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來源 | 福建南大門官網 黃吉成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餘的家鄉高坑村,位於詔安縣梅嶺鎮政府駐地北部,直距2.5公里處,與田畔自然村組成一個行政管理村。歷史上族人將本宗族緊鄰幾個血緣衍生枝分村,習慣統稱“四高坑五大房”,並稱作三都。然而,民國版《詔安縣誌》記載:梅嶺曾屬四都。例如,縣誌記載本宗進士生平:“黃開泰,四都高坑人”。歷史以來不知道什麼原因,源流衍派繁衍世系等至今仍然流傳著分辨不清的傳說,也許是明末清初戰亂,宗族遷移這段期間淡忘了歷史記憶。其實,昔日高坑大宗和田畔小宗祠堂都有楹聯等宗族文化史料,明確告訴宗族子孫本宗的歷史淵源。為什麼族人仍然不明確呢?還是口耳相傳失實的歷史,真是一件遺憾的事。據稱,黃姓宗族“四世”建大祖(即宗祠,始建於明末清初),稱“祀先堂”,後來家族出貴福廕,匾額題“黃氏家廟”。黃氏家廟解放前後,很長一段時間,興辦"高坑民國學校”(原名“高山初小"),後改為“高坑小學”。一直以來,有一副木質楹聯:“鄉名畫錦裡號和平喬木於今思舊德;派衍高山支分江夏醴泉自昔有真源。”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懸掛在祠堂後廳內側兩邊石柱上,上聯鑲入“鄉名畫錦裡號和平”,其意思是唐代時,黃峭公的故里就叫“畫錦鄉和平里”;下聯鑲入“派衍高山”,明確家族分支衍派本源溯自高山。此楹聯是宗祠文化建設所留下的歷史遺物,它與1990修祠碑記:“祠乃邵武世澤高山支分堂”。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以及高坑流傳的《祖公詩》:

駿馬登程往異鄉,任從勝地立綱常;

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

旦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

惟願蒼天垂庇佑,三七男兒總熾昌。

和《祖媽詩》:

峭老原來娶三妻,官吳鄭妣廿一兒;

興家立業各離去,回猷報命省親儀;

吾年八九與期會,葉茂九州同根枝;

不論貧富與貴賤,相逢當念初分時。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還有田畔小村“紹基堂”楹聯:“紹高山而衍派延延綿綿總思根深本固;基梅嶺以發祥承承繼繼方知源遠流長”。相互印證,家族的淵源衍派,出自邵武峭山公“禾坪派”,溯源高山。既然高坑是漳浦高山分支的,就應當與高山一樣都屬“二媽派”。然而,歲月悠悠,世事滄桑,日子久了,宗族的歷史傳統文化逐漸地被淡忘了。導致肇基創鄉源流世系,“演變”成多種說法。現而今少有人知道上述楹聯內容意思,加之歷史上的戰亂原因,造成了誤傳誤信的根源。


歷史與傳聞逸事


高坑肇基歷史可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間,至今己將近500年,已傳22世。宗族繁衍開枝散葉,先後分支峰岐、石城、下崎、田畔、東門、宮口和南詔、雲霄、廣東及海外等地。

