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苏醒得太迟的母爱,已于事无补

《重生》:苏醒得太迟的母爱,已于事无补

宋春丽将娄颐演绎得太棒了

追剧的人牵肠挂肚了那么久的"714枪案"的幕后策划者,基本有了眉目,可要彻底水落石出,还要等上几天。我追《重生》,是因为喜欢《白夜追凶》。如你所知,《重生》与《白夜追凶》没有太大关系。没有放弃追《重生》,倒不是因为放不下"714枪案",而是,"714枪案"重大嫌疑人秦驰重返西关支队并荣升副支队长职务后,利用经验和智慧侦破的几个凸显社会问题的案件。

从娄颐之子失踪案说起

娄颐出场的时候,已从医院退休,办了一所专门接收服刑人员子女的学校。在这之前,她是西关支队定点医院的主任。刑警嘛,在执行任务的过程中受刀伤、受枪伤受其他我们意想不到的伤,都是意料之中的事,娄颐的本事就是将不少眼看就要因伤而亡的警察,从死亡线上夺了回来。能成为拥有这样医术的医生,天赋很重要。可只有天赋不肯下死功夫,天赋变不成本事。为了达成如此高超的医术,娄颐必须付出很多,这是必然的。

谁说时间像海绵,挤一挤总是有的。所谓挤一挤,无非是缩短花在甲事物上的时间,而将挤出来的时间用在乙事物上。对娄颐来说,甲事物是陪伴儿子,乙事物是救治病人。

以我们这代人为参照,比我们年长的那一代女性,她们接受的教育使得她们坚信,为了事业缺席家庭生活、任由孩子野蛮生长,可称得上是优秀事迹,所以,娄颐请求西关支队帮忙寻找儿子范凯时说出的那段幡然醒悟的话语,会迟至结束了职业生涯以后。

娄颐对拒绝受理其范凯失踪案的秦驰,都说了些什么?


《重生》:苏醒得太迟的母爱,已于事无补

娄颐是为了儿子范凯才去求助西关支队的吗?


"他比你小5岁,我第一次见到你时正怀着他。你父亲这么忙,还带着你来到医院看望你的叔叔。他是个称职的父亲,既坚持了工作又不忘顾家。不像我,我不是一个称职的母亲,我无数次地把孩子放在幼儿园里忘了去接他。一辈子了,我都没有太在意自己的孩子……"

假如不是钟林,娄颐会求助西关支队吗?

娄颐的母爱,苏醒得太迟,那时,范凯已经两度进过监狱,所以,我在想,假如范凯失踪时失踪时没有带走狱友钟林的女儿,假如钟林没有为了女儿寻找甚至也许还威胁过娄颐,想尽办法也找不到儿子的娄颐,能坐进西关支队的办公室寻找警察的帮助吗?

每一个《重生》的粉丝,都有自己的答案,我的答案是,未必!所以,坐在秦驰车里的娄颐,听说范凯带走的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三个时,反应才会那么激烈。

对娄颐而言,范凯已死,"已死"的范凯居然带走了三个女孩,娄颐想到的是对不起女孩的家长对不起社会——是的,娄颐那一辈女性的思想已经被驯化成只有"大我"亦即社会没有"小我"也就是家庭。因此,当范凯慌不择路地逃进工厂的车间,娄颐设计将秦驰和小路挡在铁栅栏门外后不久,与范凯面对面时儿子对母亲说的那句话,是了解又痛恨娄颐的范凯说出的娄颐的心里话:"你是来为民除害的。"

是穷途末路的范凯,催醒了娄颐心里只属于范凯的母爱。有何为证?有娄颐声泪俱下的台词为证:"小凯,妈妈是来陪你的"。


《重生》:苏醒得太迟的母爱,已于事无补

天生恶魔还是缺少母爱致其成了恶魔?


可是,真的太迟了,此时范凯对妈妈娄颐已经彻底失望,"我该好好上学,老老实实回家,可没人接我啊;我该在学校受了同学委屈后回来找你诉苦,可你总是骂我;我该等着生日那天你给我切蛋糕吹蜡烛送生日礼物?你知道我生日是哪一天吗?你都不知道你还生了我这个儿子吧"!跟娄颐同时代的父亲母亲们,你们是否意识到过,也许你们的孩子也在乎你们是否事业有成,可他们更在乎的,是放学的时候你们像同学的爸爸妈妈一样已经等候在校门口,是受到委屈的时候你们能有耐心听听为什么,是他们生日的那一天你们能在身边而不是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娄颐医院去为儿子过生日,自然会有她的同事替代娄颐站到手术台旁;缺席了儿子的生日,因此在范凯心里挖出的空洞,却永远没有办法填补了。杀人越货、贩卖毒品,范凯的人生已经给了此说一个结结实实的论据。

娄颐不幸生了一个天生恶魔吗?

疫情爆发前正在院线上映的电影《误杀》赢得了口碑和票房的双丰收。由谭卓扮演的阿玉说过的一句台词成为流传坊间的金句,"有的孩子天生就是恶魔",或许,我们可以用阿玉的金句为娄颐开脱:这个事业有成的女医生很不幸,生的儿子天生就是恶魔。


《重生》:苏醒得太迟的母爱,已于事无补

阿玉说,有的孩子天生的就是恶魔

我也有很多例证能够证明,不少缺乏父母关怀的孩子,自强不息地走上了强悍的成功之路。当我还在一家青少年报刊做记者的时候,曾经在一所地处上海穷街的中学采访了一个星期,与一个小女生成了好朋友。我因此知道,女孩的爸爸被判了20年关在了远离上海的监狱,女孩的妈妈万念俱灰后终日流连在麻将桌旁。常常是,女孩放学回家后本已几乎家徒四壁的家里,清锅冷灶的。去邻居家找到妈妈,赢了钱的妈妈会甩给她一点钱让她自己买饭吃。如果那天妈妈输了钱,给她的就是一顿臭骂……轮到在女孩家摆麻将桌时,妈妈他们挑灯夜战,女孩就挨着麻将桌写她的作业。初中毕业后,女孩考上了复旦附中;高中毕业后,女孩考上了复旦大学新闻系;大学毕业后,女孩又去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

这样的孩子,父母长期缺席她的成长过程,也没有对她造成伤害,对吗?我的一个同事,跟我一样小时候因为母亲工作繁忙被送到了外婆家,在哪儿一直待到必须上学了才回家。有一次,我们同病相怜地交流起不在妈妈身边长大的缺憾,她说:"直到现在,我妈妈已经80多岁了,我跟她一块出门,过马路时我应该扶着她,可伸出手搀扶起她的胳膊,这个动作我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

至于我自己与妈妈相关的记忆,全都是苦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