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古代诗歌——和歌与连歌

和歌是日本的一种诗歌体,这种日本诗是对汉诗而言的。最初的日本诗是用汉字写成的,有的用汉字之意,有的用汉字之音,由此产生了具有日本风格的诗。由于日本人多为“大和族”,并且这种诗歌可以吟唱,于是称作“和歌”,而连歌原是和歌的一种形式,后来逐渐兴盛,成为一种相对比较独立的文学形式。

和歌实际包括长歌、短歌、片歌、连歌等,随着时间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来愈多,现已占绝对多数。因此现在所说的“和歌”主要指短歌,“歌人”也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根据日本最早的诗集《万叶集》记载,第一首和歌作于757年。和歌是受中国五言绝句、七言律诗的影响而出现的,尤其表现为结尾“五七五七七”的格式。其中,短歌是日本的一种传统定型诗,有五句三十一个音节,格式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顺序。与之相似,长歌最后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结尾的。此外,日本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也是定型诗“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个字。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还有一种非定型的自由体诗歌,被称为“现代诗”。由于定型诗不容易充分表现一个人的复杂心理,所以现在有许多歌人打破定型诗的格式,从事现代诗的创作。另外,现在有一千多万人从事俳句创作,俳句有字数少、来得快的特点,灵机一动,霎时间就能写出来。

日本人很喜欢做诗,仅和歌爱好者就有一百多万。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是业余爱好者,包括军人、工、农、商、学、家庭妇女等各界人士。

和歌作为日本文学的一种独特形式,在日本文学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以和音为基础,多用枕词、序词,声调庄重、流利,并有短歌、长歌、旋头歌等多种形式,也体现了日本多元的文化。

连歌始于平安时代末期,原是一种由两个人对咏一首和歌的游戏。最初,连歌作为和歌的余韵而盛行于宫廷,后来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成为大众化的娱乐项目,并且出现了五韵、一百韵的冗长连句,称作“百韵连歌”。

镰仓时代,连歌有两大流派,即柿本派和栗本派。柿本派得名于歌圣柿吕,主张墨守和歌的传统,力求连歌的洗练,其成员大都是宫廷成员。栗本派虽然模仿柿本的风格,但反对因循守旧,其成员大都是民间歌人。

连歌是日本歌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表现的仍是日本歌道历来注重的技巧。日本连歌的集大成者是二条良基和宗祗。二条良基编撰有《菟玖波集》,宗祗编撰有《新撰菟玖波集》。

连歌最初是由于某些贵族不堪忍受陈腐的传统文化的束缚,试图用民间趣味来求得出路而创作的。由于是集体创作,即每一句都必须与别人的上一句相衔接,因而需要作者具有一种随机应变的机智,同时也使得连歌能从凝滞的偏重感情的倾向中摆脱出来。另外,连歌还要求即兴创作,需要随机应变的灵感。

此外,连歌也是通过自然感悟人生的一个杰作,它使人们懂得从自然的虚幻中感慨人生,懂得“哀叹无用”,进而“断念”,是日本人独特的心理传统和人生态度的反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