黃姓開基之前,此處已有塗、周、鄭、李等姓氏聚居東、西、南、北門。古民居吳平城就座落在梅嶺半島中上部的後山頭下,此處西北兩面環海,東面緊鄰後江海的後埭鹽埕,進出村必經“牽絲過脈”(地名,海水從前江和後江漲潮到此地,故名,今舊下宮公路)。黃姓創居後逐漸發展,子孫昌盛,不斷壯大,之後,成為單姓之鄉。其原因可能是,明末清初之際,反清復明戰亂。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朝廷為切斷鄭成功抗清義師與沿海民眾的聯繫,下達禁海令強迫遷界,將界外(注:以鳳山嶺為界)房舍、船隻燒燬,百姓被迫遷居,流離失所,到處謀生,沿海一帶荒無人煙。高坑黃姓宗族也不例外,同樣遷徒界內,去向哪裡,這段歷史從末有人提及,說明當今己無人知曉這段歷史。至康熙二十年(1681),解除遷界令,允許民眾迴歸故土。那個年代,高坑黃姓子孫在外漂泊二十年,遷移各地居住,至此,才陸續返回故里。也許是戰爭社會動亂,宗族遷居,老人病故,這亦是一條誤傳歷史的原因。其他姓氏遷移後,就此在外安居,或許有些也遷回來。之後,看到黃姓遵祖遺訓,宏揚孝道,人丁興旺,宗族和睦,繁榮昌盛,遂改本姓為黃姓,因而形成了單一黃姓的村莊一一高坑村。

值得一提的是,高坑村在清嘉慶十四年(1810年),武狀元黃仁勇(祖籍廣東潮州海陽縣歸仁都孚中鄉);光緒六年(1880年)文狀元黃思永(祖籍高坑)和武狀元黃培松(祖籍福建南安仁宅鄉後坑壟村),三位狀元先後來到高坑祠堂謁祖和認宗親。族人在祠堂前南側建豎"八角旗杆臺”(今廢)和開挖“八角水井”稱“鐘鼓齊鳴”。祠堂後廳梁懸掛一方黃仁勇“狀元”匾,前廳梁懸掛一方黃培松“欽賜花翎”匾(今廢),故宗族以貴為榮,世稱“文武世家”的美譽;清道光乙已(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恩科,黃開泰登進士,是梅嶺歷史上唯一一名高中的進士,祠堂前南側建豎進士旗杆臺(今廢)、後廳梁懸掛一方賜進士第出身“進士”匾和一方“文魁”匾;清咸豐年間,黃銳(田畔小村)創辦潮州戲"順盛”班,為全縣創始人;明、清至現代,還有聞名的海產品“高坑江魚”和“高坑泥蚶”等歷史人物和事件。因此,黃姓宗族家聲曾經遠近聞名。

然而,高坑肇基歷史充滿了傳奇色彩的眾多傳說。幾年前,黃氏紫雲派,為爭奪族源(後來又有聖王部將黃氏派,即黃世紀“祖公”派),有違史實,都編撰臆造記載高坑的歷史,妄稱高坑是他們分支的,導致高坑源流衍派問題在內部引發眾多爭議。更有趣的是,筆者曾見到廣東饒平三饒田底村與東山礁頭村也都有古家譜,記載高坑是他們分枝的歷史,這讓人難巳置信,也十分令人費解。而且,本村族人對於本宗開基歷史淵源世系都分辨不清,人云亦云,說法都沒“譜”。雖然說“天下黃氏一家親”,但祖宗是不能錯認的,源流世系應該明確。事實上,高坑的歷史並不是眾多傳說那樣。這些歷史遺留問題,應該引起黃姓鄉賢與熱心人士的重視,倡議組織就高坑的淵源歷史進行稽考,追根溯源,探尋黃姓的由來,還源歷史真面目。木有本,水有源,人有宗,族有祖,飲水恩源,不忘根本。對此,黃姓裔孫必須實事求是,運用辨證的歷史觀點,去看待高坑的歷史,探究、端正歷史事實,為理清淵源世系做出貢獻。讓真實可信之史料,有朝一日,有識之士倡議編纂族譜與修繕祖墓,傳承和弘揚黃氏宗族傳統文化發揮作用。“讀史可明智,存譜方知源”,撰修祖譜實為宗族之盛事。否則,肇基歷史將永遠是一本糊塗帳。

