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以“纪实”之念,为战“疫”立传。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

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

——鲁迅《热风》


从举国联防联控的疫情阻击战,到全球命运与共的共同战“疫”,这是一段正在发生的真切历史,每个人都置身其中,每个人都与之关联,没有人是“局外人”。

作为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纪录片冲锋在前,成为抗疫的一种方式,用镜像关照疫情,用镜头记录历史。在这些全民抗“疫”生存实录中,纪录片的范畴甚至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

1、互相补位:自媒体、专业媒体齐发力


与17年前非典期间纪实影像有所不同的是,这是自媒体时代一次规模空前的全民创作。其中既有武汉一线的抗疫故事,也有全国各地的战疫实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也都有自己记录世界和讲述故事的角度与方式。手机、单反、GoPro、摄像机等等高清设备齐上阵,当媒介技术不再成为纪录的局限,人们作为亲历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和记录者。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在全民视频时代的当下,每个人拿起身边的设备都能进行拍摄记录:Vlog、短视频、微纪录……这些亲历者第一视角创作的泛纪录内容成为此次抗疫期间涌现出的第一批纪实影像。由于客观因素等条件限制,在专业纪录片人到达第一现场前,这些第一时间主动创作的主体,用一种互动性强、更为即时的新媒体方式,扩容了传统纪录片的内容体量。而主人公第一视角的叙事模式,也让纪实影像距离真实更进一步。碎片化的影像内容从诸多维度与视角,在疫情发生初期成为全民关注的窗口。

在第一波创作者中,居住在武汉的自媒体人率先出动。

从展现武汉封城前后的城市景象,到每隔几天便讲述自己观察到的武汉市民日常生活,微博昵称为“林晨同学”的自媒体人自1月22日开始,陆续发布主题为“武汉UP实拍”的系列Vlog,1月24日发布的《武汉UP实拍,封城后的24小时》引起广泛刷屏,在互联网各个平台点击量均位列日榜前三。平日便是一名Vlogger的“林晨同学”,在此次“武汉UP实拍”中,还加入了航拍等较为专业的纪实拍摄手法,为公众了解封城后的武汉增加了及时信息。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与“林晨同学”同样在新媒体平台发布自己第一视角纪实视频的,还有从事影视行业的微博Vlog博主“蜘蛛猴面包”。从1月23日开始,他分别针对公共空间、医院、宠物救助、酒店援助、雷神山医院、志愿者、社区服务等6个主题进行记录和探访:为同样遭受疫情影响的宠物送水送食物的志愿者,瞒着家人义务开车接送医护人员上下班的武汉市民,为医院义务送餐的酒店人员……这些充满现场感和共情温度的视频以《武汉日记》的形式每天更新,收到每集超过千万的播放量,并在YouTube上同步更新。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武汉日记》


同样感受到“记录是一种责任与使命”的,还有武汉当地或是滞留在汉的专业影视人。他们开始用镜头触摸这方天地的熟悉与陌生,用画面为公众带来疫情中心的真实影像:摄影师杨柯和罗浩用无人机记录下7500余名建设者历时8天建成火神山医院的全过程;原本正在武汉拍摄电影的摄影师谢丹从1月23日到31日骑着单车,用手机拍出了四分钟的纪录片《守望空城》;纪录片导演程逸飞也从武汉封城阶段开始,在疫情一线持续推出系列纪实短片《决战江城之巅》……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守望空城》


自媒体的快速反应开始为专业媒体报道助力。“林晨同学”发布的视频内容被央视新闻、人民日报、澎湃新闻等多家主流媒体所引用;“蜘蛛猴面包”的视频内容被优酷收录,成为《武汉日记2020》系列纪实作品的主体。之后,多家媒体平台开始向公众发起视频征集活动。

