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評:《父與子》(譯)

品評:《父與子》(譯)

屠格涅夫的小說《父與子》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年輕一代和老一代之間衝突的故事。它是一部基於當時社會、心理、哲學背景的小說,故事發生在俄羅斯農奴制解放之前的歷史時期。這也是西方哲學家、科學家、人文主義文學作家,在知識界的各個領域掀起一場偉大運動的十年。他們抨擊舊的制度和陳腐的習俗,嘲笑在東正教會束縛下農民停滯不前的心態。(1)

衝突直接涉及到這些問題,預示著伴隨兒子們所持觀點而來的政治動盪。父輩們所沉醉的愉悅的生活狀態(而且他們希望繼續)產生的深遠影響,惹惱了兒子們。尤其是巴扎羅夫。這位男主角與老一輩人所堅守的夢想和信念背道而馳。關於藝術、音樂、詩歌和自然方面的話題,他不喜歡斷章取義的理解,簡言之,主要是因為他不接受和否認他們的看法。巴扎羅夫是一位科學家,一位經驗主義者。然而,他對信仰的愛好,只限於那些看得見、摸得著、聽得見、聞得著、嘗得著的東西;真是個狂人,他竟然把大自然所有輝煌的方面都視為是滿篇的胡言亂語。(2)

無論是在談話中,還是用恩賜的態度在教育他人的時候,巴扎羅夫不喜歡浪費時間;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他接受了激進批評家多布羅意博夫和車爾尼雪夫斯基的思想,這些批評家是“現實主義”和進步思想的支持者。屠格涅夫使巴扎羅夫體現了19世紀“新人”的形象。當阿卡迪向他的父親和叔叔帕維爾描述巴扎羅夫時,他稱巴扎羅夫為虛無主義者(這個詞來源於拉丁語,意思是“無”)。這個稱呼把巴扎羅夫塑造成一個什麼都不相信,什麼也不接受的人。阿卡迪告訴他們,巴扎羅夫“從批判的角度看待一切”。巴扎羅夫不盲目地相信任何東西,也不向任何權威低頭。(3)

在他們相處的早期,尼古拉和帕維爾就意識到在他們和巴扎羅夫之間存在著對立。他們感到,兒子們創造了一個空想的社會並生活在其中,假如他們能夠為全人類創造一個更美好的世界,那麼他們想要摧毀的世界將是有意義的。屠格涅夫賦予他的男主角良莠不齊的品格;他的品格中有誠實的成分;他是正直的,同時他也是一個民主黨人;他粗俗、尖刻、無趣,表現出一副冷酷無情的樣子。巴扎羅夫是一個意志堅定,性格剛強的人。他的志向是年輕一代人的志向,與老一輩人不同的是,他是新政治和心理邏輯追隨者的一個典型代表。(4)

巴扎羅夫是書中的核心人物。每一章都有他的身影,從而使讀者能夠評價其他角色的價值和意義。這個人物主導著每一個人和每一件事。他是一個孤立主義者,而且喜歡這樣。當言語激怒了他,或者他的對手顯然無法與他的才智相提並論時,他的話語變得尖刻、敷衍,他會中斷所有的談話,傲然闊步地走向自己的房間。他不能容忍愚蠢的行為。(5)

人們也許傾向於不喜歡巴扎羅夫,但公正地說,人們不能把巴扎羅夫和真誠分開。他信任現實中沒有受過良好教育和迷信的農民。他認為,美化過去就是抹殺未來。在帕維爾和他的對話中,當前者告訴他,尼古拉喜歡席勒和歌德的詩歌。巴扎羅夫諷刺地補充道,他們不再被認為是有價值的,因為在當今時代,“有價值的都是某些化學家和唯物主義者…。”巴扎羅夫接著說:“一個好的化學家比任何詩人都有用二十倍。”帕維爾又說:“這麼說,你不承認藝術了?”巴扎羅夫的經典回答是:“賺錢的藝術或者‘縮小痔瘡’的藝術!”(6)

老年人和青年人的立場沒有共同的根基。巴扎羅夫徹底否定——基爾薩諾夫的遺址,因為它頌揚藝術,讚美大地和自然。雖然巴扎羅夫來自這片土地,但他並沒有投身到故鄉,而是認同城市的生活,對知識分子來說,城市代表著人生和理想。這些理想不容許感傷情調或浪漫主義的存在。它們是激進的理想,強調變革舊制度,重新評估世界和生命本身,人類從何處以及如何融入到事業的規劃中。(7)

