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產口罩 湘潭多家企業“跨界”戰“疫”

轉產口罩 湘潭多家企業“跨界”戰“疫”

湘潭市社會福利廠及時轉產口罩,工人正抓緊時間生產。(記者 羅韜 攝)

转产口罩 湘潭多家企业“跨界”战“疫”

技術員正在幫天士力民生藥業調試口罩生產設備。疫情發生後,天士力民生藥業購買設備、組織人員,建立新的口罩生產線。(記者 羅韜 攝)

湘潭在線3月28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超)“國家需要什麼,我們就生產什麼。” 湖南天士力民生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春輝說出了許多企業家的心聲。這段時間裡,湘潭不少企業紛紛“跨界”生產口罩相關產品,其中有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甚至小微企業。

口罩並非高科技產品,卻考驗這些企業的責任擔當和一個地區的工業製造業實力。連日來,我們走訪發現,疫情面前,在責任召喚下,湘潭市企業積極響應、抱團前行,爭分奪秒與時間賽跑,為口罩供應貢獻力量。

積極響應:口罩生產企業持續擴容

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口罩的需求。疫情發生之初,湘潭市只有湖南臻和亦康醫療用品有限公司一家企業生產口罩,每天不到10萬隻口罩的產能,遠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的需要。 尤為緊迫的是,隨著越來越多企業復工復產,口罩的需求量猛增,“一罩難求”成了困擾許多人的難題。

買不到口罩,怎麼辦?——我們自己生產!緊要關頭,國有企業、民營企業“站”了出來,勇敢地擔起這份重任。

於是,短短一個月內,湘潭市轉產或擬轉產生產口罩的企業,從1家增至7家。 湖南夏龍醫療器械製造股份有限公司是湘潭市最早一批轉產口罩的企業之一。公司依託多年積累的醫療美容器械生產優勢,緊急上馬口罩生產線,每天生產口罩3萬餘隻。

今年2月18日註冊成立的湖南國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開機生產不到一個月,已經生產200多萬隻口罩。位於湘鄉經開區的湘鄉簡美汽車部件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生產汽車內飾件的企業,疫情發生後,公司積極響應號召,著手籌備口罩生產線。目前公司兩條口罩自動化生產線全天候工作,每天生產口罩6萬隻。

市發改委工作人員介紹,截至目前,湘潭市轉產口罩的7家企業中,已有6家企業形成了實際產能,日產能達到60萬隻。如果7家企業全部投產,預計日產能可達80萬隻。

齊心協力:想方設法提高產能保供應

最近一個月,湖南天士力民生藥業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春輝,一直在為公司口罩生產線的事忙碌著。她告訴我們,疫情發生後,公司第一時間組建了口罩項目攻關組,並以最快速度從廣東深圳買回9條口罩生產線。

“設備早一天調試好,我們就能早一天給老百姓提供平價口罩。” 3月24日,曾春輝高興地告訴我們,公司已改造完1000多平方米的口罩生產車間,相關生產設備也在抓緊調試中。待生產線全部投入使用後,每天能生產60萬隻口罩(含兒童口罩)。

和她一樣信心堅定的,還有湘潭市社會福利廠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紅枚。 耗時一個多月,期間經歷了多番波折,周紅枚的企業終於在3月9日這天,生產出了第一個成品口罩。當工人把口罩遞到她手裡時,周紅枚心裡的石頭終於落地了。

“如果不是自己親身經歷,簡直難以相信眼前這一切是真的。”周紅枚感慨,由於市場供應緊缺,加之國內眾多企業上馬口罩生產線,搶時間就是搶市場。為爭取先機,他們派出專人遠赴東莞生產廠家駐場催辦機器設備。

“噠噠噠……”我們在福利廠生產車間看到,公司首期啟動的兩條口罩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從口罩本體生產到耳帶熔接、鼻線熔接直到出成品,完全自動化。如今,兩條生產線日產能已達到6萬隻。周紅枚透露,隨著工人與機器配合越來越熟練,公司口罩日產能有望突破10萬隻。

“建造無菌車間、訂購設備、購買原材料……幾塊‘硬骨頭’必須同時啃,才能保證短時間內正常投產。”市發改委工高科負責人劉平介紹,為儘快解決轉產企業設備和原材料問題,市發改委、工信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國網湘潭供電公司及園區等部門聯手協作,一方面積極向上級爭取國省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名單,一方面想盡各種辦法協調解決口罩機、熔噴布、生產線、許可證辦理等問題,用最快速度使企業達到生產條件。為助力企業快速完成轉型生產,湘潭市組織發改、工信、環保、市場監管等多部門聯合發力,定人定責,每天到企業駐點幫扶,指導企業解決困難和問題。