據相關史料記載,肇基高坑祖先,系漳浦高山第六世黃恭之孫黃繼,由銅砵遷居高坑開基的。但是,這一史實記載與現今流傳的傳說截然不同,可能是歷史上的原因,淹沒了族人的記憶,因而開基源流世系,經歷了長期複雜的眾多傳說,導致整個宗族的歷史,傳說由來己久,造成大家的思維潛意識根深蒂固。其結果誰都說不清,道不明宗族的歷史,而產生誤傳、誤導、誤信,導致以訛傳訛,遺害後世。例如,一次偶然間,一位老人以為知道本宗的歷史,就考問筆者,他說:“咱鄉里是高山第幾世來開基的。”筆者答:“高山第六世。”老人說:“不對,是第三世,過去聽誰、誰(均已故)說的。”筆者說:“我不與你爭論這個問題。”因為他是聽昔時的傳說,而筆者是參閱了相關史料記載的。事實上,高山是第三世才落籍高山開基的,哪有第三世剛落籍高山,就來開基高坑,沒有這個道理。據此,作為高坑黃姓的子孫,應該弄明白,我們的根在哪裡,我們的源在哪裡,我們的祖先是誰?應該追本溯源,尋祖問根,不忘祖德,正本清源,還源於歷史真實面目。同時,我們黃氏族人應有增強愛族、愛祖意識,弘揚尊祖敬宗,敦親睦族之美德。“樹高萬丈不忘根,世代子孫莫忘本。”為弘揚和傳承黃氏宗族文化,讓族親們共同攜手努力,探究宗族的歷史,傳播正能量;振興黃氏家族,任重而道遠。


研究史實撰文發表

高坑村的開基史實,長期末為人所知,故《詔安文史資料》(第26期,黃姓),《詔安民間故事》(高坑的建村),《閩客交界的詔安》(中國地方社會與民俗叢書),《學報》(總第15期,高坑古村落)等雜誌和刊物,曾發表報道高坑村的歷史和事件。然而,其材料內容都存在許多失實之處。當然這不能怪作者,不是作者的過錯,因他們不甚瞭解高坑的歷史。有的是本宗族人誤傳的,他們也不清楚史實造成的。近年來,筆者還觀看了一些相關史料記載,與本宗的歷史傳說也不一樣,確實本宗的歷史傳說很多都是失實的。

基於上述情況,筆者本著退休後發揮一點餘熱,萌發了研究家鄉的歷史,儘自己所能為家鄉做一點實在的事情,探究家鄉的歷史事實。遂收集相關信息資料,參考民國版《詔安縣誌》《黃峭研究》《漳浦徐坎黃氏族譜》《高坑黃氏家譜》(田畔村)《紫雲黃氏宗史資料彙編》《漳州黃世紀宗支分卷》《漳州姓氏》《龍文區藍田社黃氏族譜》《詔安文史資料》《詔安民間故事》《詔安陳氏宗譜》《泉州江夏文化》《潮州江夏文化》等資料,以及本宗祠堂文物史料,並詳細訪問村中耆老,瞭解有關情況。從中研究分析,甄別真假,分清是非,去偽存真。可以說,獲得高坑村的源流衍派世系問題;“文武世家”與“文武狀元”的歷史由來;開漳始祖,宋蔭封“竭忠侯”黃世紀的生平歷史,他雖然不是高坑的開基“祖神”,但他既是開漳功臣,又是黃姓的“保護神”,故高坑宗族引香火雕神像虔誠奉祀,尊稱為"祖公”;本宗進士黃開泰生平歷史等,許多研究成果。筆者為研究和弘揚進士文化,參考有關資料,不僅撰寫《一代奇才高坑進士黃開泰傳記》,在福建南大門官網發表,不但收穫點贊,且深圳江夏黃氏一家親網站也轉發。此文又被縣紀委監委整理為《勤廉睦族.黃開泰》,編入《詔安縣古代孝廉人物》第二輯,又以《古代孝廉人物》第十二期“黃開泰”,在縣紀委監委網站發表。為全縣開展“一鎮一孝廉”活動,和本村建設"孝廉文化教育基地”,發揮了作用。並挖掘尋找進士文物史料,發現進士曾撰寫一副“見知聞知道如有得,先覺後覺文既在茲”的楹聯。據稱,此聯以前收藏在祠堂,後來流落民間不知去向,經筆者不懈的努力尋找,終於發現被鄰村華僑購買去收藏。此聯的意思是,勉勵宗族子孫,要多讀書,做好人。又獲悉進士後裔家中收藏進士寫在木板上的楹聯:"能包容人便是高人一等,認喚顧我即為盡我三分。”另一家後裔收藏“賜進士第出身”和“四世大夫”二方文物牌。上述兩副楹聯經籌建“孝廉文化教育基地”時複製,現懸掛在該處。