巴扎羅夫自視甚高。他覺得自己遠遠超過大多數人。正是這種自我陶醉的狀態,既能叫人立刻感到厭惡,也能瞬間取悅於人。儘管屠格涅夫在讀者瞭解男主角之前,沒有講述他的男主角的生平,顯而易見的是,巴扎羅夫作為一名學生一定很窮,無論他取得什麼成就,都必須靠自己的能力去完成。他的父親是一名貧窮的地區醫生,即使他想幫助自己的兒子,他也無能為力。巴扎羅夫經歷過貧窮,也理解貧窮。也許是因為在他年輕的時候所遭受的艱苦生活,他沒有時間去發展從欣賞繪畫、詩歌、音樂或自然帶來的淳樸樂趣的能力。這也可能正是他生活中沒有夢想的原因。他也缺乏愛的感受。(8)

在他遇到美麗而聰明的安娜·奧津左娃時,巴扎羅夫向她承認,他確實愛上了她。他對那種感覺的反應類似於敵意。她的回答對他的自負是一記重擊。但他沒有懇求,他離開了。奧津左娃也不能去愛。在他們向女主人告別時,他告訴阿卡迪,“寧願受苦受罪,也不想被女人拖累。”這個故事中另一件有趣的戀情是阿卡迪和卡蒂婭的戀愛事件。在它的處理上是傳統的。(9)

巴扎羅夫也沒有特意去取悅他的父母。當他告訴他們,他不打算再和他們呆幾天時,他無法理解他們的感情和苦惱。他的父親對自己兒子在科學和醫學方面的學位印象深刻,當兒子試圖工作時,他卻成為巴扎羅夫的絆腳石。巴扎羅夫忠實於自己的性格,即使這會帶來痛苦,他也必須誠實。父親的心都碎了,傷心地說:“他撇下我們;他離棄了我們;他對我們感到厭煩。”年輕人啟程奔赴未知的世界,老年人被拋在了身後。(10)

屠格涅夫巧妙而又漂亮地將夢想與現實之間的鴻溝清晰地呈現出來。帕維爾和巴扎羅夫可能代表了人性的不同方面,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是相似的。兩人的信念都很堅定,都不會接受對方的主張;一個什麼都不相信,另一個則珍惜自己的理想。(11)

巴扎羅夫用格言和諺語講話。他的生活都經過深思熟慮。他只做對自己有利的事。屠格涅夫用一種坦誠的方式——儘管不討人喜歡——引起人們對他男主角的注意。一個很好的例子就是兩個朋友之間關於農民的對話。阿卡迪對農民的貧窮和簡陋的棚屋表示憤慨,他說,“當最貧窮的農民有了乾淨的棚屋,俄羅斯就會變得美好。”巴扎羅夫回答說,“我對這種最貧窮的農民——菲利普或者西多——感到非常的憎惡;他們會讓我大吃一驚,他們甚至不會因此感謝我…我需要他們的感謝幹什麼呢?”這是挖苦話,也是內心的表白。(12)

這個故事中充滿了場景和事件,似乎沒有佈局,也沒有結局。留給人們的感覺是,巴扎羅夫徒然地死去了。他一事無成,在他身後留下的只是太多的思考。衝突沒有得到解決。父親的價值觀與兒子的價值觀可能永遠無法相容。激進的變革必定導致動盪。尼古拉和帕維爾是古老文化的守護者,他們屬於過去。多愁善感的阿卡迪代表現在,儘管他沒有意識到這點。巴扎羅夫是未來的鬥士。老一輩代表家庭;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就是虛無主義者正在摧毀的東西——家庭以及家庭所代表的一切,卻沒有對家庭的困厄提供實質性的改變。同樣確實的是,不能改造老人去適應新人,因為老一輩不能使他們孩子的思想和行為符合他們自己的生活方式。(13)

當把這部小說擱置一旁,獨自靜心沉思,人們認識到,新老之間的衝突話題與歷史一樣古老——無法解決。(14)

屠格涅夫筆下的人物栩栩如生。不難看出,無論是通過穿著還是舉止,屠格涅夫都把帕維爾描寫成了親英派。要不然就描寫庫克辛的外貌和她凌亂的公寓,混亂的文件。他對巴扎羅夫和瓦西里的描寫與背景交織在一起。西特尼科夫的形象與他在巴扎羅夫周圍的滑稽動作相呼應。他用如此精準的筆觸描繪他的人物,不僅傾灑了他的同情,而且具有很強的藝術性。(15)

讀者可以通過屠格涅夫用來描述房間、衣著、情感的語言,構思這些人物的形象和他們所珍視的東西,從而對俄羅斯能有個概括的印象。(16)

——over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