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前言


初看三国诸侯讨董,无论是看《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我们都很容易产生一个感觉:认真作战的只有曹操和孙坚,而其他诸侯都在看戏。

且看《三国志·武帝纪》是怎么说的:


二月,(董)卓闻兵起,乃徙天子都长安。卓留屯洛阳,遂焚宫室。是时(袁)绍屯河内,(张)邈、(刘)岱、(桥)瑁、(袁)遗屯酸枣,(袁)术屯南阳,(孔)伷屯颍川,(韩)馥在邺。卓兵强,【绍等莫敢先进。】太祖曰:"举义兵以诛暴乱,大众已合,诸君何疑?向使董卓闻山东兵起,倚王室之重,据二周之险,东向以临天下;虽以无道行之,犹足为患。今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定矣,不可失也。"遂引兵西,将据成皋。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太祖为流矢所中,所乘马被创,从弟洪以马与太祖,得夜遁去。荣见太祖所将兵少,力战尽日,谓酸枣未易攻也,亦引兵还。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因为谋曰:"诸君听吾计,使勃海(袁绍任太守的地方,指代袁绍)引河内之众临孟津,酸枣诸将守成皋,据敖仓,塞轘辕、太谷,全制其险;使袁将军率南阳之军军丹、析,入武关,以震三辅:皆高垒深壁,勿与战,益为疑兵,示天下形势,以顺诛逆,可立定也。今兵以义动,持疑而不进,失天下之望,窃为诸君耻之!"【邈等不能用。】


这一阶段,另一实力打手孙坚尚未与联军会师,在“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的队友们衬托下,曹操的形象顿时高大伟岸起来,还有朋友因此觉得曹操就是在这时候觉得自己被大汉抛弃了才绝了忠汉之心的。


然而事实上,真的如此吗?其他诸侯是真的没有参战,还是《武帝纪》为了突出传主把他们的戏份模糊处理了呢?


隐情


首先,这里要说一个地理问题。曹操去荥阳,并不是为了追杀董卓。


联军驻扎地酸枣在今河南省延津县,无论长安、洛阳、荥阳都在其西面,所以联军讨董时是向西进军是没问题的。但长安在洛阳以西,如果董卓正在从洛阳迁都长安,曹操是绝对不可能在洛阳以东的荥阳截击到他的。如《武帝纪》所述,当时董卓虽然迁都,但尚未放弃洛阳;曹操的目的也正如《武帝纪》所述,是夺取成皋。1954年成皋县并入荥阳县,可见两地地理区划相近,所以杀向成皋的曹操才会在荥阳遇敌。


那么,此战参战的诸侯只有曹操一路吗?显然不是,光看本传,细心的读者很容易发现张邈派了部将卫兹相助。而且据《三国志·卫臻传》记载,作为传主卫臻父亲的卫兹还在此战中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从讨董卓,战于荥阳而卒。


《三国演义》里资助曹操的卫弘,大概也就是以卫兹为原型了,只是《三国演义》没有交代卫弘的结局,也没有让卫臻出镜。


对卫兹来说,《武帝纪》仅仅是失载了他的死,而对被《武帝纪》写得仿佛全程围观的联军来说,被失载的信息就更多了。


因为翻看其他记载后,我们就会发现……他们中的一部分,明明响应了曹操的号召,出兵参战了啊!


首先是袁绍,他身为盟主,真的带头偷懒不作为吗?


《三国志·臧洪传》注引《九州春秋》:


未久而袁、曹二公与卓将战于荥阳,败绩。


然后是鲍信,为了支持曹操,不但自己挂彩,连亲弟弟都搭进去了!


