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疫”扶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导语-


为了进一步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和脱贫攻坚战,2020年3月,中国扶贫基金会启动“战疫扶贫·产业助农——疫情防控产业扶贫专项行动”,聚焦疫情防控背景下的产业扶贫,重点围绕疫情影响地区扶贫农产品销售和能力建设提升展开。


【战“疫”扶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在湖北省扶贫办支持下,中国扶贫基金会携手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依托善品公社微信公众号,发起在线能力建设,邀请专家及合作社负责人,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与分享他们对于疫情背景下的响应措施及发展建议。


【战“疫”扶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嘉宾介绍


王小芬

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副教授

教育部新世纪人才

主要从事生物质资源农用转化相关研究


前后在日本东京大学应用微生物研究室、美国耶鲁大学微生物实验室、英国诺丁汉大学都市农业中心进行一年的博士后及访问学者国际合作项目。


目前是中国生物发酵协会酵素分会专家委员会委员,负责农用酵素团体标准起草工作,参加国家农业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燕麦荞麦的工作,完成并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科技部多项任务,主持国家重点研发“水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子课题“生活污水有机质肥料化产品的高值利用技术及设备研发”,主持企业横向项目“新疆有机果园零废弃循环农业及高值化利用”等。


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文章100余篇,为国际专业期刊审稿。


-核心摘要-


王小芬教授,是国内生物资源农用转化方面的专家,本次应邀为我们从三个方面逐一解读新冠疫情对我国农业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战“疫”扶贫】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给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启示

当前,新型冠状肺炎病毒在世界肆虐,人类没有有效药物,而只能依靠自身免疫力。可以推断,在疫情过后,消费者对食材的品质要求将更高。农业是获得健康食材的产业。但受农药、化肥等污染,未来健康食材的获取将面临挑战。


通过微生物工程将籽粒之外的生物质资源循环到土壤中,构建基于土壤-微生物-植物-人的健康种养循环生态链,实现物质和能量的高效循环,形成结合生态种植技术,为未来农业科学技术的重要战略发展方向。我们思考防疫是一项长期工作,如何制定长期的农业生产规划,才是促进农业系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主要考虑从以下几方面来建设:


一、从微生物生态系统构建层面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土壤、空气、水源、人体中,与人类关系密切,根据其对人体的影响可分为有益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两大类。人类和微生物长期以来形成了共生系统,只是在人体免疫力较低情况下,有害微生物入侵人体,占据优势生态位,才会造成人类疾病。故如何为有益微生物提供良好的环境让其占据优势生态位抑制有害微生物,也就是环境中有害菌被有益菌控制,这种通过有益菌来管理有害菌的生态解决思路是比简单的化学消杀方式更为前沿的思维模式。


二、从废弃物资源化层面


从健康土壤开始,通过健康的农田管理措施来构建土壤-植物-动物-微生物-人体健康系统,是从源头、从问题本质出发的思考。我国四千年农耕文明耕作下耕地地力不减,源于我们祖先对粪肥的循环利用,这是我们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农业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农业建设一定是面向农田养分回归土壤的背景,需要解决的科学问题是如何将大量存在于城市和乡村的“废弃物”以正确的方式返还土壤,促进土壤健康、生态循环。而这个正确的还田方式基于因地制宜、实用、高效的微生物工程支撑的资源化技术。
三、从生产销售模式层面


农业生态文明中生产者和消费者应是彼此信赖的合作者,生产者保证任何一件农产品都保质保量,而消费者尊重生产者提供的优质农产品,并保证生产者有足够的利润,以保证未来一年提供更优质的农产品,这样的系统既有利于生产者,也有利于消费者。


在生产模式上,首先要构建包括种植和养殖、稳定的区域性有机循环生态链,在全国兴建种养循环示范生产基地,以生物有机肥工程、沼气工程等资源化手段重构生态循环链条。其次,构建稳定的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生产-加工-销售系统。


在销售模式上,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建立农民生产合作社及市民消费合作社,建立起基于乡村农民合作社和城市社区农产品供销合作关系,减少中间环节、缓解市场压力,构建起新型、稳定的农产品营销途径。未来需构建以生态循环产业链为基础,实现基于循环经济模式的长期防疫生态机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