主流媒体方面,人民网发起“人民战‘疫’短视频征集”活动;中国教育电视台联合中国视协行业电视委员会、中国纪录片网、秧纪录共同发起《战“疫”24小时》抗击疫情全民微纪录征集活动;湖北卫视联合腾讯视频推出系列微视频《非常手记》;深圳卫视发布系列Vlog《我的白大褂·抗疫日记》;四川广电网络和封面新闻发起“家庭战‘疫’短视频大赛”;SMG策划全网征集抗疫短视频《我的战疫心声》……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视频网站方面,优酷推出“战疫Vlog”,用“疫情居家生活”和“挑战14天不出屋”两个版块展现疫情之下普通家庭每天的日常生活;爱奇艺推出“封城日记”“抗疫前线”专栏,通过UGC和PGC内容展现武汉市民的生活状态及医护人员的逆行身影,爱奇艺总编室联合爱奇艺号发起各地区疫情相关内容Vlog征集活动;在B站的“抗击肺炎·共同战‘疫’”专区,无数条来自央视新闻、人民网等媒体以及个人的Vlog,组成了抗击疫情的共同声音。

新媒体时代,碎片化的信息方式催生出人们记录生活分享生活的习惯,“观看者”成为“记录者”是这场战“疫”中纪实创作主体的一大转变。经此一“疫”,人人都成为了社会记忆与个体记忆的书写者。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为个体立传,以“真实”为核心的影像文本让这些光影中的“面孔”感动中国。同时,镜像记录所带来的意义与力量,对记录者和观看者而言都是一种心理疏解和情绪释放,这也是影像平民个体化后纪录片人文主义深化的所在。

2、平台速“融”:联合战“疫”记

突发的公共事件为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与传播方式带来影响,融媒体时代中,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等不同平台和创作主体之间的合作纷纷涌现,短视频、长视频、特别节目、纪录电影等不同类型和主题的纪实作品,留下这个时代的影像志。


立项8小时、进驻武汉2个月、制播高度同步……这些是纪录片《在武汉》的标签。这部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网络司指导,央视新闻、B站、FIGURE联合出品的疫情纪实作品,一经上线便引发热议。虽然影像内容因为“抢时间”等因素还存在可以打磨的空间,但它因为“快”而带来的传播度却平衡了这一缺憾。这种汇聚传统媒体、新媒体平台、民间短视频团队的合作模式,也成为疫情之下常见的制作方式。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除了平台、机构在特殊时期的首度牵手,他们也有让“融”更进一步的合作。B站与东方卫视联合出品的警务纪录片《大城无小事——派出所的故事2019》便推出了特别节目《派出所的故事2019—抗疫实录》。老人出门不爱戴口罩、外国留学生不理解隔离事项……抗疫期间的警务人员在一线都要需要面对哪些问题?特别节目的推出让这些特殊行动被记录下来。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同时,融媒体的合作模式还从平台间进一步向全民联动延伸。优酷联合大象纪录发起的纪录电影《余生一日》,邀请人们用手机等设备记录2月9日(武汉封城第18天)这一天,自己与亲人朋友的生活片段。据悉,全国各地有近5000人加入到这一拍摄计划,这些大众拍摄的纪实素材目前正由专业人员进行剪辑处理,最终将构成一部全景式的纪录影像。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可以看到,媒体合力拍摄的方式成为疫情期间纪实影像的重要创作模式。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影视剧纪录片中心纪录频道联合快手和二更,采用向全网共同征集Vlog作品的形式,推出了融媒体系列短视频《武汉:我的战“疫”日记》,目前该系列已播出两季;人民日报客户端、新世相、快手共同出品纪实短片《凌晨四点的武汉》;央视网、上海电视台纪录片中心和看看新闻网联合出品了《人生第一次·我们这样过年》;CCTV-6电影频道和湖北广播电视台推出短片《阳台里的武汉》,并与湖北各地市级电视台联合出品特别节目《守望家国》;腾讯新闻与时尚先生联合推出系列纪录短片《武汉·重症区六层》;开启UGC生产模式的优酷,在推出《武汉日记2020》后孵化出更广视角下疫情期人物类系列微纪录片《中国面孔》;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录片中心与新浪微博发起征集,制作完成《温暖的一餐》……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在纪实影像的制作逻辑中,往往需要花费较长时间进行调研、策划、拍摄及后期打磨,面对突发事件,很多纪实作品往往在时长和内容体量等方面做减法,用更加轻便的方式加入到这场战“疫”中来,汇聚成一股重要的影像力量。