《三国志·鲍勋传》注引《魏书》:


(鲍)信乃引军还乡里,收徒众二万,骑七百,辎重五千馀乘。是岁,太祖始起兵于己吾,信与弟韬以兵应太祖……汴水之败,信被疮,韬在陈战亡。


鲍信的军队共有二万人,既然亲自和弟弟一起出兵参战,肯定是主力尽出。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曹魏自己的鼓吹曲《战荥阳》也说:


战荥阳,汴水陂。戎士愤怒,贯甲驰。阵未成,退徐荣。二万骑,堑垒平。戎马伤,六军惊,势不集,众几倾。白日没,时晦冥,顾中牟,心屏营。同盟疑,计无成,赖我武皇,万国宁。


而据曹操自己所说,他本人的军队也不过数千人: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引《魏武故事》载曹操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曰:


故汴水之战数千,后还到扬州更募,亦复不过三千人,此其本志有限也。


显然,就算鲍信不至于把二万人全投到荥阳战场上,鲍信的军队在此战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


无论历史还是演义,鲍信直到死都是曹操的铁杆支持者,而《三国演义》将鲍信的弟弟改为鲍忠,死因改为在之前的作战中被华雄所杀,导致荥阳之战中鲍信势力彻底没了戏份。


再就是相对来说比较龙套的两位诸侯刘岱和孔伷了:


《典略》:


兖、豫之师战于荥阳。


既然荥阳之战有兖、豫二州军队的参与,二州刺史刘岱、孔伷显然也出兵支持了曹操。


至于战斗过程,如《武帝纪》所述,这是一场遭遇战。诸侯联军在名将徐荣手底下吃了亏,死伤惨重,《三国演义》里徐荣在追杀曹操时却被夏侯惇所杀这样大快人心的事,在历史上并没有发生。虽然联军的战斗力比不得徐荣手下身经百战的职业兵,但徐荣在交战中感受到了联军表现出的斗志,没有继续进攻联军屯驻的酸枣。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后续


按《武帝纪》的记载,接下来曹操又提出了新的作战计划:夺取其他要地封锁洛阳、成皋,再由袁术兵出武关威慑长安,通过军事施压促成董卓垮台。


荥阳、成皋一带,正是当初楚汉战争的古战场​: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三国志集解》作者卢弼对曹操的这一计划评价很高:


◎弼按:魏武此策,取三面合围之计,当时地利、兵谋瞭如指掌,此习读书传、究心兵略之效,所以为一世之雄。惜其无周公、管仲之志耳。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但诸侯不再响应,曹操失望而去。


然而,结合之前还原的诸侯联军参战情况,诸侯的反应就很容易理解了,他们这次不听曹操的,并不是因为他们向来偷懒一直不听,而恰恰是因为上次听了结果吃了大亏,觉得曹操的计谋不过如此。


后来袁绍曹操反目,陈琳奉袁绍之命起草的讨伐曹操的檄文就是这样骂曹操的:


裴松之注陈寿《三国志》引《魏氏春秋》载陈琳所作袁绍檄州郡文:


至乃愚佻短虑,轻进易退,伤夷折衄,数丧师徒。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但在当时,他们还是合作关系:


太祖兵少,乃与夏侯惇等诣扬州募兵,刺史陈温、丹杨太守周昕与兵四千馀人。还到龙亢,士卒多叛。【魏书曰: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馀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馀人。】至铚、建平,复收兵得千馀人,进屯河内。


这时候的曹操说是离开酸枣而“进屯河内”,其实是找同在河内的盟主袁绍抱团取暖。河内太守王匡正是讨董诸侯之一。如果当时袁绍的作为已经令曹操失望,曹操​为什么还要投靠他呢?


后来曹操以献帝名义任袁绍为太尉时袁绍说的那句“曹操当死数矣,我辄救存之,今乃背恩,挟天子以令我乎!”绝不是简单的一句气话。


此一时彼一时,当时的曹操需要袁绍这样的大哥,当时的袁绍也需要曹操这样的队友,因为很快他就要面临一些新的麻烦了,而造成麻烦的不是人神共愤的大魔王董卓,恰是他一父所出的弟弟袁术。


当然,这又是一个新的故事了。


总之,以荥阳之战时作壁上观作为袁盟主和其他诸侯的罪状,是很不公平的。


曹操专心讨董时其他诸侯都在作壁上观?这可真是冤枉了他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