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近現代的文壇可謂百花齊放,從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到瑪格麗特的《飄》,都是經典中的經典。說起《飄》,或許有人會感覺到陌生,但說起由它改編的電影《亂世佳人》,相信大家就不會陌生了。在《飄》出版三十年後,又一部經典之作問世,它就是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

作為魔幻現實主義扛鼎之作,《百年孤獨》已風靡世界超過半個世紀,全球總髮行量累計超過千萬冊,單從這點來看,其文學成就甚至已超越《戰爭與和平》及《飄》等經典。馬爾克斯也因此贏得了“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稱號。

這些經典,無一例外,都是在歷史的沉澱中完成的。《戰爭與和平》的背景,是俄國在19世紀初抗擊拿破崙的兩場衛國戰爭;《飄》的背景,是美國19世紀60時代的南北戰爭;而《百年孤獨》的背後,則是整個拉丁美洲在完成獨立後特有的歷史文化景象。

都說《亂世佳人》中的斯嘉麗就是瑪格麗特自己,事實上,《百年孤獨》中的奧雷良諾,在一定程度上同樣是馬爾克斯個人成長和生活經驗的昨日重現。本文將通過對馬爾克斯經歷的回顧,帶大家走進拉丁美洲式的孤獨。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加西亞·馬爾克斯

魔幻色彩的鑄就

1927年3月6日,馬爾克斯出生在哥倫比亞加勒比地區的小鎮阿拉卡塔卡。由於父母忙於生孩子,10歲以前,他基本上都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

馬爾克斯的外祖父是位退役的上校,有至少19個私生子,還參加並指揮過哥倫比亞著名的“千日戰爭”。從外祖父的口述中,他了解到這場始於1899年、終於1901年的內戰,在戰場上留下了數十萬具屍體。

平日裡,外祖父經常牽著馬爾克斯的手,去馬戲團看戲,或者在番石榴飄香的香蕉園游泳。而酷愛占卜算命的外祖母,一到晚上便擺出一副木頭似的臉,講那些妖魔鬼怪的故事,經常嚇得他大氣都不敢喘。《百年孤獨》中濃郁的魔幻色彩,相信就是從這時種下的種子。並且,這顆種子,很快就生根發芽了。

9歲那年某天,馬爾克斯在外祖父的箱子裡發現了一本殘缺不全的《一千零一夜》。當讀到一個人打開瓶蓋,冒出一股煙,煙又變成妖怪時,他對這本書徹底地著了迷。書中不時閃現的幽魂、飛毯、神燈,與外祖母曾經講過的鬼怪故事似曾相識,但從書中看到,他有了新的理解。

此後,鄰居們經常看到小馬爾克斯在常人難以忍耐的酷暑中,對《一千零一夜》、《格林童話》等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他們由此斷言,這孩子將來一定會是個大學問家。正是《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話》這種淺顯而又深刻的讀物,作為啟蒙老師,引領馬爾克斯開啟文學殿堂大門的。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戰爭與和平》作者、大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

1937年,瑪格麗特的《飄》獲得普利策文學獎。同是這一年,馬爾克斯的外祖父去世,他結束了他的童年歲月,回到阿拉卡塔卡與父母一起生活。阿拉卡塔卡這個“沉睡在沼澤地深處的村莊”,此後獲得了長久的美學意義,正如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以及陳忠實筆下的白鹿原那樣,成為馬爾克斯的小說中永恆的原型,而《百年孤獨》中的小鎮“馬孔多”只是其中一例罷了。

中學時代,馬爾克斯順利地成為一名文學青年,這個階段他的興趣主要在詩歌,加入學校文學小組後,便時不時地為校刊寫詩。

出人意料的是,1947年2月,作為文學愛好者的馬爾克斯卻轉學法律,就讀於首都波哥大哥倫比亞國立大學。他的父親是郵電局報務員和赤腳醫生,家庭收入不穩定,他之所以作出如此選擇,正是為了自謀生路。法學系的課都在上午,下午他便可以通過打零工掙點錢。事實上,他對法律完全不感興趣,賺了一點錢後,很快就用文學作品集替換了手中的法典。

除了《一千零一夜》和《格林童話》外,《變形記》對馬爾克斯的啟發也頗大。大學期間的某天下午,馬爾克斯翻開卡夫卡的書,“一天早晨,格里高爾·薩姆沙從不安的睡夢中醒來,發現自己躺在床上變成一隻巨大的甲殼蟲……”迎面而來的這段話讓他茅塞頓開,小說原來可以這樣寫,他外婆就是這樣給他講故事的啊!他大聲嘟囔:“如果是這樣的話,我也能寫!”

