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上海邊檢用大數據利劍外防輸入 堅決守牢國門戰“疫”防線

組建疫情排查專班,擎起大數據戰“疫”利劍;成立戰疫突擊隊,亮身份、衝前線;強化戰時保障,傾情守護抗疫“大後方”……在當前全球疫情形勢下,嚴防境外疫情輸入成為關鍵。身處大進大出、快進快出的上海出入境口岸,上海邊檢機關第一時間吹響了國門戰“疫”的“集結號”,他們用大數據提前“鎖定”病例,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 ,為後期處置工作爭取到了提前量和可靠“數據鏈”。

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上海邊檢用大數據利劍外防輸入 堅決守牢國門戰“疫”防線

圖說:邊檢民警將“中國邊檢”的標識小心翼翼的貼在防護服上。黃煒 攝

運用大數據分析排查


和疫情賽跑,每一分鐘都很重要。面對每日數以萬計的出入境人員,如何快速精準的進行重點人員鎖定,如何全面細緻的掌握重點人員出入境動態軌跡?上海邊檢總站拿出了方案。“按照國家移民管理局的部署要求,我們抽調56名骨幹力量,組建了總站、邊檢站兩級疫情排查專班,進行數據統計彙總,分析研判涉疫重點國家人員動態軌跡,對涉疫重點航班和重點國家有旅行史、居留史的人員進行大數據分析排查。同時將排查結果及時推送海關等單位,形成精準有效的防控海外疫情輸入管理閉環。”上海邊檢總站邊防檢查處副處長邵非介紹。

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上海邊檢用大數據利劍外防輸入 堅決守牢國門戰“疫”防線

圖說:邊檢民警登機為旅客進行人證對照。王熙熙 攝

陸卿是浦東機場口岸疫情排查專班的一員,為精準有效地做好數據排查與統計工作,陸卿和他的戰友們“白+黑”“ 7×24”工作連軸轉,不分晝夜地排查、核實、報表。

居留史裡有重點國家


3月22日,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對外發布公告,3月21日0—24時,上海口岸新增14例境外輸入性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旅客許某便是其中1例。3月20日,許某乘坐新加坡飛往上海的某航班飛機抵達浦東機場。雖然不是從疫情防控重點國家飛抵上海的重點航班,但疫情排查專班絲毫沒有大意,陸卿和戰友們的數據排查工作,在當晚航班抵達前就已經開始。“年齡、國籍、往來國、證件簽發地……”一連串的信息在電腦屏幕上閃過,“疫情當前,每一名旅客的出入境信息我們都要認真對待,為大家也是為旅客自身的安全著想。”陸卿說道。

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上海邊檢用大數據利劍外防輸入 堅決守牢國門戰“疫”防線

圖說:陸卿和他的戰友們在電腦前進行數據排查。王熙熙 攝

數據的提取與碰撞,在旅客許某身上形成了一條清晰的數據鏈。“許某系英國留學生,3月19日從英國倫敦出發,經新加坡樟宜機場轉機後,於3月20日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屬有重點國家居留史的入境人員!”陸卿第一時間將排查結果經指揮中心通報海關檢疫部門,協助海關檢疫部門提前“鎖定”該名旅客信息,為後期處置工作爭取提前量。經海關檢疫部門檢測後,該旅客入關後即被隔離觀察,後經綜合流行病學史、臨床症狀、實驗室檢測結果和影像學檢查等程序,該旅客被診斷為確診病例。

隱形戰場上做實功夫


國門戰“疫”,數據先行。據統計,疫情暴發以來,上海邊檢總站已累計向口岸檢疫部門和上海市聯防聯控機制推送共享重點疫情國家出入境人員的信息數萬條,海關和衛健部門從中發現輸入性病例數十例。“一條有價值的數據鏈的形成往往需要幾十條甚至上百條數據的收集、碰撞和推理,有時候方向不對甚至會事倍功半。但是,每當看到新聞通報的確診病例中有我們熟悉的案例,我就知道我們的工作沒有白費。”在陸卿看來,這份工作看似枯燥,但他和他的戰友們卻樂在其中。

變“大海撈針”為“按圖索驥”上海邊檢用大數據利劍外防輸入 堅決守牢國門戰“疫”防線

圖說:邊檢驗證臺里民警正緊張忙碌著。董權輝 攝

在此次戰“疫”中,上海邊檢總站疫情排查專班,用技術作“針”,用數據作“線”,在隱形戰場上做實繡花功夫,為緊張有序的抗“疫”戰鬥,提供了堅強的信息保障。


新民晚報記者 江躍中 通訊員 黃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