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昨天去朋友家的時候,聽說朋友的女兒昨天在學校舉辦的鋼琴大賽上拿了第一名,女兒很開心,朋友也感到很欣慰。關於女兒學鋼琴的這件事,背後還有一個小故事。

是這樣的:朋友在女兒很小的時候,發現孩子對樂器似乎很感興趣,每次電視上出現有人彈鋼琴的畫面,孩子都會靜靜地看了好久。但是孩子長大後好像也並沒有想要學鋼琴的意思。

後來,朋友就買了一架鋼琴放在離女兒的房間很近的地方,女兒仍然沒有主動想要去學的意思,有時候摸一摸就不管了。在這以後,每次家裡有人來的時候,都看到了這架鋼琴,於是總是問孩子是不是鋼琴彈得特別好,讓孩子表演一下。每當這個時候,孩子都會不好意思地說她不會彈琴。

時間長了,被人問起的次數多了,孩子慢慢地就會去了解鋼琴,逐漸地,孩子也就愛上了鋼琴並且願意深入去學習。

從朋友女兒學鋼琴的這件事上,我想到了一個心理學上的著名效應:"鳥籠效應"。朋友正是利用了這一效應,才能夠讓女兒逐漸主動去接觸鋼琴,喜歡鋼琴,最後在鋼琴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績。

那麼究竟什麼是"鳥籠效應"?竟然能夠讓孩子做出這麼大的改變!

何為"鳥籠效應"

1"鳥籠效應"

"鳥籠效應"是由美國近代傑出的心理學家詹姆斯首先發現並提出的一個著名的心理現象的。它是指人們在偶然的機會獲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品,在慣性思維的作用下,又添加了很多與這件物品相匹配的東西。

比如,當你買了一個鳥籠的時候,你會想要去買一隻鳥來匹配這個鳥籠;當你買了一件漂亮的上衣的時候,你會想要買一件褲子或者裙子來搭配這件漂亮的上衣。

鳥籠和鳥、上衣和褲子,這兩對事物總是結合在一起的,當人們提到前者的時候,總是會自然地將前者與後者結合起來。鋼琴與學鋼琴,也是人們常常將其聯繫在一起的一對詞語,當人們總是問孩子鋼琴學習得怎麼樣,孩子經不住別人的問,就自然會去學習鋼琴了。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2、 "鳥籠效應"的由來

"鳥籠效應"是這樣出現的:心理學家詹姆斯在他的朋友卡爾森生日的時候送了他一隻空鳥籠,並且和他打賭說:"不久之後,你就會養一隻鳥在這隻籠子裡。"卡爾森說:"那你一定會輸,我是不會養鳥的,我只會把這個鳥籠當做一個精美的擺設。"

在這以後,每當有朋友他家的時候,他們總會問卡爾森籠子裡的鳥怎麼不見了,是不是飛走了?卡爾森向朋友們解釋他從來沒有養過鳥,但是朋友們好像並不相信他的說法,最後迫於無奈,卡爾森只好買了一隻鳥裝進了籠子裡。於是,詹姆斯的"鳥籠效應"出現了。

合理利用"鳥籠效應"能夠更好地教育孩子

1、 "鳥籠效應"能夠減少孩子的逆反心理

很多父母在讓孩子去做一件事的時候,一般都是命令式地要求孩子去做,當孩子不願意的時候,父母就以強迫的方式來要求孩子去做。但是,孩子對於父母的強迫與命令會有一種逆反心理。孩子在心底裡不想要按照父母的思想來行動,想要反抗父母。

如果利用"鳥籠效應",則可以讓孩子自己去做出行動,從而減少父母的命令與嘮叨,孩子也能夠在自己的行為中找到樂趣,從而起到減少對父母的逆反心理的作用。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2、 "鳥籠效應"讓孩子對學習更主動

總是靠父母的督促,父母會感覺累,孩子會感覺煩,並且孩子的行為效率也不高。而"鳥籠效應"講究的是讓行為主體自己去做出行為,而不是在別人的意志下去改變自己的行為意願。