第二天,依據從卡夫卡那裡獲得的啟示,馬爾克斯完成了平生第一篇名副其實的小說《第三次無奈》。這部短篇小說描述了一個小男孩因病而不得不在棺材中生活成長的離奇故事,亦真亦幻。

從這時起,馬爾克斯就立下了要成為一位小說大家的志向。於是,從《聖經》到古希臘、古羅馬神話,從卡夫卡到托爾斯泰,他不斷汲取世界文壇巨匠的養料,為日後實現噴發,與這些前輩們比肩做充分的準備。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飄》作者、大文學家瑪格麗特·米切爾

在動亂與落魄中成長

還未畢業,馬爾克斯就計劃在畢業後繼續自己的寫作生涯,為此,他租了一所公寓並在這裡潛心寫作。然而,哥倫比亞首都一場突如其來的暴動,徹底打亂了他的計劃。

1948年4月9日,哥倫比亞自由黨左翼領袖、總統候選人埃利塞爾·蓋坦在波哥大遭人暗殺。頓時,朝野震驚,輿論譁然,衝突持續了三天三夜,數千人死於非命。受這場內亂的影響,哥倫比亞國立大學被迫關閉,馬爾克斯放在公寓裡的一些小說手稿也被燒燬。無奈之下,他只好輟學回到了巴蘭基亞。

1950年,23歲的馬爾克斯成為巴蘭基亞《先驅報》的記者。因薪水低廉,他只能棲身在一間陋室中。

這間只有9平方米的陋室在一棟位於報社對面的四層老樓裡,這棟樓的上半部分是妓院。按照美國作家福克納的說法,作家最完美的家就是妓院,上午寂靜無聲,入夜歡聲笑語。當年,西班牙文壇大師塞萬提斯正是在酒館、妓院交雜的環境中寫出了世界名著《堂吉訶德》。福克納是馬爾克斯所推崇的作家,就在那棟樓那間陋室,馬爾克斯開始了小說《枯枝敗葉》的創作,而那個妓院也被他寫進小說《家長的沒落》中。

在進行小說創作的同時,馬爾克斯身為記者,新聞報道同樣新意迭出。

1954年7月,馬爾克斯重返波哥大,在哥倫比亞第二大報《觀察家報》任職,為“日復一日”專欄撰稿。不久,哥倫比亞羅哈斯·皮尼利亞獨裁政府決定撤銷喬科省的建制。

喬科省瀕臨太平洋,大多數居民為黑人,貧窮、破敗,是一個被世人遺忘的地方。《觀察家報》總部曾兩次收到自家常駐喬科省首府記者發來的電訊稿,說該市持續舉行遊行示威,反對中央政府蠻橫霸道的決定。社長便派馬爾克斯前往該省採訪報道。可是,當馬爾克斯來到喬科省時,卻發現根本沒有所謂的遊行示威和抗議,那都是常駐記者編造的瞎話。

不想空手而歸的馬爾克斯決定自己把遊行組織起來,以便發出人們翹首以待的新聞報道。於是,他帶著幾個同事來到省長官邸,憑著三寸不爛之舌給省長分析形勢。省長很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終於下令組織遊行示威。照片和報道隨即在《觀察家報》登了出來:遊行示威持續不斷,喬科省人民反對撤銷的決定。

懷著巨大的同情心,馬爾克斯還特意撰寫了名為《哥倫比亞不承認的喬科省》的通訊稿,以詳實的資料和優美的文筆告訴世人:喬科省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人們卻生活在貧困中,如今正被中央政府所拋棄。此舉讓馬爾克斯小有名氣,記者生涯越發順暢。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插畫形象

1955年,“卡爾塔斯”號軍艦因走私家電超載沉沒,軍方和政府欲蓋彌彰,卻被馬爾克斯抖了個底朝天。獨裁政府不堪輿論指責,報復馬爾克斯,向《觀察家報》施加壓力。於是,就在馬爾克斯在該報社混得風生水起之際,卻被派往了歐洲。

