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一章: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名,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名”。无,是天地的开端,有,是万物的根源。所以,常从“无”中观察天地的奥妙;常从“有”中寻找万物的踪迹。有和无,只不过是同一来源的不同名称罢了。有和无都是幽昧深远的,他们是一切变化的总门。

儒家关心的是社会,看重的是父子、君臣之间的天经地义的关系。“实”无论发生了多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名”的秩序也不能乱了章法,否则就会导致天下大乱。

道家的观点的世界既不是现实的社会秩序,也不是可以用肉眼看到的客观实际,而是超越经验的“道”和“无限”。世界本是混沌的,而语言使其变得清晰;世界本是黑暗的,而语言使其变的光明。语言让世界变得可以言说,可以把握。可是,在让世界变得清晰和光明的同时,语言还无法表现出世界的无限和丰富。老子在《道德经》开篇 就提出了“ 名可名,非常名 ”的论述,可以说是道家的代表观点。

随道而行--孔子向老子问礼

老子在这一章开宗明义,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的观点,认为可观、可见、可言的事物都不能长久,而只有不可观、不可见、不可言的事物才能够永恒,才能够真正称得上道,孔子向老子问礼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次是孔子在洛邑住了几天,打算离开的时候,临行前老子对孔子说:我听说富贵之人用财物送人,品德高尚之人用言辞送人。我不是富贵之人,只能盗用品德高尚之人的名号,用言辞为您送行。老子说: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变,见识广博的人常遭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做子女的要忘掉自己而记挂着父母,做臣子的要忘掉自己而心存君主。在这里,老子告诉孔子刚而易折、忘身而存的道理。

第二次孔子到周天子所在地洛邑去见老子,就有关礼的问题向老子请教。老子说:你所讲的这些都是前人先辈流传下来的,这些人与他们的骨头早已腐朽了,只有他们说过的话还在流传。而且君子有机会的时候就要一展宏图,生不逢时就要像蓬草一般随风旋转。我听说,精明的商人将珍宝深藏起来而不露声色,君子有高深的道德,而外貌却看起来好像很愚笨的样子。去掉你的骄傲之气和各种欲念,以及各种不切实际的想法,这些都不利于你的身心发展。我所能告诫你的,只有这些而已。

孔子对老子有很高的评价,他说:鸟,我知道它们善飞;鱼,我知道 它们善游;兽,我知道它们善于奔走。对于鸟,可以用箭射它;对于鱼,可以用网捕捉;对于兽,可以用陷阱擒获。至于天上的龙,我不知道龙的形状,也不知道它是怎样乘着风飞上天的。我今天见到了老子,就像见到了龙一样啊!欢迎读者在评论区留言,发表您的观点和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