又撰寫《“文武世家”與“文武狀元”的由來》,先後在福建南大門官網和《詔安文史資料》第38期發表,此文得到縣政協文史委領導高度評價:“此文填補文史資料的空白。”還撰寫《黃仁勇的來歷與高坑傳說考析》等十幾篇研究文章,在福建南大門官網發表。此外,記錄撰寫《高坑村傳統民俗文化》存留。

此前,筆者己研究發現高坑衍派問題,就隱藏在祠堂的楹聯中,它明確告知宗族子孫,本宗系“峭山公派”,高山分支的“二媽派”。

源流出自高山


說高坑的源流衍派,肇基創鄉歷史。必須先說高山的歷史背景,高山自元代開基,歷時600多年,源流衍派,出自邵武黃峭公第九子黃化(注:吳氏夫人第二子,又名寧,字維杭,號從章,20歲中後粱癸酉科第十九名進士,官授左御史,後任廣州刺史。後周太祖廣順元年,即951年,率本家室子女遷居汀州府寧化縣石壁村落籍龍下里黃茶洋),傳第九世孫黃元吉,南宋封萬戶侯,鎮守漳州。肇基平和琯溪為開基之祖,配貞懿夫人何氏,生八子。四子黃四使,又名榮福,諱珍鑑。娶戴氏,生二子:長子黃茗卿,高山奉為開基之祖(墓葬琯溪天馬峰麓)。次子黃壽卿遷雲霄和瑞堂為開基祖。黃茗卿生三子:長子黃國輔居平和琯溪,幼子黃順興遷雲霄汕尾,次子黃德興(高山第二世)字順長,娶陳氏,生三子:次子黃伯鯉遷雲霄和瑞堂,幼子黃伯恭遷居崎圳,長子黃伯堯創基高山。高山古時多姓氏聚居,此處有座形如巨龜的山,叫"龜山",此山三面臨海,高山村就座落在“龜頭”上,又名“龜山”。康熙廿七年(1688),高山始建黃氏大宗祠“世德堂”,奉祀黃茗卿為一世開基祖。

黃伯堯落籍高山肇基,為高山第三世,娶陳氏,生二子。長子黃仙歌(高山第四世),字遜長,娶林氏,生三子:黃禎(居高山)、黃佑(居宜隆)、黃銳(居高山,為第五世),字秉倫。禮義自信,嚴於課子,勤於治生。娶許氏,生六子:長子黃省,居高山。次子黃恭,明中葉遷東山銅砵,分詔安高坑為開基之祖。三子黃介,入贅六鰲大沃石氏。四子黃寵,創居徐坎,為“育俊堂”之祖。五子黃精,創居徐坎,後外遷,今子孫散失無考。六子黃貢,創居徐坎,為“思敬堂”之祖。由此知悉,高坑村和徐坎村的開基之祖,乃是同胞兄弟,高山五世祖黃銳的第二子和第四、五、六子,世系一宗親屬,源出同祖。