正所謂禍不單行,隻身來到歐洲的馬爾克斯又在一年後驚聞《觀察家報》被封。這意味著他從此失去了固定的經濟收入,生活將陷入困頓中。他一人不識,又一文不名,還不懂法語,只能住在拉丁區弗蘭德旅館一個妓女住過的房間裡。實在餓得慌時,就出去撿一些空酒瓶或舊報紙,換取少量麵包果腹。這種生活,他足足品嚐了兩年。

但不管生存如何困難,馬爾克斯總是在夜裡筆耕不輟。伴著不遠處大學裡傳來的鐘聲,在一支接一支的廉價香菸中,他寫下了一張又一張文稿。小說《沒有人給他寫信的上校》,就是這樣誕生的。當年他的祖父除了沒完沒了地追憶戰爭往事外,也在等待一筆有人許諾過的養老金。這部小說就據此而成,結局也像現實一樣,所謂的養老金根本不存在,只能讓人望眼欲穿。

有人說,馬爾克斯即使生活撂倒仍滯留法國,是為了等待機會。無論如何,可以肯定的是,他並沒為此後悔過,因為淪落巴黎期間,他邂逅了自己的偶像,即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

這次邂逅完全出於偶然,兩人只是在街上匆匆地打了個照面。當時,馬爾克斯正痴迷於《老人與海》,海明威一定沒有想到,這個陌生人有朝一日將與他在世界文壇上比肩而立。

另外,馬爾克斯在法國並不“孤獨”,因為這裡有不少來自拉丁美洲的流亡者。百餘年前,拉美獨立運動領袖聖馬丁,也曾在法國生活過。後來,一些“同鄉”告訴馬爾克斯,買牛排其實很划算,因為吃完肉後留下的一大塊骨頭可以用來熬湯,一大鍋湯可以解決好幾頓飯。正是這些生活的“小貼士”,讓馬爾克斯攢下了買菸的錢。

此後多年,馬爾克斯輾轉於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等地,繼續從事新聞和寫作,並曾一度效力於古巴領袖卡斯特羅領導下的拉丁美洲通訊社。卡斯特羅曾不止一次憂嘆說自己原本希望能當個作家,可對於作家馬爾克斯來說,更讓他值得驕傲的是娶了梅塞德斯為妻。可以說,如果沒有梅塞德斯,便沒有作為拉美魔幻現實主義扛鼎之作的《百年孤獨》,也不會有魔幻現實主義大師。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某版《百年孤獨》中的插畫

梅塞德斯與鴻篇鉅著

馬爾克斯是在13歲時與梅塞德斯初次邂逅的,她是阿拉卡塔卡的一位藥鋪老闆的女兒。這位有著埃及血統的女孩,在馬爾克斯看來,有著“尼羅河一般的嫻靜之美”。那時,他常到藥鋪去,用六孔簫為心中女神吹奏小夜曲傾訴衷腸。後來,有情人終成眷屬,兩人的相濡以沫尤其在創作《百年孤獨》的過程中更顯得一往情深。愛情,大概就是這樣,無論你在社會上如何孤獨,在有他(她)的家裡時永遠不會。

1965年某天,馬爾克斯正開著車前往墨西哥城,靈感突然襲來,正如他後來回憶的那樣,“那遙遠的、漫長的、從青年時代就開始撰寫的長篇小說,突然一下便展現在我面前”。於是,他立刻辭去了在廣告公司的工作,把所有家當交給了梅塞德斯,開始閉關創作。

那段時期的馬爾克斯,每天起床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伏案寫作,接著用打字機修改、謄清。

我每天都寫作,甚至星期日也寫,從早上9點寫到下午3點。我寫作的房間很安靜,暖氣也很足,因為唯一讓我煩的就是聲音和寒冷。每天工作的時間中,我吸40支香菸,其他時間我就儘量不再讓香菸毒害自己。

作為一名虔誠的基督徒,星期天工作並不容易,但馬爾克斯還是戰勝了心理矛盾,也可見寫作對他而言勝於一切,但不包括他的妻子。在長達一年半的寫作期間,他不知道妻子是如何籌款維持生計的。他只知道自己交給妻子的5000美元家當,在小說寫到一半時就已花光。後來他才聽妻子說,她當了汽車,然後把自己的首飾、電視機、收音機按一家人的需求程度不同依次當掉。但無論如何,她都從未讓丈夫寫作用的紙張短缺過。有妻如此,夫復何求!

