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产口罩 湘潭多家企业“跨界”战“疫”

转产口罩 湘潭多家企业“跨界”战“疫”

湘潭市社会福利厂及时转产口罩,工人正抓紧时间生产。(记者 罗韬 摄)

转产口罩 湘潭多家企业“跨界”战“疫”

技术员正在帮天士力民生药业调试口罩生产设备。疫情发生后,天士力民生药业购买设备、组织人员,建立新的口罩生产线。(记者 罗韬 摄)

湘潭在线3月28日讯(湘潭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超)“国家需要什么,我们就生产什么。” 湖南天士力民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春辉说出了许多企业家的心声。这段时间里,湘潭不少企业纷纷“跨界”生产口罩相关产品,其中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甚至小微企业。

口罩并非高科技产品,却考验这些企业的责任担当和一个地区的工业制造业实力。连日来,我们走访发现,疫情面前,在责任召唤下,湘潭市企业积极响应、抱团前行,争分夺秒与时间赛跑,为口罩供应贡献力量。

积极响应:口罩生产企业持续扩容

新冠肺炎疫情放大了口罩的需求。疫情发生之初,湘潭市只有湖南臻和亦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一家企业生产口罩,每天不到10万只口罩的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广大市民的需要。 尤为紧迫的是,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复工复产,口罩的需求量猛增,“一罩难求”成了困扰许多人的难题。

买不到口罩,怎么办?——我们自己生产!紧要关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站”了出来,勇敢地担起这份重任。

于是,短短一个月内,湘潭市转产或拟转产生产口罩的企业,从1家增至7家。 湖南夏龙医疗器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湘潭市最早一批转产口罩的企业之一。公司依托多年积累的医疗美容器械生产优势,紧急上马口罩生产线,每天生产口罩3万余只。

今年2月18日注册成立的湖南国祥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机生产不到一个月,已经生产200多万只口罩。位于湘乡经开区的湘乡简美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原是一家生产汽车内饰件的企业,疫情发生后,公司积极响应号召,着手筹备口罩生产线。目前公司两条口罩自动化生产线全天候工作,每天生产口罩6万只。

市发改委工作人员介绍,截至目前,湘潭市转产口罩的7家企业中,已有6家企业形成了实际产能,日产能达到60万只。如果7家企业全部投产,预计日产能可达80万只。

齐心协力:想方设法提高产能保供应

最近一个月,湖南天士力民生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春辉,一直在为公司口罩生产线的事忙碌着。她告诉我们,疫情发生后,公司第一时间组建了口罩项目攻关组,并以最快速度从广东深圳买回9条口罩生产线。

“设备早一天调试好,我们就能早一天给老百姓提供平价口罩。” 3月24日,曾春辉高兴地告诉我们,公司已改造完1000多平方米的口罩生产车间,相关生产设备也在抓紧调试中。待生产线全部投入使用后,每天能生产60万只口罩(含儿童口罩)。

和她一样信心坚定的,还有湘潭市社会福利厂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红枚。 耗时一个多月,期间经历了多番波折,周红枚的企业终于在3月9日这天,生产出了第一个成品口罩。当工人把口罩递到她手里时,周红枚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

“如果不是自己亲身经历,简直难以相信眼前这一切是真的。”周红枚感慨,由于市场供应紧缺,加之国内众多企业上马口罩生产线,抢时间就是抢市场。为争取先机,他们派出专人远赴东莞生产厂家驻场催办机器设备。

“哒哒哒……”我们在福利厂生产车间看到,公司首期启动的两条口罩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从口罩本体生产到耳带熔接、鼻线熔接直到出成品,完全自动化。如今,两条生产线日产能已达到6万只。周红枚透露,随着工人与机器配合越来越熟练,公司口罩日产能有望突破10万只。

“建造无菌车间、订购设备、购买原材料……几块‘硬骨头’必须同时啃,才能保证短时间内正常投产。”市发改委工高科负责人刘平介绍,为尽快解决转产企业设备和原材料问题,市发改委、工信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国网湘潭供电公司及园区等部门联手协作,一方面积极向上级争取国省疫情防控重点物资生产企业名单,一方面想尽各种办法协调解决口罩机、熔喷布、生产线、许可证办理等问题,用最快速度使企业达到生产条件。为助力企业快速完成转型生产,湘潭市组织发改、工信、环保、市场监管等多部门联合发力,定人定责,每天到企业驻点帮扶,指导企业解决困难和问题。

