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家庭“重男輕女”的一點點想法

最近在微信上跟朋友聊天的時候,朋友說,她看到了這樣一句話——“女孩子長大後是沒有家”,她感覺自己的內心彷彿被戳中了一般。近半年以來,她的哥哥開始帶女朋友回來見父母了,感覺他們應該快結婚了。這讓她內心突然有了一種不安全感,覺得哥哥結婚後,自己不過是寄居在父母和哥哥的家裡,有種被拋棄的感覺,心裡拔涼拔涼的。然後又聊到了重男親女的問題,從小到大,母親對她也不算差,但是總會偏向哥哥,哥哥在家不用幹什麼家務活,而自己卻經常被叫去幹活,也因為從小感到對待不公,小時候也經常跟媽媽吵架,不過慶幸的是,父親比較開明,對她也很好。自從高二之後,母親每次洗被子、打掃房子,丟下一句“被子你自己洗、自己整理房間”,雖然自己也能做,但是對於母親的偏心,這讓她感覺很寒心,哥哥是母親的寶貝,而自己不過是母親口中的“外嫁女”。她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也比哥哥好,而且母親是一個愛面子的人,因此也經常跟外人讚揚自己學習成績好,她很好奇,如果自己成績不好,母親又會怎麼對待自己?覺得自己在母親的眼裡,不過是用來炫耀的資本。她說的這些,不經讓我想起武志紅的《家為何會傷人》這本書,開始思考“重男輕女”以及這種家庭模式的運轉。

我不否認社會對性別角色的期待不同,畢竟男女在生理上是存在一定的差異的,但這些並不代表就可以成為重男輕女、性別歧視的藉口。

從家庭層面來講,父母是按照社會對性別的要求來進行養兒育女,如果在加上重男輕女的思想,這樣的家庭按照這種觀念來養育子女,會有什麼後果呢?家務活,長輩大都要求女生要去做,男生只是坐在一邊打遊戲,這有什麼後果呢?首先,慢慢地,男性就會覺得這就是女性要做的事情,在男性未來成家之後,也會覺得家務是女性做的,是理所應當的,不懂得感恩,更重要的是,當代女性也已經走出家庭,謀求事業,女性又要承擔工作,又要管理家裡的各種瑣事,長期下來,因家務方面的問題開始,會導致家庭矛盾的可能性較大。第二,我不相信家庭責任感可以不用參與家庭事務,單靠看著別人做家務就是可以產生的,家務在我看來,也是承擔家庭責任感的第一步,不管男女若從小缺乏參與家務以及其他的家庭決策,他們的家庭責任感肯定會有所欠缺,這種欠缺,遷移到未來的婚姻中,就會導致“父位缺失”,帶來一系列的家庭問題。這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就算父母就是偏心兒子了,但是,為了兒子未來的婚姻質量,我覺得是不是需要做某些改變?

另外,對於“養兒防老”這一說,細想一下,養兒真的防老嗎?在我看來,這是一個謬論。如果從小沒有培養子女的孝心與責任心,養了一個個白眼狼,還談何“養老”一說。我理解養兒防老這一需求,但是,為什麼只是兒子呢?性別能決定“養老”嗎?你看,方向錯了。其實,如果真的要養兒防老,得從養育的質量上看,如果父母能夠培養出有擔當、有家庭責任感的孩子,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就衝著這種品質,總比性別來的靠譜吧。我的另一個朋友,她在培養兒子的養育方面,我覺得挺不錯的。她說“我在為我未來的兒媳婦培養一個好丈夫”,她從小就讓兒子學習洗碗、做菜、打掃衛生,還有讓孩子參與到家庭的決策中,把他當做一個小大人,讓兒子說說自己的想法與建議……

以前之所以會有“家務是女性的義務”這樣的觀念,這是以前的時代特點下造成的,因為以前,長期以來的“男耕女織”,男性更多承擔外出掙錢養家的職責,女性則呆在家裡相夫教子,這是那個時代的。而現在,時代變了,女性也走出社會了,這種模式,必然會帶來家庭的某種平衡的打破。很遺憾的是,人們思想觀念的發展與進化,總是滯後於時代的發展。我覺得這也是當下家庭離婚率高的原因之一。

作為家裡獨生女的我,可能無法深刻理解生活在重男輕女的家庭中的孩子所受到的心理傷害,但是,我覺得,這些重男輕女的母親們,其實也是這種“重男輕女”文化下的受害者,只是,一代人在接受一代文化的時候,沒能過濾掉文化中的部分雜質,也就導致了這種文化不斷地傳遞下去,而且變得根深蒂固。不過,年輕一代的人,是伴隨著互聯網成長的,他們在互聯網上接受各種思想的衝擊,思想會變得更為開放、多元,再加上,當下結婚率降低、養孩子的成本大等等,所以,我覺得,做個小小猜測,這種“重男輕女”的文化在未來必然會缺乏市場。

本文只是個人的一些看法,如有不足,請批評指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