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闫重楼,农业学大寨的典型,六十、七十年代的政治明星,但是闫重楼作为一个共产党员表现出来的牢记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大公无私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向老一辈共产党员闫重楼致以崇高的敬礼!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回忆我的父亲

朗诵:德爱


我的父亲闫重楼,1928年出生,2000年去世。他出生在山东省乐陵县孔镇镇滕家村的一个农民家庭。18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乐陵县孔镇镇滕家村党支部书记,大马管区书记,孔镇镇副书记,县委委员。父亲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私奉献。他带领村民斗地主,分田地,关心群众冷暖,脚踏实地勤奋工作,是大家学习的榜样,是地区、县、乡镇的一面旗帜。他还是连任5届的省党代会、人代会代表。父亲几十年的革命工作中,他带领着党员、干部和群众战天斗地,拼搏一生,改变了村里的面貌,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改变成家家户户有余粮、有存款,集体经济壮大的先进模范村。在平凡的岁月中,创造出了辉煌的业绩。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1961年,闹水灾,村里的水一米多深,家家户户都进了水,那会儿,都是土房,有好多房子倒塌了,父亲带领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进行自救,在村的周围垒起一米多高的土墙,安上手摇水车,往外排水,没日没夜的轮班干,就这样,父亲和大伙苦干了几日,总算把水掏干了,保住了多数的房子和群众的生命安全。

那个年代,家家户户穷的叮当响,有很多户揭不开锅,吃了上顿没下顿,面对残酷的现实,父亲感到,贫穷才是最大、最凶、最恶的敌人,他对群众的感情,是实实在在的,群众受苦受穷,他心里难过。他肩负重任,为了让群众能吃饱饭,改变贫穷,每天天不亮,就走遍全村的土地,思考怎样让土地增产、增收,让群众吃上饱饭。他和党员、干部带头,发动群众,挖坑种树。种苹果树、梨树、桃树,在台田沟里种柳树,挖一米深的树坑,换上好土,每个坑里都浇5桶甜水。为了种树,把湾里的水都挑干了,经过一番苦干,种的树木成活率都非常高。几年后,成了村里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在五十一年的革命生涯里,父亲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滕家村,是一个没有甜水的村庄,祖祖辈辈吃水难,因为,村里地势低,全是盐碱地,打出来的井水,又苦又咸。把水浇到地里,还不如不浇。水是农业的命脉,针对这个难题,父亲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认真讨论,发扬民主,大家出主意想办法,一致认为,必须修渠、挖沟,把黄河水引到滕家村。黄河水离我们村两里路,筑渠引水是个大工程,更是一场硬仗!那年冬天格外寒冷,父亲站在刺骨的寒风中现场指挥,解决难题,与群众同甘共苦。经过苦干一冬一春,修渠、筑渠成功,彻底解决了村里用水难、吃水难、浇水难的问题。他一刻也不停息,紧接着带领群众在盐碱地,挖沟排碱,用黄河水压碱,利用台田沟排碱,硬是把盐碱地,改造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田!

父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心系群众,带领群众追求美好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群众走出困境,他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讨论,转变工作作风,开始搞经济,改善村民的生活。先后建成了弹簧厂、木做铺、柳编厂、面粉厂等等,壮大了集体经济,把赚来的钱买肥料,使农业增产、增收,提高了群众的工分值,改善了村民的生活,让村民吃饱穿暖。父亲坚定党的信仰,心中时刻装着村里的群众,他凭着不服输的精神,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干劲儿,硬是把连饭也吃不饱的穷村庄,改变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他还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奋斗目标,与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一同克服困难,花最少的钱办更多的事,让村民们全部住上了砖瓦房,他还精心将新瓦房设计成“丰”的字样,寓意着让家家户户年年有丰收。在新农村的周围,栽种了国槐、柳树、杨树、榆树等木材树,建起了围村林。把一个破烂的村庄,建设成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他跨世纪的精神让人们相信,这世上没有他办不成的事,没有他做不到的事,他敢想敢干,将穷村庄和盐碱地装扮的秀丽而丰满,让村民们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他终于成为一个成功者。父亲为党、为民的忠诚信念,激励了无数的党员、干部和群众,在地区迅速掀起了学习闫重楼的事迹、精神的热潮。他的先进事迹和英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典型性和代表性。学习他牢记使命,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怀。局时前来来参观学习的人很多,他还经常去做报告,当时的口号是“远学大寨,近学滕家。”