3、应时而变的纪实体:“日记体”“新闻体”再到“文献体”


随着疫情态势的转变,纪实影像创作的本体样态也成阶段性聚拢。从早期的“日记式”UGC内容为主,到主流媒体带来的“新闻式”系列节目,再到越来越多专业的纪录片团队进驻疫情一线,一场应时而动的纪实浪潮正在兴起。

作为首部展现武汉“抗疫”历程的英文纪录片,CGTN中国国际电视台于2月28日推出的《武汉战疫纪》以疫情发展的时间为轴线,对此期间发生的各类新闻事件和人物故事进行了较为客观的梳理与国际语态的表述。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对于军事频道,CCTV-7在疫情期间也通过《军事纪实》《国防故事》等栏目推出了《人民军队战“疫”纪实》《战“疫”特别报道》等特别节目,从医疗部队整体接管火神山医院,到科研团队争分夺秒研发疫苗等不同侧面展现此“疫”期间不同节点、不同岗位上中国军人的责任与担当。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3月的武汉,疫情正在逐渐消散,重症和危重症患者还在同病毒进行着殊死搏弈,这也是人们一直关切的焦点。为了让公众看到抢救一线正在发生的故事,CCTV-13《新闻调查》栏目在3月14日推出了纪实调查纪录片《重症》,通过对病例的深入解读和治疗方案的介绍,节目用理性又不失温度的笔法为观众拨开了“重症”背后的云雾。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此外,法治频道《天网》栏目的五集系列片《战“疫”》,SMG纪录片中心的系列微纪录片《城市的温度》,北京卫视《生命缘》疫情系列特别节目,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的《正月里》,都是传统媒体用“新闻式”的纪实手法对这次疫情的特别记录与报道。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与此同时,新媒体平台也从不同角度拓展影像记录的空间。腾讯视频用《正月里的坚持》聚焦疫情一线工作者,爱奇艺从《疫苗战事:新冠疫苗研发实录》中管窥科研一线的紧迫,优酷在《冬去春归——2020疫情里的中国》中深入疫情《第一线》,芒果TV通过《在线2:我们在战“疫”》《我是医者》等带来不同侧面的疫情纪实……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虽然现在播出的一些纪实内容还存在内容同质化、情感消费过多、制作参差不齐等或大或小的问题,但这些“逆行”的创作者们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拍摄下的现场实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疫情进展的第一手材料。

有同步记录的影像作品,也需要有深度观察和沉淀反思的内容集合。作为具有留存记忆和文献价值的纪录片,还将陆续诞生人文、科普等不同类型和题材的作品。新华社于3月26日推出全景纪录片《英雄之城》回顾武汉战“疫”中的关键之举,广东卫视近期即将播出5集系列纪录片《2020,不可忘却的春季》,SMG正在制作《人间世·疫情特别篇》,以及与优酷合作的旨在讲述中国历史上遭遇重大疫情时卫生应对机制改革过程的纪录片。

复盘 | 这些抗“疫”纪实影像之变,会被写进教科书


如同艺术史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时期“把摄影机扛到大街上”的纪实理念一样,从某种意义上,疫情侧面催生的一场从专业到大众的纪实影像创作热潮,为这段正在发生的历史留下不同刻度的侧写与注脚。未来,随着“时代报告剧”《在一起》等现实主义剧集的出现,不同维度的影像作品还将继续延伸“纪实”的创作样态。


-END-


作者丨默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