合理利用"鳥籠效應",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自己愛上學習,自己主動去學習。比如,孩子不愛閱讀,父母則給孩子買一些讀物放在孩子的書桌上,讓孩子總是看到它,這會引起來對讀物的關注並去探索它。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3、 "鳥籠效應"有利於孩子拓展並深入發展興趣愛好

如果父母為孩子準備了漂亮的繪畫本,孩子就會去探索繪畫的功能,久而久之孩子會喜歡繪畫;父母給孩子準備了日記本,孩子或許會培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如果父母給孩子準備一種樂器,孩子也會去探索樂器的秘密,等等。

利用"鳥籠效應",孩子會主動去接觸自己從未接觸過得或者以前覺得不喜歡的事情,從而慢慢發現其中的樂趣,慢慢地發現自己的興趣所在,也能夠在這個過程中去拓展和深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父母怎樣利用"鳥籠效應"讓孩子自主學習

1、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並投其所好

興趣是最大的動力,只有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有興趣,他才會快樂並長期地去做,才能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父母想要利用"鳥籠效應"來讓孩子主動去做一件事,前提是要明白孩子對其是否有興趣。如果孩子對養鳥這件事是厭惡的,那再多的"鳥籠"也是沒有用的,反而會給孩子心裡添堵。因而父母在生活中,可以多觀察孩子的興趣所在。

比如,比如,孩子如果喜歡一些故事性比較強的事情,那麼父母可以給孩子買一些故事書、作文書等等,放在孩子能夠容易看見的地方。如果孩子對於運動這一方面比較感興趣的話,父母可以買一些運動健身書籍和一些體育用品,讓孩子自己去感受運動的魅力。

父母對孩子投其所好,能夠讓孩子快速找到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增強其自主性,使得行動的效率更好,效果更好。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2、 適時引導,以暗示、鼓勵的方法來激勵孩子的自主性

"鳥籠效應"發揮作用的是其潛移默化的作用。當一個物品或者一個人總是去提醒孩子有這樣的一件事情存在的時候,孩子會不由自主地開始關注這個事情,才能達到讓孩子自己去接觸並瞭解這些事物,從而選擇性的產生興趣。孩子的自主性也是需要我們不斷地暗示和引導才能夠更好地發揮作用的。

當孩子開始注意到父母為其設置的"鳥籠"的時候,父母要適當地進行引導。比如,父母想要讓孩子喜歡閱讀、主動閱讀,則可以給孩子買一些讀物,放在孩子經常能夠看到的地方。當孩子開始注意到這些讀物,回去翻開它們的時候,父母就可以引導孩子多去注意這些書籍。

父母可以這樣對孩子說:"我覺得這些書放在這裡好久了,如果你看一看,或許裡面會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樂趣。"或者"我看到你剛剛去看了這些書,你覺得怎麼樣,有沒有覺得這些書籍很有趣,跟你以往的一些想法存在不同呢?"、"我覺得你看一下,你會很喜歡它們的。"

父母通過引導和鼓勵孩子來做出行動,來增強孩子對於事物的興趣,激勵其能夠繼續去深入瞭解並且進一步發展。

心理學“鳥籠效應”:不要逼迫孩子學習,用對方式讓孩子愛上學習

3、 給孩子找到合適的"鳥籠"

並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可以作為"鳥籠"。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父母不可以以自己的意願來牽制孩子,讓孩子做我們自己認為是對的事情。父母在為孩子佈置"鳥籠"的時候,要考慮是否適合孩子、是否對孩子的未來發展有益、孩子是否喜歡,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我們覺得畫畫對孩子有幫助,就買了很多畫畫用具給孩子,讓孩子學畫畫,但是其實孩子對於畫畫是完全沒有興趣的,父母買再多的用具,孩子也不會去使用。所以,合適的"鳥籠"比更多的"鳥籠"要重要得多。

我是小C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