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亞洲金融危機的本質-泰國篇

回顧亞洲經濟危機發生的原因,早到背後的邏輯,分析未來的趨勢:

第一站:泰國

我們經歷了無數次金融危機,世界經濟差不多每隔十年都會發生一次金融危機,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出現這種週期性的現象,金融危機背後存在著什麼樣的必然性?我們是否可以找到其中的規律呢?今天我們來試試探討這個問題。

當我們來分析歷史,會發現每一次金融危機背後,都與美國資本市場有著必然的聯繫,或多或少他們在其中扮演著一些關鍵的角色,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換一句話來說,也許這就是美國扮演世界最大“資本市場”對全球“實體經濟”的作用力。就是這種力量,凌駕於實體經濟之上,既拉動了實體經濟,又傷害了實體經濟。那麼,如何去平衡這種實體經濟對資本市場的依賴,同時又恰到好處的規避資本市場給實體經濟帶來的災難?才是我們真正要解決的核心。

似乎,金融資本市場的發達,讓我們開始忘記了資本市場的本質與目的,資本市場是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是實體經濟的“投資成本”,“加速器”,“驅動器”,本身不創造“財富”。

我來講個故事,看能不能說明這個問題,一個人A借了50萬建了一套養豬場,準備養豬賣肉賺錢,這就是實體經濟。然後,當天拿到各種審批手續建設完成之後,剛準備買豬仔養殖的時候,有一個人B告訴他,能不能把你的養豬場的股權賣給我一半,我也來參與參與,我給你50萬,只要你三分之一的股權,A覺得大家都看好養豬,這豬還沒開始養就賺這麼多了,非常開心,於是又把剩下的拿出一半賣給了C,D,各賣50萬,一共賣了100萬,B發現A把跟他同樣多的股權多賣了50萬,說明自己的股權已經漲價了,於是也把自己的股權也分成三份,每一份50萬,除去本金,也賺了100萬。虛擬遊戲不知不覺中就這樣開始了,他們竟然還沒有開始養豬就都賺到了大錢。於是大家就相互炒作買賣,有人說這豬舍應該可以值1000萬,於是最後漲了二十倍,只要有人參與買賣交易,遊戲就不會結束,過程中好像每一個人的財富都在增加,其實真實的財富並沒有增加,因為到豬舍價值漲到1000萬的時候,豬舍裡一頭豬都沒養,實體經濟一分錢的賣豬收入都沒有創造,而豬舍的買賣就是一個虛擬的泡沫經濟,關鍵是最後不知道誰為這件事買單。這就是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關係。於是,終於有一天有一個人把這件事說破了,大家才恍然大悟,豬圈沒人買了,泡沫破裂。最後得到豬舍的人卻虧了1000萬,而一頭豬都沒有,豬舍真正才值50萬,賣掉豬舍,最後自己虧了9950萬,這就是經濟泡沫。

所以,全球各個國家都在盲目追求金融資本市場的地位,導致了一次又一次的金融危機發生。是人性的盲目貪婪,還是資本市場的遊戲吸引力,讓我們迷失了“資本市場”與“實體經濟”之間的母子關係。

我們從二戰後,日本,以及泰國,越南,香港的經濟發展歷程,我們來看看亞洲四小龍,四小虎的經濟興旺與衰敗,看看是否可以找到其中的共同規律。

第一章:分析泰國的經濟興衰歷程,解讀金融危機發展的原因

泰國金融危機發生的過程

(一)第一個階段:廣場協議下美元貶值的影響

首先我們來熟悉一下泰國經濟發展的歷史大背景,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簡稱G5)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達成五國政府聯合干預外匯市場,誘導美元對主要貨幣的匯率有秩序的貶值,以解決美國鉅額貿易赤字問題的協議。因協議在廣場飯店簽署,故該協議又被稱為“廣場協議”。其目的很簡單,就是讓日元,歐元升值,美元貶值。

(二)第二個階段:泰銖貶值下的製造業快速發展

美元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貶值,泰國貨幣泰銖屬於聯繫匯率,與美元掛鉤,也就是說美元貶值,泰銖也會跟著貶值。大家知道貨幣貶值對一個國家的貿易出口會起到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賣出去的貨物換回來的錢會增多,變相的推動本國的工業實體經濟的發展。

國家財富增長,外匯增多,老百姓腰包鼓了。

自1985年後,日本的產業開始升級,部分製造業開始向東南亞轉移,包括泰國。1986年-1994年泰國的製造業出口30%的大幅增長,製造業佔出口比例的80%,國家GDP年增長10%,泰國貿易順差,外匯儲備增多。國家富裕,老百姓的銀行存款增多。