不惧困难:咬紧牙关攻克难题

走访中多家企业负责人向我们反映,越来越多的企业上马口罩生产线,导致口罩生产设备、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

我们了解到,市面上“一拖二”(由一台本体加2台耳带电焊机组成)的全新口罩机,报价从年初的每台20多万元,上涨到每台100多万元,有些现货机上涨的幅度更大。熔喷布的价格也从原来的15万元/吨,飞涨到28万元/吨。此外,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运输成本也一路飙升。

生产设备、原材料等价格扶摇直上,并没有让企业打退堂鼓。针对企业普遍反映的口罩机紧缺问题,湘潭市一方面从省外协调,一方面发挥本土制造业优势,自己研发设计生产口罩机。

2月中旬,为缓解口罩机供应紧张局面,军工企业江麓临危受命,仅用16天就生产出5台口罩机和5台压条机。江麓集团董事长李刚利表示,成功研制口罩机、压条机并完成压力测试,是在没有过往经验、关键零部件采购困难、技术人员缺乏、疫情防控压力很大的情况下完成的。

“我们7.4天生产一台口罩机,每台口罩机每分钟可生产26-28个口罩。”李刚利说,江麓生产的口罩机只需简单培训,便能实现单人操作。

不过,碍于湘潭暂时没有生产熔喷布的企业,绝大多数企业只能靠政府保障提供或自行去外地采购。

在生产成本处于高位时进入,一旦疫情结束,企业怎么办?采访中我们发现,已有企业开始未雨绸缪。

福利厂总经理周红枚表示,他们已开始着手筹建无菌车间,正在争取申请医用资质的口罩生产;湖南国祥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则透露,公司正在加紧申请CE认证和FDA认证,未来将进军欧洲市场……

短时间内全市新增了6家同行。按常理来看,这无疑是湖南臻和亦康医疗用品有限公司新的“竞争对手”。

“部分企业之前从未涉足口罩生产,跨行业肯定存在不少困难,我们不能坐视不管。”臻和亦康总经理助理朱俊时说,尽管连日的满负荷生产已经让他们忙得不可开交,但只要有企业来请教生产工艺问题,他们都会派专人进行手把手指导。

众志成城战疫魔。一个多月里,6家口罩企业接连在湘潭落地并投产,上演了“湘潭速度”。6家企业从下线至今,每天都是24小时运转,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产能,助力防疫物资的保障供应。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两场战役”中,企业的社会担当发挥得淋漓尽致。

评论

风口之上,更需冷静!

记者 杨阳

“风来了,猪都能飞起来。”这是著名的“风口论”。

新冠肺炎疫情让口罩生产企业站上了风口。一批企业闻“风”而动,跨界投资,期待乘“风”而上,冲抵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2月1日至3月3日,全国经营范围含“口罩”的企业新增3112家。事实证明,站在风口,更容易起飞,也飞得更高。疫情之下,口罩告急。一批企业临危受命,紧急转产保大局,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从湘潭市来看,目前有7家企业转产或拟转产口罩,不仅加大市场的口罩供给,也带动了企业的发展。

机遇面前人人平等,但并不等于利益均沾。企业就算抢占了风口,并不意味着一帆风顺。跨界转产要抢机遇,也要防风险。跨界转产企业,尤其是行业“小白”,一切从零开始,没有设备,不懂技术,需要耗费更多的资金、精力和时间。同时,因原材料、设备等价格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水涨船高”。即便如此,还得经受原材料供应不畅,“等货来”“等米下锅”的煎熬,白白贻误了宝贵时机。因此,企业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时间就是效益。对风口上的企业而言更是如此。抢先一步,就能抢占更多市场,赢得发展先机。随着国内疫情防控形势的积极向好,口罩生产的风口正在日渐收缩。从“一罩难求”到“预约购买”再到如今的“随处可买”,国内口罩市场需求趋于饱和,价格也随之下降。口罩生产不再是“一本万利”。而企业要想进军海外市场也并非易事。

因此,转产企业要量力而行,更需审时度势,不能盲目跟风。风口不会一直都在。疫情结束后,企业生产将何去何从,是乘势转型还是回归本行?转产企业必须未雨绸缪,不仅要善于危中求机,抓住机遇促发展,更要敏于机中化危,谋划好长远发展之计,才能真正实现华丽转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