掐尖招生屡禁不止,家长裹挟其中,左右为难,怪圈怎样才能打破?

3月份,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教育主管部门相继发出通知,规范义务教育阶段招生,其中: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关于2020年本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于3月10日发布;

《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于3月12日发布;

《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于3月11日发布。

三省市的文件中,都突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必须遵守“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的原则;上海市明确要求招生学校在招生过程中,不得组织任何形式的测试、测评、面试、面谈、调查;江苏省则强调全面实行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坚决杜绝提前招生和掐尖招生,不得通过笔试、面试、评测等方式招生,严禁以各类竞赛证书、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浙江省要求不得以面试、评测等名义挑选学生,严禁以各类考试、竞赛、培训成绩或证书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掐尖招生屡禁不止,家长裹挟其中,左右为难,怪圈怎样才能打破?

小学生的学习应该是快乐的

其实,三省市的上述要求都可以归纳为一点:制止掐尖招生。

1、掐尖招生好不好?见仁见智,各执一词。

赞同掐尖招生者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应该到各方面条件都好的学校就读。好学校具有良好的硬件设施,优秀的教师团队,专业化的教育管理者,学生身处其中,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都会有更大进步,应予提倡。

反对掐尖招生者认为,在业务教育阶段,就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公平原则,坏处多多,必须制止。

对大多数家长而言,面对掐尖招生的做法,可谓爱恨交加,苦不堪言。每到4或5月份,甚至上一年的12月份,就要考虑自己家孩子读书时,选择学校的问题。

招生学校也常常不失时机地放出大招,多管齐下,争取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例如加大对本校的宣传力度,夸张一些也无所谓;联合校外培训机构,频繁组织考试,竞赛,给学生颁发各种获奖证书,根据考试名次和证书录取学生;组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到本校参观,听讲座,甚至提前入学搞军训;给低学段的班主任和任课教师送购物卡,为学校推荐学生,等等。

因此,每到招生季节,家长一天可能会听到很多招生信息,真真假假,难以辨别,无所适从。

掐尖招生屡禁不止,家长裹挟其中,左右为难,怪圈怎样才能打破?

小学生的家长也应该是快乐的

2、掐尖招生的四大坏处,不可不说,无法回避。

首先是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我们经常看到在周六、日,或寒暑假日里,很多学生奔波于各种托管班,补课班,提高班、特长班等教育培训机构,参加文化课或音乐、美术、甚至体育方面的培训;本来学生为了发展自身特长,强化基础知识,在学有余力的前提下,参加课外培训学习也属正常;但是为了让自己成为尖子而被掐走,不得不把培训成绩和升学绑到一起,就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当然,培训也不是免费的,每个家庭都得为此支付一笔不菲的培训费。

其次是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常常听到有家长叫苦,自己的孩子在小学、初中学习成绩不错,属于所谓尖子生;到高中或大学后,变得无心向学,成绩一落千丈。其中一个常见的原因就是厌学,之所以厌学,与其小学或初中阶段过重的学习负担有很大关系。

掐尖招生屡禁不止,家长裹挟其中,左右为难,怪圈怎样才能打破?

厌学的学生,其内心也非常痛苦

第三是容易滋生教育行业的不正之风。低学段的学校手里握有生源,生源就是资源,优质的生源就是优质的资源,每到招生季节,高学段的学校为了招到更多更好的学生,常常要向低学段学校的老师送购物卡,请吃饭等等,这笔开支被称作招生费;另外有教学质量比较好的学校,借势扩张,名校办分校,形成教育巨无霸,当这些学校把尖子生掐走后,再通过设置重点班,实验班、快慢班等等,向家长收取所谓的择班费;向线下差3到5分的学生家长收取择校费。

第四是破坏了教育公平原则。早在2019年5月份,教育部办公厅曾发布关于严格规范大中小学招生秩序的紧急通知。通知中明确提出规范招生秩序,促进教育公平。因为大家看到的事实是,尖子生屡屡被掐到强校,把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甩给弱校,使得弱校学生不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对这部分学生来讲是不公平的。

掐尖招生屡禁不止,家长裹挟其中,左右为难,怪圈怎样才能打破?

教育均衡发展才有教育公平

3、总的来说,掐尖招生,弊大于利。

要彻底打破这个怪圈,关键是首先要做到教育均衡发展,其次是各项制止掐尖招生的措施能够落实到位,而且要形成长效机制,坚持不懈年年抓,才能产生实实在在的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