父亲虽然有了这么大的名声,但仍然艰苦朴素,经常穿着母亲做的粗布衣裳。他对我们六个子女要求也非常严格。在革命家庭长大的我们,没有享受过特权。父亲给我们立家规、家风:做事先做人,要与人为善,少说话,多做事。他是这样要求我们,我们也是这样做的。在改碱、修渠、种树,建设新农村中我们都起到了带头作用,冲锋陷阵,都是吃在地,睡在地,完不成任务决不回家。大渠开缺口,我们毫不犹豫跳到刺骨的冷水中,用身体挡水。两个哥哥去修河和民工一块干,从来不要求特殊照顾。有招工的名额,也是全村群众推荐谁,谁去。在我们村没有搞特殊的。我上大学,是社来社去,毕业后再回到农村,也是全村群众推荐的;二妹是接父亲的班;直到现在,两个哥哥和弟弟、妹妹在家务农。凭父亲当时的名声,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完全都能走出农村,但父亲的铁面无私,没让我们享受到一点特权。他曾说过:人品,是做人最硬的底线,做人要忠诚,要学会感恩,多做实事,善事。我们兄弟姐妹几个,都以父亲为榜样,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新中国成立以来,老一辈党和国家的领导人,积极倡导殡葬改革,革除土葬。父亲和党员、干部积极响应,组织群众宣传教育,实行火葬,扫除封建迷信,树立节俭办丧事的新风尚。土葬是农村的传统,是千百年的习俗,进行殡葬改革,群众反应强烈,阻力很大。全体党员、干部,下户做工作,用心、用情去说服群众。火葬就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它关系着党风、政风、民风的推动。党支部决定,一定实行殡葬改革,节俭办丧事,减免火化费,大队出车火化,成立公墓,通过说服教育,我们村的群众积极响应,人去世当天就进行火化埋葬,不大操大办,一切从俭,一直坚持到现在。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在父亲的带领下,村里还建起了托儿所、育红班。解放出一大批女劳力,每天早上六点半起床,组织党员干部群众学习党的政策、文件,读报纸,学习唱歌,提高人民群众的觉悟。因当时村子穷,村里姑娘都嫁到外村去了,致使男青年找对象成了问题,造成男青年外流。村里的劳动力都走了,怎么办?针对这个问题,父亲组织党员、干部,想办法留住男青年,号召党员、干部,特别是妇女干部、团委干部一起动员村里的姑娘不出村。妇女干部带头,我自然也是其中的一个,并第一个带头在村里找对象订婚,先后带动了12对适龄青年订了婚。解决了男青年外流的问题。随着全国上下,倡导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尚,我们村对婚姻习俗进行改革,破四旧,立四新,倡导社会主义新风尚。

父亲七十二年的生命,参加革命五十一年,他时刻牢记党的使命,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与热爱,努力奋斗,敢于担当。在经济发展中,壮大了集体村经济,为民办实事,用成绩争创一流,知难而上,把一个贫穷落后的村庄变成了富足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父亲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困难。在几十年的工作中,他艰苦朴素,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浩然正气;他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关心群众胜过自己和家人,赢得了父老乡亲发自肺腑地拥护和爱戴,被广大人民群众誉为“人民的好公仆”。

人民的好公仆—闫重楼 作者:闫绍芬 朗诵:德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