肇基創鄉的傳說


當今高坑村仍流傳著,黃恭(高山六世,高坑稱添海公)創居高坑的說法,也流傳著黃恭在高山時的一些傳聞逸事。相傳,當年黃恭因行為不端,時常被街坊鄰居上門投訴,其父親氣憤難擋,不得以叫其他兒子將黃恭捆綁,用船載去"沉海”。傳說其父親雙目失明,兄弟幾人不忍心拋棄手足之情,就用一塊大石頭代替,同其父親一起將黃恭載到海上,將石頭推入海里,騙過其父親,放黃恭逃生。這只是一個傳說故事,有待考查。黃恭就此來到高坑開基,故高坑後裔稱作“添海公”。創居高坑後,他返回高山要請其父親來高坑奉養,但其父親已故,遂將其父親神牌從原籍請來高坑奉祀。於是,後輩尊其父親為一世祖,稱添海公為二世祖,這就是高坑本宗的開基由來的傳說,有待考查。然而,據東山銅砵宗親到高山考證,情況又另有一說。

幾年前,銅砵村宗親探訪高山村,高山村老宗長黃玉盤等宗親陪同考證並介紹黃恭生平歷史,其情況與高坑的傳說大不相同。

據銅砵宗親考證記述:大約在明成化年間(1465一1487)。另據有關族譜記載:黃恭,明弘治年間(1488一1505),由漳浦高山遷銅砵。綜合上述,高山六世黃恭(黃銳次子),與外族發生命案,官府追查,族長叫黃恭趕快逃避。時黃恭帶著妻子連夜乘小船逃往銅山(今東山縣),隱居在銅砵村的後宅自然村。定居後利用該村水面廣闊(田地稀少)的條件,發展養鴨維持生計。

黃恭居住銅砵後,生三子:長子黃尚德。次子黃大目,字弘信,娶杜潯邱氏,生一子:黃遷。三子黃睦禪,字任顯,娶後園陳氏,生一子:黃益。黃大目和黃睦禪兄弟兩人商量後,返回高山本土發展。

黃尚德,字弘資,娶官徑戴氏,生五子:長子黃琳,次子黃碧,三子黃誨,四子黃琰,五子黃繼。琳、碧、誨三兄弟居銅砵,琰仍回高山發展。

黃繼,字汝續。明嘉靖年間(1522一1567)初,由銅山銅砵村遷來高坑(此前叫吳平城雜姓聚居),初居港(海)邊(今田畔村西處),搭建一間草寮飼養鴨母,人稱港邊黃。相傳,哪一年的時候,一外地人趁著海水退潮要過港趕路。黃繼見狀,知道哪裡水深危險,遂指引他從另處過港。由此兩人有緣結識,原來他是一名地理師,後經他指點,黃繼移到龍脈壯旺的東門處(今祠堂與榕樹後)定居。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娶正陽洪氏,生五子:長子黃志,次子黃徒,三子黃怨,四子黃伍,五子黃陵,兄弟五人。相傳,又庚合一子,稱黃陸,結合為六男(六房)。

據資料記載和銅砵的歷史認定:高坑的源流世系應是:一世黃添海,二世黃尚德,三世黃繼,四世黃志、黃徒、黃怨、黃伍、黃陵,黃陸。傳第五世至第十二世失考。第十三世孫黃開泰,字瑞庵,登清道光乙巳(1845年)恩科進士,官授河北省滿城縣(今保定市)知縣。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之後(何時待考),大房志公創居峰岐,後世部分居高坑、下崎、田畔等。二房徒公居高坑,生二子:長子(名佚)分居田畔,建祖祠名“紹基堂”。次子(名佚)居高坑,建祖祠名“犀峰祖祠,又建“振興堂”(俗稱細祠堂),今匾額題“大夫家廟”。後世分“虎空”、“北甲”、“倒向”等。三房怨公居高坑,後世分居石城,又分廣東南澳山仔頂。四房伍公分居石城,後世部分遷居峰歧,後從峰岐(四房)又分廣東陸豐念山鎮。石城(四房)又分饒平連饒黃岐山(今春光村)。五房陵公創居下崎,後世分居南詔。又傳十世孫黃錐於清乾隆年間分支雲霄塔仔、竹港。六房陸公居南詔,後世稱新溪房,南詔還有紫雲房,是廣東饒平錢東水帽鄉(今紫雲村),開基之祖黃紫峰之第十世孫黃益義,於清初遷居南詔開基的。而今,淵源世系和古墓仍流傳著傳說。

