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閆重樓,農業學大寨的典型,六十、七十年代的政治明星,但是閆重樓作為一個共產黨員表現出來的牢記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清正廉潔,大公無私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向老一輩共產黨員閆重樓致以崇高的敬禮!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回憶我的父親

朗誦:德愛


我的父親閆重樓,1928年出生,2000年去世。他出生在山東省樂陵縣孔鎮鎮滕家村的一個農民家庭。18歲加入中國共產黨,曾任樂陵縣孔鎮鎮滕家村黨支部書記,大馬管區書記,孔鎮鎮副書記,縣委委員。父親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無私奉獻。他帶領村民鬥地主,分田地,關心群眾冷暖,腳踏實地勤奮工作,是大家學習的榜樣,是地區、縣、鄉鎮的一面旗幟。他還是連任5屆的省黨代會、人代會代表。父親幾十年的革命工作中,他帶領著黨員、幹部和群眾戰天鬥地,拼搏一生,改變了村裡的面貌,把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莊,改變成家家戶戶有餘糧、有存款,集體經濟壯大的先進模範村。在平凡的歲月中,創造出了輝煌的業績。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1961年,鬧水災,村裡的水一米多深,家家戶戶都進了水,那會兒,都是土房,有好多房子倒塌了,父親帶領全體黨員、幹部和群眾進行自救,在村的周圍壘起一米多高的土牆,安上手搖水車,往外排水,沒日沒夜的輪班幹,就這樣,父親和大夥苦幹了幾日,總算把水掏幹了,保住了多數的房子和群眾的生命安全。

那個年代,家家戶戶窮的叮噹響,有很多戶揭不開鍋,吃了上頓沒下頓,面對殘酷的現實,父親感到,貧窮才是最大、最兇、最惡的敵人,他對群眾的感情,是實實在在的,群眾受苦受窮,他心裡難過。他肩負重任,為了讓群眾能吃飽飯,改變貧窮,每天天不亮,就走遍全村的土地,思考怎樣讓土地增產、增收,讓群眾吃上飽飯。他和黨員、幹部帶頭,發動群眾,挖坑種樹。種蘋果樹、梨樹、桃樹,在臺田溝裡種柳樹,挖一米深的樹坑,換上好土,每個坑裡都澆5桶甜水。為了種樹,把灣裡的水都挑幹了,經過一番苦幹,種的樹木成活率都非常高。幾年後,成了村裡經濟收入的主要來源。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在五十一年的革命生涯裡,父親從未停止前進的腳步。我們滕家村,是一個沒有甜水的村莊,祖祖輩輩吃水難,因為,村裡地勢低,全是鹽鹼地,打出來的井水,又苦又鹹。把水澆到地裡,還不如不澆。水是農業的命脈,針對這個難題,父親組織黨員、幹部、群眾認真討論,發揚民主,大家出主意想辦法,一致認為,必須修渠、挖溝,把黃河水引到滕家村。黃河水離我們村兩里路,築渠引水是個大工程,更是一場硬仗!那年冬天格外寒冷,父親站在刺骨的寒風中現場指揮,解決難題,與群眾同甘共苦。經過苦幹一冬一春,修渠、築渠成功,徹底解決了村裡用水難、吃水難、澆水難的問題。他一刻也不停息,緊接著帶領群眾在鹽鹼地,挖溝排鹼,用黃河水壓鹼,利用臺田溝排鹼,硬是把鹽鹼地,改造成旱澇保收的高產田!

父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心繫群眾,帶領群眾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為了讓群眾走出困境,他組織黨員、幹部學習、討論,轉變工作作風,開始搞經濟,改善村民的生活。先後建成了彈簧廠、木做鋪、柳編廠、麵粉廠等等,壯大了集體經濟,把賺來的錢買肥料,使農業增產、增收,提高了群眾的工分值,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讓村民吃飽穿暖。父親堅定黨的信仰,心中時刻裝著村裡的群眾,他憑著不服輸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幹勁兒,硬是把連飯也吃不飽的窮村莊,改變成遠近聞名的先進村。他還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奮鬥目標,與村裡的黨員幹部、群眾一同克服困難,花最少的錢辦更多的事,讓村民們全部住上了磚瓦房,他還精心將新瓦房設計成“豐”的字樣,寓意著讓家家戶戶年年有豐收。在新農村的周圍,栽種了國槐、柳樹、楊樹、榆樹等木材樹,建起了圍村林。把一個破爛的村莊,建設成社會主義新農村,村容、村貌煥然一新。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他跨世紀的精神讓人們相信,這世上沒有他辦不成的事,沒有他做不到的事,他敢想敢幹,將窮村莊和鹽鹼地裝扮的秀麗而豐滿,讓村民們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終於成為一個成功者。父親為黨、為民的忠誠信念,激勵了無數的黨員、幹部和群眾,在地區迅速掀起了學習閆重樓的事蹟、精神的熱潮。他的先進事蹟和英雄精神,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學習他牢記使命,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懷。局時前來來參觀學習的人很多,他還經常去做報告,當時的口號是“遠學大寨,近學滕家。”

