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長得漂亮就可以進宮伺候皇帝?看看她們的選秀流程就知道了。

《公祭祁夫人文》上說:“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雖然現代學者對這句話如何解釋頗有爭議,但是古代女子只有極少數才能擁有教育資源和資格這是不爭的事實,而她們的出路無非是嫁一個好人家,然後繼續揭鍋弄瓦。

不過在舊時代的 “皇權”社會里,天下女子倒是有機會通過“選配后妃”,讓自己飛進皇宮變鳳凰,但實際情況是,你長得漂亮並不意味著你就一定會被皇宮選中。清朝大體承襲明制,明也繼承發展自前朝各代,所以我以明朝的選秀制度來做主要介紹。

只要長得漂亮就可以進宮伺候皇帝?看看她們的選秀流程就知道了。

清代學者紀昀在《明懿安皇后外傳》裡對皇帝選配后妃的事情有記載,不禁讓人驚訝的是選秀的標準居然異常的嚴苛。記載中說,1621天啟元年,也就是明熹宗舉行婚禮的一年,當時從13歲到16歲的女子一共5000人被送到京都參選。

第一天由太監們來當評委,所有的參賽女子每100人為一組,每組按年齡排序站好,然後太監們便把稍高的,稍矮的,稍胖的,稍瘦的全部淘汰。僅第一天就要淘汰掉1000人。

第二天同樣如此,太監們會按五個標準“五官,頭髮,皮膚,脖子,背部”,淘汰凡是有其中一項不合格的女子;接下來還要淘汰聲音不好聽的,稍微口吃的,不管你是天生的還是臨時緊張出現的症狀的,也要一律淘汰;

第三天太監們會用量尺測女子的手和腳,淘汰掉不合標準的人,剩下的都要進行“沒病走兩步”,體態姿態不好看的人又是一輪淘汰,直到只剩下1000人為止。

只要長得漂亮就可以進宮伺候皇帝?看看她們的選秀流程就知道了。

通過初試的選手,會再派年齡大的宮女引她們到密室裡,觀察她們的胸部情況,胳肢窩,以及其他部位的皮膚肌理,淘汰至300人進宮。當然這並不意味著選秀到此結束了,因為明朝的後宮有許多的不同等職位,依此排下來是:1皇后;2貴妃,以及其他各種妃;3九嬪;4婕妤,昭儀,貴人,才人,美人,選侍,淑女,答應等閒雜職位。所以她們還要繼續競爭。

只要長得漂亮就可以進宮伺候皇帝?看看她們的選秀流程就知道了。

複試通過的300人會進入長期考察,觀察她們的性情和談吐,還有是否“剛柔愚智賢”,淘汰者便會分配到上述4裡面的職位,合格者最後敲定50人,全部封為妃和嬪。再過一段時間之後,明神宗妃,也就是明熹宗的祖母親自對這50個人逐一交流,包括但不限於考察她們的書法,繪畫,作詩和數學(算術),由此欽定其中3個最好的女子分別成為皇后和皇妃。

只要長得漂亮就可以進宮伺候皇帝?看看她們的選秀流程就知道了。

這一番看下來,選秀似乎比現代高考還殘酷!古代的平凡女子想要靠這個逆天改命簡直難於上青天。先不說身體容貌本是與生俱來,純靠老天爺賞臉,而就算她們擁有這樣的容貌,能勉強進宮,但是沒有學賦內涵一樣走不到選秀的盡頭,最後還會終身禁錮在深宮之中,要知道在宮裡鬱郁而死的女人可不在少數。

與其靠臉吃飯,不如靠才華,這句話誰都明白,誰也能說,可是如果社會都不覺得才華比顏值重要的話,那麼舊時代那些女性的悲慘經歷也會在我們現代人的身上重現。我之所以知道知識的重要性,是因為我不想伺候著哪位皇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