在理論上是沒有根據的。

“積柔”能夠“成剛”嗎?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中,“積柔成剛”也是沒有根據的。歷史上的楊家弟子們之所以有“內勁”,楊澄甫先生的《太極拳使用法》裡記載了“太極之練勁”的“單人用功法”說:“宜每早晨日將出時……雙手持槍……將槍直搠向斜上方……將槍合勁抽回……為太極之練勁,右手可以練二百式,然後換式子,左手亦可練二百式”、“又一練法……每天練一次……雙手持槍,粘靠樹上,直去一百式;亦可上下刷勁一百式……不可用剛勁,可用粘勁”這樣鍛鍊傳遞性力量的練法顯然也不僅僅是“不用力放鬆”,不是“積柔”,而是“練柔”。
實際上,要想得到強大的太極拳“內勁”,也就是太極拳之“極堅剛”,除了以上李雅軒先生具體所說的,還必須經常如李雅軒先生另外所說的在“大松大軟”前提下進行“運用腰脊、運用腿上的動勢”、“心中一急”、“以腰脊之力、丹田之氣、周身整個之勁,是往下陡然一坐、往前陡然一鼓勁”,模擬“將周身之勁擠到對方的身上去”這種傳遞性力量的鍛鍊。

“積柔”能夠“成剛”嗎?

顯然,這樣的鍛鍊也並不是僅僅的“一鬆”。如果沒有這樣的鍛鍊內容,僅僅“大松大軟”或者“一鬆”,說身上能夠出現傳遞性的“內勁”,那純然是屬於“自欺欺人”、“誤人子弟”。
必須明白,太極拳所謂的“鬆柔”不同於表現為“慢悠悠、輕飄飄”一般所謂的“鬆柔”,而是一指令人“終不得力、處處落空”的“沾連粘隨”反應,二是指由於使用了傳遞性的力量而局部的不用力與沒有主動。現代太極拳界的某些“鬆柔”名家所謂的“鬆柔”其實一不是指“沾連粘隨”反應,二也沒有做到使用傳遞性的力量與局部沒有主動,儘管局部使用的力量很少而“慢悠悠、輕飄飄”,這樣的“鬆柔”與太極拳實在是風牛馬不相及的。說這樣的“鬆柔”能夠練出“發人如彈丸”的“內勁”來,那更是屬於“白日說夢話”了。

“積柔”能夠“成剛”嗎?

現代太極拳界的某些人總喜歡別出心裁說一些違反常理、違反邏輯、沒有任何根據、別人聽不懂的似是而非的話,這些錯誤言論都是擾亂、危害太極拳的文化垃圾。現代學習太極拳必須識破這些錯誤言論,將這些錯誤言論掃進歷史的垃圾箱。所謂的“積柔成剛”就是這樣的文化垃圾,真正地學習太極拳應該予以堅決的唾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