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农林大学有项好传统 劳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把握育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条意见的发布,也引起了浙江农林大学广大师生的高度关注,大家纷纷举双手表示支持。

浙江农林大学有项好传统 劳动是每位学生的“必修课”

浙江农林大学从1958年建校第一天开始,就将劳动课设置为学生的必修课,学习使用锄头等工具,更是当时农林学子必须掌握的技能。该校老校区的不少老房子、运动场,也是学生参与建设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劳动课程的形式也开始转变,转为鼓励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等劳动方式。

为继续弘扬这一优良传统,从2015年开始,浙江农林大学在鼓励学生参加常规劳动的同时,进一步强调要求全校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劳动,在要求全体学生参与校园绿地管护、卫生清洁等各种劳动的同时,还组织同学参与挖番薯、割水稻、收大豆、玉米,播种土豆、油菜等劳动。学校专门在校园里开辟了面积达百亩的学生农作园,并将相关土地分配给大一、大二农学类专业班级,鼓励这些班级的同学在菜地里种瓜种菜,利用课余时间管理菜地、开展生产劳动。

为了更好的指导学生从事农业生产,该校还专门聘请附近农民,指导学生参与施肥、翻整、起垄等劳动生产,同时选育了各种果蔬的小苗,分配给学生耕种。该校农作园技术指导叶志明说:“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没有从事过农业劳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劳动农活,自己动手种植果蔬,他们不仅能够见证果蔬的种植和生长过程,增强从事农业必须的动手能力,还能学习到很多课本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对于他们更好的从事本专业的学习和研究也是很好的积累。”

在加强学生劳动教育的探索中,浙江农林大学还连续多年实施学生暑期驻村劳动项目。学校与金华市各县区、杭州市临安区等地开展合作,利用暑假选派有志于从事大学生村官工作的学生,利用暑假前往农村开展劳动。每年暑假一开始,学校就会选派一批学生“进驻”到相关县市区的各个乡镇,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等主题的大学生驻村劳动。

如今,在浙江农林大学校园里,学生们各种劳动的平台越来越多,除了到农作园里种菜、暑假驻村劳动等,学校还将拥有3000多种植物、总面积将近3000亩的校园,全部“承包”给全校园学生义务管护。

“教育可以生活化,也可以学习化,一直以来,我们坚持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劳动,加强学生的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浙江农林大学校长应义斌十分支持学生参与各种劳动。

应义斌表示,鼓励学生到农作园劳动、驻村劳动、参与绿地养护等形式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意识,引导学生以实际行动践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要求。也让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粮食的好习惯,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学会感恩社会、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能够在毕业后更好地成为推进中国梦实现的生力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