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中國繪畫歷史悠久,源遠流長。 在數千年的發展過程中,許多偉大的畫家創造了不勝枚舉的傳世名畫 。這些名畫極大地豐富了祖國的藝術寶庫, 是留給世界人民的寶貴遺產。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1、《人物龍鳳帛畫》/戰國帛畫:1949年出土於湖南長沙陳家大山一座戰國楚墓中。“帛畫”是指古代繪在絲織物上的圖畫。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2、《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西漢帛畫。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帛畫的內容,目前學術界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分為“天上·人間·地下”三個部分,即天上繪天國景象,人間繪墓主生活,地下繪陰間神怪。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3、《女史箴圖》·局部/顧愷之(東晉)。此畫根據西晉張華的《女史箴》一文所繪。張華原文歌頌古代具有賢德的宮廷“女史”(即女官),宣揚宮廷婦女應遵守的道德規範,據傳是為了諷諫放蕩性妒、擅權禍國的賈皇后。全卷共12段,現存9段,每段後有“箴”文。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4、《洛神賦圖》·局部/顧愷之(東晉):《洛神賦圖》根據曹植著名的《洛神賦》而作,為顧愷之傳世精品。這卷宋摹本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顧愷之藝術的若干特點,千載之下,亦可遙窺其筆墨神情。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5、《職貢圖》·局部/蕭繹(南北朝):南朝梁元帝蕭繹(約508年—554年)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皇帝畫家。此圖線條以高古遊絲描為主,間以蘭葉描,簡練遒勁,並分層次加以暈染,形象準確生動,富有裝飾性。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6、《竹林七賢與榮啟期磚畫》/畫像磚:《竹林七賢與榮啟期》模印磚畫由200 多塊古墓磚組成,分為兩幅,嵇康、阮籍、山濤、王戎4 人佔一幅,向秀、劉伶、阮咸、榮啟期4 人佔一幅。人物之間以銀杏、松槐、垂柳相隔。8 人均席地而坐,但各呈現出一種最能體現個性的姿態, 士族知識分子自由清高的理想人格在這塊畫像磚上得到了充分地表現。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7、《鹿王本生圖》/莫高窟壁畫:故事的主要情節:釋迦牟尼前身為九色鹿,曾救溺水人、溺水人行禮、國王懸賞捉九色鹿、溺水者告密、捕捉途中、休息的九色鹿、溺水者指鹿、九色鹿的陳述。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8、《西方淨土變》/莫高窟壁畫:以敦煌莫高窟172窟《觀無量壽佛經淨土變》為藍本,描繪出阿彌陀佛的西方極樂世界,畫面豐富細緻,色彩鮮明。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09、《維摩詰經變》/莫高窟壁畫:《維摩詰經變》是很能反映中國文人階層精神面貌的壁畫,敦煌莫高窟初唐第220窟和盛唐第103窟的《維摩詰經變》,反映了一批樂觀自信、瀟灑隨意的大唐帝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面貌。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0、《張議潮統軍出行圖》/莫高窟壁畫:《張議潮統軍出行圖》在中國美術史中是一幅非常著名的“出行”作品,它不僅有較高的藝術價值,而且還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幅珍貴的歷史畫卷。《張議潮統軍出行圖》描繪的是唐朝敦煌地區最高統治者張議潮接受唐朝廷敕封為河西節度使後統軍出行的浩大場面。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1、《遊春圖》/展子虔(隋):展子虔的《遊春圖》呈現一種寧靜,與世無爭的世外桃源情景,圖中人物顯得輕鬆自在,快樂和諧,畫中樹木,山水顯得粗狂,樹木每個的姿態都不一樣,呈現一種錯動的美感,山峰高低起伏,延綿不斷,和樹木一起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面,給人以視覺的強有力的衝擊,畫的左上角用文字說明,並賦予印章,非常完美。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2、《歷代帝王圖》·局部/閻立本:根據史籍記載,現在流傳的絹本,是宋代楊褒根據白麻紙唐畫傳摹,設色附彩的。現今我們所能見到的《歷代帝王圖》為後人的摹本,又名《列帝圖》、《十三帝圖》、《古列帝圖卷》。畫中刻畫了歷史上漢至隋間有不同作為的13位帝王的形象,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3、《步輦圖》/閻立本(唐):《步輦圖》取材於唐貞觀八年吐蕃首領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聯姻的事件, 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讚的情景。