祖墓傳說之謎


祭祖掃墓傳說。相傳(注:《詔安文史資料》黃姓一文和《閩客交界的詔安》等叢書亦有記載),高坑二世祖添海公的墳墓,位於今石城村管轄的大坪埔山,坐西向東(注:實地察看應該是坐西南向東北),面向詔安灣大海,穴形“金龜出海”(相傳,金龜有靈性,遭人為破壞),墓堆與墓碑前後距離百米而立(注:實地察看,距離約五百米左右,墓碑正面向東,位置距墓堆方向應該是偏南)。昔時,每年傳統習俗都組織祭祖掃墓,至解放後終止,如今流傳著拜祖墓“勾豬肉”的傳說。

據瞭解,每年掃墓祭祀日是三月初十日,城(南詔)鄉各房(鄉)按宗族規定條件組織人員參加。拜品、銀紙香燭等,由各房(鄉)自行備辦,豬肉祭品由公家統一籌辦。參拜人員中午在山上吃點心壽麵,也是各房自行負責。其時,許多小孩跟著大人去看鬧熱,人員很多,然墓地周圍很廣闊都能容納。而今流傳拜祖墓“勾豬肉”是怎麼一回事呢?原來宗族有定規矩,祭拜後按規定條件“勾”(注:實際是分)豬肉。如:做"內外公”的人,可分得一份。做“完滿公”的人,可分得二份。如是當過鄉里正副董事長的人,可分得三份。如果有人因故沒去參加,就由他人捎帶回來給他。這就是古時高坑黃氏在大坪埔,掃墓祭拜“勾豬肉”習俗的傳說。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墓地與墓碑之謎。相傳,添海公為高坑“二世祖”,其祖墳的墓堆在前,墓碑立在後,兩者分離幾百米之遙遠,傳說同一個墳墓。然而,據有關史料記載,添海公為高坑一世祖,並不是二世祖。那麼,在墓堆後面偏南方的二世祖墓碑,其文字刻記為考、妣的墓,究竟考、妣是誰呢?依筆者之見,而今乃是一個難解之謎。因為,傳說的二世祖墳墓被盜,墓碑不知去向。而立在後面偏南方向,距離達幾百米之遙遠的二世祖墓碑沒署名諱,現在尚沒有史料和物證。其二世祖墓碑,呈豎式,主體碑文是:二世祖,考黃公,妣陳氏,墓。左右兩邊有的文字因年代久遠,已風化模糊,經辨認,立碑時間:囗囗口壬午年(字樣)。子孫名:五房玄孫口口口口立(字樣)。然而,“二世祖”墳墓的墓堆與二世祖墓碑,其文字刻記二世祖考妣墓,究竟是一個墓,還是兩個墓,先祖會是誰呢?雖然鄉里傳說是添海公,但是存在許多疑問,尚不能妄下結論,有幾點疑惑值得探討研究。

詔安高坑村歷史探究


一,從風水知識講,一般祖墓隻立一個墓碑,即使有立二個墓碑(正碑無文字,副碑有文字),也是同一個水平相鄰(並排相隔不遠)。墓碑的作用乃是祖先的牌位,也是日後方便子孫尋找墓地方位的依據。墓碑是吸收天地精華,從而福廕子孫後代的窗口。墓碑方向和形狀以及結構都是至關重要的,風水中一直就有“分金差一線,富貴不相見”的說法。此祖墓墓地與墓碑前後相距五百米遠,傳說同一個墳墓,是否符合風水格局。