(三)第三個階段:製造業的發展催生了股市,樓市的發展

國家制造業的快速發展,無疑推動了製造業擴大再投資的需求,企業需要投資,最好的辦法與渠道當然是股市了,於是推動了股市的發展,這個時候國外資本大量進入泰國股市,1993年光外資進入泰國股市,就高達30億美元,至1996年增加到60億美元。同時,老百姓的口袋錢多了,也需要一個投資渠道,於是老百姓的閒錢也大量進入股市樓市,造成股市樓市的一片繁榮。

(四)第四個階段:製造業資本開始流入樓市股市(核心問題)

看來一切都是美好的,經濟一片繁榮,但是問題就在這個時候開始慢慢的發生,當樓市股市一片繁榮,持續走高,而且長期牛市,也就是說股市樓市的投資回報率高,週期短,見效快,無風險,於是大量的實體資本開始流向股市樓市(虛擬經濟),原因很簡單,投資製造業開工廠,投入資本大,週期長,回報低,而且還很辛苦。於是大家都不願意幹實體了,還不如炒股炒樓。

這樣的結果是,本來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是一體的,相互依賴,相互驅動的整體經濟市場,但是現在變成了兩個完全獨立的市場,那麼如果是獨立的市場,彼此間就形成了競爭關係,也就是說同樣你有一百萬,你是投資股市樓市呢?還是投資製造業呢?於是投資者就會在二者選其一。

(五)第五個階段:實體經濟開始惡化,出口下滑,貿易赤字

經濟危機就這樣開始了,樓市股市泡沫,製造業沒人幹,實體經濟開始下滑,出口量減少,貿易開始逆差。到1995年貿易赤字120億,1996年出口從24%下滑到3%。

(六)第六個階段:為了留住外資投資,銀行提高利率,造成大量企業倒閉

為了吸引外資,銀行提高利率,大量外資進入,但是進入資本不是投資實體經濟,而是投向了股市樓市。同時由於利率的提高,實體企業的財務成本增加,反而打壓了製造業的發展,企業無利可圖,大量倒閉。

(七)第七個階段:貿易逆差,債務危機開始

由於企業老闆在國內銀行借錢利息太高,於是大量企業家向外資銀行借錢。同時實體投資沒利潤,那麼借來的錢幹什麼呢?借來的錢全部投到樓市股市。到1997年泰國人向國外銀行借了900億美元的外債,70%是私人企業家借貸。沒人幹企業,那就沒有貨物出口,於是就出現了貿易赤字,也就是外匯儲備減少,當一個國家外匯(賺來的錢)小於向外國銀行的借債(欠別人的錢),也就是國家資不抵債,國家跟我們做企業一樣,國家風險就完全暴露,導致國家沒有抵禦外來風險的能力,就好比一個人,每年對外借債數量大過每年的收入,也就是資不抵債時,經濟就是負增長了。一旦別人要你還錢你就沒錢還了,這就是經濟危機。這個時候,如果有人瞄準了你,想害你一把,你就只能聽天由命了。於是你為了還債,債主把你一百萬買的車子,五十萬開走了。你虧了,別人賺了,國家也是一樣,接下來,美國資本家抄底你的貨幣,大賺一筆,席捲泰國財富。

(八)第八個階段:索羅斯狙擊泰銖,席捲泰國財富

從1992年,泰國的外債從396億美元上升到1996年930億美元時,相當於平均每個泰國人欠外國人1560美元。於是,美國資本投行家“索羅斯”借出泰銖在市場全部拋售,同時買入黃金,賭泰銖下跌,與此同時在紐約市場沽空泰銖外匯期貨,唱空泰銖,引起泰銖市場恐慌,泰銖大跌。等泰銖跌到他期望得價位時,低價買入泰銖,再還給泰國,自己從中大賺一筆。

(九)第九個階段:泰國金融危機爆發,股市樓市泡沫破裂

當一國實體經濟蕭條,外債累累,國家創造財富的機器(實體經濟)停止運作。那麼靠虛擬經濟泡沫式增長,放大的經濟假象,國家財富並沒有增加。這個時候,當老百姓口袋裡買股票的錢突然一下子全沒有了,他們的夢也破滅了。

於是,他們很長一段時間,建立不起過去辛辛苦苦幹實業的信心,因為賺資本市場的錢太容易了,做實體企業,投資大,週期長,利潤低,還很辛苦。這個時候,社會就進入了漫長的蕭條時期。

(十)泰國金融危機的總結

通過泰國的案例讓我們看到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係和相互作用力,一旦彼此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出現了錯誤的搭配與傾斜,經濟就會向相反的方向發展,導致實體經濟停滯,虛擬經濟泡沫,最後形成負債,進入經濟危機漫長的蕭條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