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北宋“文豪担当”苏轼,自号“东坡居士”。才华横溢的他,为什么会给自己取一个如此接地气的名号呢?为什么叫“东坡”而不叫“西坡”、“北坡”呢?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大概有两个原因,都与种树有关。

一是因为偶像白居易是种树爱好者,被贬后经常栽花种树,留下的大量诗作中有“东坡”二字,如“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作为白居易的迷弟,苏轼也有爱树情结。

二是苏轼曾承包了家里东面的山坡,开垦了一片荒地,种下了柳、桑、竹、枣、栗等各种树,看着窗外自己为自己种下的“江山”,郁郁葱葱,触目可喜,于是就愉快地决定了自己的名号。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苏轼少年时就爱种树,隔一阵子就去种树,从不间断。在《戏作种松》诗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记叙了他少年时期在家乡四川眉山东岗栽种松树的情景。

早年在陕西凤翔做官时,苏轼对城东的饮凤池进行修筑扩建,植细柳,栽莲藕,建亭台楼榭。“东湖柳”成为“关中八景”之一。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东湖柳

后来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苏轼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但和白居易一样“乐天派”的他,并没有一蹶不振,在被贬的荒凉之地,他爱上了田园生活,享受种树的乐趣。

1079年,乌台案发,苏轼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在郡城东面山坡开荒种地,谓之“东坡”。建造草屋,谓之“雪堂”,并亲手种植了柳、桑、枣、栗等树,并题诗:“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处在江湖之远的“东坡雪堂”,苏轼体会到了古代隐者的怡然之乐,也收获了“柳下系马,折枝相送”的君子情谊。

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期间,带领百姓疏浚西湖、修筑苏堤,“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苏堤春晓

俗话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而苏轼则为后人留下了“东风二月苏堤路,树树桃花问柳花”的醉人景色。

贬谪惠州时,苏轼在白鹤峰顶置地建屋,委托友人为他提供柑、桔、柚、荔枝、杨梅、枇杷、松、柏等果木,种植在新居周围。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北宋时的岭南瘴气弥漫,环境恶劣。林木森森,果香芬芳,为苏轼营造了诗意的田园生活,留下了“自笑先生今白发,道旁亲种两株柑”、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等佳句。

他的《东坡种花》诗就生动地记载了这件事:“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但购有花者,不限桃李梅。百果参杂种,千枝次第开。”

苏轼被贬定州时,栽下的两株槐树,如今仍生长在河北定县文庙前院,人称“东坡槐”。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苏轼一生中最浩浩荡荡的一次种树经历,要数一次在一座山上种下“三万”棵松树,“老翁山下玉渊回,手植青松三万栽。”这里的“三万”虽是虚指,但也足见苏轼曾在这座山上种树的规模之大。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苏轼种树悼亡妻,苏东坡曾经在一座山上种了几万棵松树。苏轼为什么要亲手种那么多树呢?是为了响应朝廷植树造林的号召吗?还是为了在被贬时打发时间?真实的原因令人感动,苏轼其实是为了寄托对亡妻王弗的哀思。


苏轼对妻子的深情思念,不亚于《项脊轩志》里的“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他写下的《江城子》一词被誉为“千古悼亡之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历史名人系列之苏轼:只要心里有树,天天都是植树节


如果苏轼活在今天,也许可以被聘为蚂蚁森林的产品顾问或农业大学的教授了。多年的种树经历,使苏轼掌握了丰富的种植技术,好多人都来跟他学习种树经验,他的种树方法被人称为“东坡种松法”,写入《东坡杂记》中。

林语堂用许多标签,总结了“完美男人”苏轼的一生:

“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亲民的官员,大文豪,新派画家,大书法家,造酒实验者,工程师,假道学的反对者,静坐冥想者,佛教徒,儒学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鬼,厚道的法官,坚持自己政见的人,月夜游荡者,诗人,或者谐谑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