就這樣靠著梅塞德斯艱難而睿智的支撐,又過了大半年,文稿終於殺青。可當馬爾克斯興奮地攜手妻子來到郵局時,卻發現他們連寄出文稿的郵費都支付不起。梅塞德斯又把僅剩的家當,自己用的吹風機和給孩子們榨果汁的榨汁機典當後,才湊足了郵費。

“要是沒有妻子,我永遠也寫不成這本書。”後來馬爾克斯不無感觸地如此坦言。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馬爾克斯和妻子梅塞德斯

1967年,《百年孤獨》成功出版,成績超乎所有人的想象。第一版印了8000冊,不到兩個星期就被人搶購一空。評論家說,它完全可以和《堂吉訶德》相媲美,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鉅著”,“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稱號也自此落到了馬爾克斯的頭上。

《百年孤獨》表面上是通過布恩地亞家族七代人的遭遇,描繪了加勒比海沿岸小鎮馬孔多的百年興衰,實際上折射的是哥倫比亞乃至整個拉丁美洲近現代數百年的歷史文化變遷。其廣闊的時間跨度和深厚的歷史隱喻,絲毫不遜色於《紅樓夢》。可以說,若非哥倫比亞的影響力不如俄羅斯和美國,那麼《百年孤獨》的傳播會遠遠超過《戰爭與和平》和《飄》。

據說,馬爾克斯最喜歡的評語是“這部小說出自8歲兒童之口”,認為說這話的人才是他的知音。確實,《百年孤獨》不僅批判的目光十分犀利,還建造了龐大的神話隱喻體系,讓人耳目一新的神秘預言貫穿始終。當事人的苦笑取代了旁觀者的眼淚,“愚者”自我表達的切膚之痛取代了“智者”貌似公允的批判和分析,這種前所未有的新視角更能喚起被愚弄者群體性的深刻反省。

如果說《戰爭與和平》歷史沉澱最豐厚,那麼《百年孤獨》不僅豐厚而且更有開創性。

此後,各種版本的《百年孤獨》付印或被盜版,由此成為當之無愧的“美洲《聖經》”。

進入70年代後,馬爾克斯繼續活躍於新聞界,並開始涉足政治評論。這不奇怪,因為這就是創造“百年孤獨”的初衷。他用他的筆支持人權運動,譴責獨裁與迫害,並從1974年起在哥倫比亞主編出版政治性刊物《抉擇》,旨在為社會改革提供論壇。

同時,馬爾克斯並未停止小說創作。1975年,他發表了長篇小說《家長的沒落》,這是他花了8年時間才寫成的,被美國《時代》週刊推薦為1976年世界十大優秀作品之一。80年代中後期開始,又出版了文學談話錄《番石榴飄香》,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愛情和其他魔鬼》、《綁架軼事》、《回憶我憂傷的妓女》等等,皆堪稱經典。

但所有這些,似乎都無法超越一篇名為《拉丁美洲的孤獨》的演講稿,這篇文章讓到達人生巔峰的馬爾克斯又回到了《百年孤獨》的願景中。

魔幻現實主義大師的誕生:加西亞·馬爾克斯和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馬爾克斯

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

1982年以前,馬爾克斯曾多次獲得諾貝爾獎提名,但始終與獎項擦肩而過。尤其從1976年起,為反抗智利的暴政,他決定不再發表小說。然而,在沉默五年後,他再次爆發,發表了小說《一樁事先張揚的兇殺案》,以此向諾貝爾文學獎發起了最後的衝擊,並如願以償地折桂而歸。

馬爾克斯還因此被譽為“哥倫比亞的莎士比亞”。

1982年12月,在斯德哥爾摩不停閃爍的鎂光燈下,一襲雪白衣服的馬爾克斯發表了題為《拉丁美洲的百年孤獨》的演講,他堅信:那些註定要忍受百年孤獨的民族,將最終並永遠擁有屹立於地球的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