二,二世祖墓碑只寫考黃公,妣陳氏,很難確定是添海公的墳墓。他的妻子(即祖媽),是否是陳氏,有關史料沒有記載,目前尚沒有證據。由於豎這種無名字碑,很難判斷是那一位先祖。如是按豎碑通常的做法,墓主的姓名要寫清楚。例如,碑文應這樣刻寫:“上邊中寫顯(注:立祖父母的寫“祖”),左寫考某某黃公,右寫妣某某陳氏,下邊中寫墓。左邊生卒要寫清楚年月日,右邊子女名字都要寫齊全,五男:長居中,二、四位於左方,三、五位於右方,房孫等立(注:按左右次序排列,如故者圈黑圈)”。所以,在墓碑上刻文字的時候,就得格外講究,因為嚴肅規矩地立碑,對逝者也是一種敬重。簡而言之,生者為己故之人立墓碑,以表示對他們的懷念和尊重,也是為後世子孫方便祭拜並清楚故之人是誰。

三,觀二世祖墓碑文字也很難理解,左邊時間寫口口囗壬午年(注:寫墓碑文字都要“合生老”的寫法,如:農曆歲次XX年XX月XX日,12字),經研究分析,應該是“吉歲次”壬午年,以歷史推算應該是明萬曆十年(1583)。右邊子孫名稱寫五房玄孫囗口口囗立,可理解為五個房頭,也可理解為第五房,只有一房。玄孫一詞,按家禮稱呼為九世才稱玄孫,即:高祖、曾祖、祖、父、自己、子、孫、曾孫、玄孫。不知何故,為什麼會有如此難於理解的碑文,含混不清。所以,就此墓碑也是撲朔迷離。

四,歷傳添海公為二世,生五子。史料記載添海公為一世,生三子,傳說與史料記載不一樣。且傳說由來已久,古時宗族每年都有祭拜掃墓,族人肯定相信傳說,而不相信記載,真乃是假亦真來真亦假。

據東山銅砵村宗親介紹,銅砵祖先因未踏實根基,尚沒有建宗祠(注:清乾隆年間始建)。所以,銅砵和高坑在高坑祖祠共奉添海公為一世祖,尚德公為二世祖。因高坑有山有海,地理廣闊,故添海公的墳墓也就選擇在高坑。當然,二世祖尚德公也隨子孫居住高坑。據此分析,大坪埔祖墓墓堆與二世祖墓碑分離兩處,有可能是二個墳墓。且二世祖尚德公正是生子五房,然而他的妻子是戴氏,並不是陳氏(分析,戴氏是原配,陳氏或是繼配)。與二世祖墓碑妣陳氏較為符合的是,添海公的三子黃睦禪,他的妻子正是陳氏,但是,他當年從銅砵返回高山發展。

綜上所述,高坑黃氏一世祖、二世祖、三世祖、四世祖的墳墓究竟在哪裡?古時在大坪埔掃墓祭拜的祖墓(堆)與二世祖(墓碑)究竟是同一個墳墓,還是兩個墳墓,或許真是兩個墳墓。古時在墓堆祭拜的或許真是一世祖添海公的墳墓,而二世祖墓碑(立處)是另一個墳墓。然而迄今還沒有證據,古墓仍是說不清的謎題。以期得到黃氏宗親和鄉賢熱心人士的理解和共同探討考究,期望有朝一日,找到答案揭開謎底。

附:倡議狀元八角旗杆臺和進士旗杆臺恢復重建,並黃氏家廟、犀峰祖祠(孝廉文化教育基地)和黃開泰進士墓塋等歷史文物,村幹部和家族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向相關部門呈報申遺保護。

黃吉成撰寫

2020年3月13日


黃吉成,梅嶺高坑人,高小文化,1970年參加工作,副科級幹部,2014年退休。2016一2017屆本村董事會副會長,現為縣黃氏研究會理事。在“南大門官網”發表的文稿中,有一篇登《詔安文史資料》第38期,另一篇編入《詔安縣古代孝廉人物》第二輯。近年對本宗淵源和進士歷史,探討性研究,以弘揚黃氏文化,傳播正能量為己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