父親雖然有了這麼大的名聲,但仍然艱苦樸素,經常穿著母親做的粗布衣裳。他對我們六個子女要求也非常嚴格。在革命家庭長大的我們,沒有享受過特權。父親給我們立家規、家風:做事先做人,要與人為善,少說話,多做事。他是這樣要求我們,我們也是這樣做的。在改鹼、修渠、種樹,建設新農村中我們都起到了帶頭作用,衝鋒陷陣,都是吃在地,睡在地,完不成任務決不回家。大渠開缺口,我們毫不猶豫跳到刺骨的冷水中,用身體擋水。兩個哥哥去修河和民工一塊幹,從來不要求特殊照顧。有招工的名額,也是全村群眾推薦誰,誰去。在我們村沒有搞特殊的。我上大學,是社來社去,畢業後再回到農村,也是全村群眾推薦的;二妹是接父親的班;直到現在,兩個哥哥和弟弟、妹妹在家務農。憑父親當時的名聲,我們兄弟姐妹幾個完全都能走出農村,但父親的鐵面無私,沒讓我們享受到一點特權。他曾說過:人品,是做人最硬的底線,做人要忠誠,要學會感恩,多做實事,善事。我們兄弟姐妹幾個,都以父親為榜樣,感到無比驕傲和自豪!

新中國成立以來,老一輩黨和國家的領導人,積極倡導殯葬改革,革除土葬。父親和黨員、幹部積極響應,組織群眾宣傳教育,實行火葬,掃除封建迷信,樹立節儉辦喪事的新風尚。土葬是農村的傳統,是千百年的習俗,進行殯葬改革,群眾反應強烈,阻力很大。全體黨員、幹部,下戶做工作,用心、用情去說服群眾。火葬就是精神文明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它關係著黨風、政風、民風的推動。黨支部決定,一定實行殯葬改革,節儉辦喪事,減免火化費,大隊出車火化,成立公墓,通過說服教育,我們村的群眾積極響應,人去世當天就進行火化埋葬,不大操大辦,一切從儉,一直堅持到現在。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在父親的帶領下,村裡還建起了託兒所、育紅班。解放出一大批女勞力,每天早上六點半起床,組織黨員幹部群眾學習黨的政策、文件,讀報紙,學習唱歌,提高人民群眾的覺悟。因當時村子窮,村裡姑娘都嫁到外村去了,致使男青年找對象成了問題,造成男青年外流。村裡的勞動力都走了,怎麼辦?針對這個問題,父親組織黨員、幹部,想辦法留住男青年,號召黨員、幹部,特別是婦女幹部、團委幹部一起動員村裡的姑娘不出村。婦女幹部帶頭,我自然也是其中的一個,並第一個帶頭在村裡找對象訂婚,先後帶動了12對適齡青年訂了婚。解決了男青年外流的問題。隨著全國上下,倡導移風易俗,弘揚時代新風尚,我們村對婚姻習俗進行改革,破四舊,立四新,倡導社會主義新風尚。

父親七十二年的生命,參加革命五十一年,他時刻牢記黨的使命,對黨、對人民無限忠誠與熱愛,努力奮鬥,敢於擔當。在經濟發展中,壯大了集體村經濟,為民辦實事,用成績爭創一流,知難而上,把一個貧窮落後的村莊變成了富足先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父親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困難。在幾十年的工作中,他艱苦樸素,廉潔自律,兩袖清風,浩然正氣;他把群眾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關心群眾勝過自己和家人,贏得了父老鄉親發自肺腑地擁護和愛戴,被廣大人民群眾譽為“人民的好公僕”。

人民的好公僕—閆重樓 作者:閆紹芬 朗誦:德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