不懼困難:咬緊牙關攻克難題

走訪中多家企業負責人向我們反映,越來越多的企業上馬口罩生產線,導致口罩生產設備、原材料價格水漲船高。

我們瞭解到,市面上“一拖二”(由一臺本體加2臺耳帶電焊機組成)的全新口罩機,報價從年初的每臺20多萬元,上漲到每臺100多萬元,有些現貨機上漲的幅度更大。熔噴布的價格也從原來的15萬元/噸,飛漲到28萬元/噸。此外,受各種客觀因素影響,運輸成本也一路飆升。

生產設備、原材料等價格扶搖直上,並沒有讓企業打退堂鼓。針對企業普遍反映的口罩機緊缺問題,湘潭市一方面從省外協調,一方面發揮本土製造業優勢,自己研發設計生產口罩機。

2月中旬,為緩解口罩機供應緊張局面,軍工企業江麓臨危受命,僅用16天就生產出5臺口罩機和5臺壓條機。江麓集團董事長李剛利表示,成功研製口罩機、壓條機並完成壓力測試,是在沒有過往經驗、關鍵零部件採購困難、技術人員缺乏、疫情防控壓力很大的情況下完成的。

“我們7.4天生產一臺口罩機,每臺口罩機每分鐘可生產26-28個口罩。”李剛利說,江麓生產的口罩機只需簡單培訓,便能實現單人操作。

不過,礙於湘潭暫時沒有生產熔噴布的企業,絕大多數企業只能靠政府保障提供或自行去外地採購。

在生產成本處於高位時進入,一旦疫情結束,企業怎麼辦?採訪中我們發現,已有企業開始未雨綢繆。

福利廠總經理周紅枚表示,他們已開始著手籌建無菌車間,正在爭取申請醫用資質的口罩生產;湖南國祥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則透露,公司正在加緊申請CE認證和FDA認證,未來將進軍歐洲市場……

短時間內全市新增了6家同行。按常理來看,這無疑是湖南臻和亦康醫療用品有限公司新的“競爭對手”。

“部分企業之前從未涉足口罩生產,跨行業肯定存在不少困難,我們不能坐視不管。”臻和亦康總經理助理朱儁時說,儘管連日的滿負荷生產已經讓他們忙得不可開交,但只要有企業來請教生產工藝問題,他們都會派專人進行手把手指導。

眾志成城戰疫魔。一個多月裡,6家口罩企業接連在湘潭落地並投產,上演了“湘潭速度”。6家企業從下線至今,每天都是24小時運轉,以最大限度地提高產能,助力防疫物資的保障供應。在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場戰役”中,企業的社會擔當發揮得淋漓盡致。

評論

風口之上,更需冷靜!

記者 楊陽

“風來了,豬都能飛起來。”這是著名的“風口論”。

新冠肺炎疫情讓口罩生產企業站上了風口。一批企業聞“風”而動,跨界投資,期待乘“風”而上,衝抵疫情帶來的不利影響,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公開數據顯示,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全國經營範圍含“口罩”的企業新增3112家。事實證明,站在風口,更容易起飛,也飛得更高。疫情之下,口罩告急。一批企業臨危受命,緊急轉產保大局,實現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從湘潭市來看,目前有7家企業轉產或擬轉產口罩,不僅加大市場的口罩供給,也帶動了企業的發展。

機遇面前人人平等,但並不等於利益均沾。企業就算搶佔了風口,並不意味著一帆風順。跨界轉產要搶機遇,也要防風險。跨界轉產企業,尤其是行業“小白”,一切從零開始,沒有設備,不懂技術,需要耗費更多的資金、精力和時間。同時,因原材料、設備等價格大幅上漲,企業生產成本“水漲船高”。即便如此,還得經受原材料供應不暢,“等貨來”“等米下鍋”的煎熬,白白貽誤了寶貴時機。因此,企業要承擔更大的風險。

時間就是效益。對風口上的企業而言更是如此。搶先一步,就能搶佔更多市場,贏得發展先機。隨著國內疫情防控形勢的積極向好,口罩生產的風口正在日漸收縮。從“一罩難求”到“預約購買”再到如今的“隨處可買”,國內口罩市場需求趨於飽和,價格也隨之下降。口罩生產不再是“一本萬利”。而企業要想進軍海外市場也並非易事。

因此,轉產企業要量力而行,更需審時度勢,不能盲目跟風。風口不會一直都在。疫情結束後,企業生產將何去何從,是乘勢轉型還是迴歸本行?轉產企業必須未雨綢繆,不僅要善於危中求機,抓住機遇促發展,更要敏於機中化危,謀劃好長遠發展之計,才能真正實現華麗轉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