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4、《虢國夫人遊春圖》/張萱(唐):此圖描寫唐天寶年間唐玄宗的寵妃楊玉環的姐姐虢國夫人和秦國夫人及其侍從春天出遊的行列。圖中人馬、服飾盡得唐人風致,卷後有王鐸題跋,現藏遼寧省博物館。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5、《搗練圖》/張萱(唐)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6、《簪花仕女圖》/周昉(唐):該圖描述的是貴族婦女的生活寫照。全畫光彩照人,仕女們神態安閒,或戲犬、或漫步、或賞花、或拈蝶,在庭院中閒散地消磨著時光。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7、《高逸圖》/孫位(唐):晚唐繪畫大家孫位的唯一存世作品,千年以來,此圖雖歷經磨難,但流傳有序,保存基本完好。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8、《江帆樓閣圖》/李思訓(唐):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在此幅作品中,作者融匯了山水丘壑和人物動態,闡明唐代山水畫已著意於生活與自然之交織、輝映,一派明媚春光景象。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19、《明皇幸蜀圖》/李昭道(唐):以“安史之亂”時唐明皇避難入蜀的故事為題材。崇山峻嶺間一隊斷斷續續的騎旅自右側山間穿出,向遠山棧道行進,前方一騎者著紅衣乘三花黑馬正待過橋,應為唐明皇,嬪妃則著胡裝戴幃帽,中部侍馭者數人解馬放陀略作歇息。山勢突兀,白雲縈繞,山石有勾勒無皴法。畫中對明皇做了“初見平陸,馬皆若驚,而帝馬見小橋,作徘徊不進狀”的細緻描繪,體現了畫家的非凡功力。現收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0、《輞川圖》/王維(唐):輞川在今陝西省藍田縣城南20公里的輞川鄉。藍田在大唐故都長安的南郊,秦嶺北麓終南山青山秀水,林木蔥鬱,溪流兩岸,丹峰擁翠,奇石遍佈,神態各異;秋冬春夏,陰晴雪雨,暮靄晨嵐,空濛悽迷,四時景緻,變幻瑰麗。但藍田山水的鐘靈毓秀卻在輞川,輞川性靈的描畫更在王維。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1、《照夜白圖》/韓斡(唐):《照夜白圖》是我國古代畜獸畫的範本。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2、《五牛圖》/韓滉:《五牛圖》為設色麻紙本,是韓滉最為傳神的一幅。5頭健碩的老黃牛,在這位當朝宰相筆下被“人格化”了,傳達出注重實際、任勞任怨的精神信息。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3、《天王送子圖》·局部/吳道子:《天王送子圖》局部吳道子的《天王送子圖》,是他的代表作,遺存的是宋人李公麟的臨摹本。這幅畫的內容是描寫佛教始祖釋迦牟尼降生以後,他的父親淨飯王和摩耶夫人抱著他(悉達太子)去朝拜大自在天神廟,諸神向他禮拜的故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4、《重屏會棋圖》/周文矩(五代南唐):一幅反映宮內生活記實性圖卷,又是一幅精美的人物肖像畫。所繪人物容貌寫真,個性迥異。衣紋疏密有致,色調自然。筆法瘦硬,略帶頓挫顫動。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5、《韓熙載夜宴圖》/顧閎中(五代南唐):描繪了官員韓熙載家設夜宴載歌行樂的場面。此畫繪寫的就是一次完整的韓府夜宴過程,即琵琶演奏、觀舞、宴間休息、清吹、歡送賓客五段場景。整幅作品線條遒勁流暢,工整精細,構圖富有想象力。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6、《十六羅漢圖》·之一/貫休(五代前蜀):貫休所繪羅漢,有的龐眉大目,有的高顴隆鼻,面貌都是“胡貌梵相”,這種奇異之相,立意免俗。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7、《珍禽圖》/黃筌(五代西蜀):《寫生珍禽圖》為黃筌傳世的重要作品。畫家用細密的線條和濃麗的色彩描繪了大自然中的眾多生靈,在尺幅不大的絹素上畫了昆蟲、鳥雀及龜類共24只,均以細勁的線條畫出輪廓,然後賦以色彩。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8、《匡廬圖》/荊浩(五代後唐):《匡廬圖》畫的是廬山及附近一帶景色,結構嚴密、氣勢宏大,構圖以“高遠”和“平遠”二法結合,而其深遠、奧妙、飄逸盡得其當。畫法是皴染兼有,皴法用小披麻皴,層次井然。全幅用水墨畫出,充分發揮了水墨畫的長處。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29、《關山行旅圖》/關仝(五代後梁):展現關陝一帶山川的雄偉壯闊、蒼茫荒疏,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幽人逸事、漁村山驛,刻畫極其精細。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0、《夏山圖》/董源(五代十國):董源後期變體之作,畫面氣勢遼闊,用筆濃淡相間,與《瀟湘圖》、《夏景山口待渡圖》同為其傳世三大名跡。夏山圖繪夏日江南郊遊之景。畫中群山連綿起伏,江河縈迴出沒,有萋萋芳草,溪橋洲浦,又有雜樹叢樹,綠水盪漾,一片鬱鬱蔥蔥的江南景色。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1、《秋山問道圖》/巨然(五代十國):整幅畫面描繪的是層層峰巒相疊,林木叢生的景象。“礬頭”相聚,樹叢中掩映一茅屋,其中一老者盤腿靜坐,悠然自得。整幅作品給人以濃淡相間、枯潤相生、筆墨秀潤、氣格清雅、意境幽深之感覺。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2、《山鷓棘雀圖》/黃居寀(五代十國):北宋初期名家之真跡非常稀少,《山鷓棘雀圖》在繪畫方面,上承唐朝之傳統,下開寫生之先例。在收傳方面,曾經宋徽宗之珍藏,在《宣和畫譜》能查到記錄。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3、《雙喜圖》/崔白(北宋):《雙喜圖》為崔白代表作,畫面以扣人心絃之情節抓住觀者,無論是騰空展翅還是雀躍枝頭的二鵲與樹下玄兔都為不期而遇在秋風中各顯其態,古木槎櫟與隨風搖曳的翠竹有機結合。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4、《讀碑窠石圖》/李成(五代宋初):李成(919—967)宋初傑出畫家。字鹹熙。長安(今陝西西安)人。曾流寓青州(今山東益都)。因為信在“營丘”,故又稱“李營丘”。幼好文學,氣調不凡,性情曠磊有大志。畫山水,北宋初推為第一。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5、《溪山行旅圖》/范寬(北宋):范寬以雄健、冷峻的筆力勾勒出山的輪廓和紋的脈絡,濃厚的墨色描繪出秦隴山川峻拔雄闊、壯麗浩莽的氣概。這幅豎長的大幅作品,不僅層次豐富,墨色凝重、渾厚,而且極富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6、《早春圖》/郭熙(北宋):畫面描寫的是早春即將來臨的山中景象:冬去春來,大地復甦,山間浮動著淡淡的霧氣,傳出春的信息。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7、《洞天山堂圖》/董源(五代十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8、《五馬圖》/李公麟(北宋):《五馬圖》畫卷描繪了北宋元佑初年西域邊地進獻給皇帝的五匹矯健的名馬,前四匹為“鳳頭驄”、“好頭赤”、“錦膊驄”、“照夜白”,第五匹是“滿川花”。每匹馬前面均有一牽馬人。此畫中的馬及牽馬人,均是畫家根據真實對象寫生創作的。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39、《秋庭戲嬰圖》/蘇漢臣(北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0、《清明上河圖》·局部/張擇端(北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1、《墨竹圖》/文同(北宋):文同(1018-1079年)北宋畫家,字與可。文與可畫竹,胸有成竹;鄭板橋畫竹,胸無成竹。這個道理就是:先要“胸有成竹”,但動筆的的時候,又不能墨守成規,須隨手寫去,千變萬化。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2、《四梅花圖》/楊無咎(北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3、《枯木怪石圖》/蘇軾(北宋):蘇軾在繪畫上不落前人之窠臼,不拘古人之繩墨,強調錶現自我,有所創新。簡潔明瞭的畫面上,怪石盤踞左下角,石狀尖峻硬實,石皴卻盤旋如渦,方圓相兼,即怪又醜,似快速旋轉,造成畫面的運動感,更能顯出此石頑強的生存力。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4、《芙蓉錦雞圖》/趙佶(北宋):中國古代皇帝比較喜歡畫花鳥畫。宋徽宗趙佶畫芙蓉錦雞圖軸,目的即借雞的五種自然天性宣揚人的五種道德品性。流露出對安逸高貴之品格的讚許,由此體現了中國花鳥畫的人文寓意。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5、《貨郎圖》/李嵩(南宋):李嵩《貨郎圖》:畫面中人物的塑造主要依靠線描勾勒,細秀的筆劃輔以淡雅的設色,使畫面古樸沉著。人物動態鮮明,無一雷同,顯示出畫家的寫實功底。繁而不亂的貨物描繪得一絲不苟,更顯示了李嵩“尤長界畫”的技巧。畫家藉助貨郎這一題材表現了南宋市井生活的一個側面,真實地記錄了百姓的生活方式。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6、《采薇圖》/李唐(兩宋)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7、《瀟湘奇觀圖》·局部/米友仁(南宋):山水畫作為中國畫的三大畫種之一(另外兩種為人物畫和花鳥畫),其題材與內容非常廣泛。它以大自然的一切景象為描繪對象,以畫家的個人情思為表現內容,最終表現了中國人的自然觀及其審美趣味。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8、《潑墨仙人圖》/梁楷(南宋):梁楷深通禪理,生性狂放,嗜酒自樂,人稱"梁瘋子"。《潑墨仙人圖》便是其傳世名作。此畫以高度集中概括的簡練手法,用蘸墨大筆,廖廖幾筆,如墨潑紙,信筆而成,描繪出一個醉醺醺的神仙形象來。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49、《太白行吟圖》/梁楷(南宋):這幅《太白行吟圖》正是作者通過對李白的刻畫來抒發自己的情感的傑作。作者梁楷和李白一樣,也“嗜酒自樂”,行為狂放,不拘禮法,被世人稱為“梁瘋子”。

戰國至南宋50幅名畫,半部中國美術史

50、《四景山水圖》/劉松年(南宋):《四景山水圖》分四幅繪春、夏、秋、冬四景,第一幅,春景,堤邊莊院,桃柳爭妍。第二幅,夏景,柳岸虛堂。第三幅,秋景,老樹經霜,青紅如繡。第四幅,冬景,雪披高松,下蔭深院。描繪了幽居於山湖樓閣中的大夫閒逸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