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最近有位寶媽私信跟我說:"隨之孩子年齡越來越大,總感覺與孩子之間有了隔閡。以前孩子放學之後會跟在自己屁股後面說,在學校發生的事情,但現在變得更加沉默了。即便有時候自己詢問孩子或要求孩子說,孩子也是支支吾吾說不出來。"

生活中父母與孩子之間沒話說是一種常見的現象,很多的父母因為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對孩子缺少一定時間量的陪伴,這導致了父母與孩子之間產生了距離。孩子在成長階段需要父母無條件的支持和積極的關注,而如果在這一時期缺乏父母的關注和陪伴,孩子的身心健康孩子極其容易受到影響。

但這並不是說父母應該將所有的精力和時間都放在孩子身上,甚至是辭掉自己的工作來24小時陪伴孩子。父母對孩子的陪伴講究高質量,是能夠給孩子安全感和愛的陪伴。在孩子入睡前的一個小時,是增加親子關係的黃金時期。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父母和孩子之間沒話說原因何在

生活中有許多的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發現一個普遍的問題:為什麼孩子越長大,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交流變得越少,父母與孩子之間沒有話說?有時候父母想要認真地與孩子對話,但是一張嘴又什麼都說不出來,這讓很多父母感到煩惱。

父母與孩子生活在同一個屋簷下,但缺乏交流的他們彷彿是來自不同世界的。父母與孩子之間存在一定的年齡差距,大人的想法與孩子也有很多的不同。大人們的世界往往是比較忙碌,他們的想法也比較客觀理性,而孩子的想法比較天真,他們腦子裡常常會迸發出一些天馬行空的想法。

正是因為年齡的差距,很多的父母在對待孩子時往往以敷衍了事的態度,特別是當孩子饒有興趣的和父母分享自己的事情時,卻接受來自父母不在意的態度,這在很大程度上會挫傷孩子與父母交談的積極性。每個人都渴望在生活中受到他人的關注,希望在生活中尋找一份存在感,所以即便父母工作再忙,也不要以忽視和敷衍的態度對待孩子。學會主動關注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才能讓親子之間的交流更加順暢。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還有一些父母在與孩子的相處中,以一種高高在上的權威是態度,當孩子與父母傾吐自己想法的時候,父母卻總是以長輩般的說教來否認孩子,試圖用自己的觀念來糾正孩子的某些思想。但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強硬的溝通方式會讓孩子難以接受,即便父母所說的話有道理,但父母高高在上的態度會讓孩子反感,最終導致不願意與父母交流。親子之間最有效的溝通方式是朋友式的溝通,父母設身處地的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備受尊重和理解,自然也更加願意相信父母,與父母交流,向父母傾吐自己的想法。

父母要想與孩子有一個良好的溝通,就要先學會做一個合格的傾聽者,耐心的傾聽孩子的心聲,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對於那些工作忙碌的父母來說,善於抓住與孩子交流的黃金時間"睡前一小時",也能夠輕鬆地與孩子進行對話。

善於抓住"睡前一小時",與孩子輕鬆對話

有心理學家做過實踐統計分析表明,孩子在晚上入睡之前,對父母會有一種天然的需求。在睡前一小時,孩子非常渴望能夠得到父母的擁抱和溝通,但生活中總有一些父母以工作忙為藉口,沒有時間陪伴孩子,就連睡前的一個小時,甚至半個小時的陪伴都推脫掉。其實,抓住了睡前一小時的陪伴,也在很大程度上抓住了高質量陪伴的秘方。

睡前互動能夠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美國加州大學曾經做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抽取了275個家庭作為樣本,對0到4歲這個階段的孩子進行了歷時四年的跟蹤調查。結果發現,那些睡前經常跟父母聊天的孩子,他們在試驗中的得分遠高於那些聽父母講故事入睡的孩子。

睡前與孩子進行雙向的溝通,能夠讓孩子的思維更加有條理,也更能培養孩子自我總結的習慣,潛移默化中培養了孩子的表達能力。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睡前互動能夠增進親子之間的關係。這許多的研究中表明,睡前的這段時間是孩子放鬆的時間,也是一天結束的時間。在這個時間段,孩子們可以和父母分享這一天所發生的事情,父母也從中更加了解孩子的生活以及感受,這更加有利於增進親子之間的相互理解,使得親子之間的關係更加輕鬆和諧。

睡前互動也能夠培養孩子的思考能力。在入睡之前,孩子與你分享白天所發生的事情時,父母可以適當地向孩子提出自己的看法。當孩子出現疑惑的時候,父母也能及時的幫助孩子出謀劃策,讓孩子學會主動地進行思考,激發孩子內在的主動性,提高孩子的判斷能力。父母在睡前積極的引導孩子,也能夠讓孩子更加主動的反省,讓孩子的心智更加成熟。

那麼,"睡前一小時"要怎麼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呢?與孩子進行親子互動的方式,有什麼呢?接下來,尼莫媽媽給各位父母支一些小妙招。

"睡前一小時"和孩子互動的小妙招

1、睡前聊天,架起一座孩子內心的橋

溝通和交流是人與人之間聯絡感情最基本的工具,父母與孩子之間的相互理解,離不開溝通和交流。長期堅持與孩子保持睡前聊天的習慣,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即便是對於不會說話的小嬰兒,持續的給孩子灌輸語言,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孩子日後的語言表達能力。

父母要學會做聊天中的發言人。對於孩子來說,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還不夠強,他們往往無法完全的陳述一件事情起因結果。而父母主動的作為發言人,可以用緩慢的語言,慢慢的引導孩子將事情表達得更完整。

父母也要學會做聊天中的傾聽者。當孩子有了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後,他們就更喜歡向父母分享自己日常的事情。對於工作忙碌的父母來說,要學會運用睡前一小時,做孩子安靜的傾聽者,並且在合適的時候進行提問,多讓孩子在為什麼中反思總結。父母在傾聽的過程中,要儘量地給孩子肯定和共情,讓孩子感受到自己被尊重,自然更願意和父母分享自己的想法。

父母可以與孩子分享對同一事件的看法。隨著孩子年齡的長大,他們也有更加深刻的自我意識,會慢慢的形成自己的三觀。這時候父母可以和孩子聊聊身邊人的故事,或社會上發生的熱點新聞。與孩子一起探討事情,各自表達想法,在這一過程中,可以以讓孩子學會自主思考,提高孩子的判斷力。

睡前與孩子聊天是一種雙向輸出的方式,可以幫助父母更好地瞭解孩子,促進親子關係的和諧發展。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2、親子共讀,建立彼此親密關係

有時候,父母會突然間不知道要跟孩子說些什麼,或者孩子最近也沒有發生一些有趣的事,那麼親子共讀也是一種很好的睡前互動方式。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親子閱讀的重要性,孩子在閱讀的時候,不僅能夠得到語言啟蒙,知識啟蒙等,還可以有效的鍛鍊孩子的想象,聯想能力,進一步的提高孩子的創造性思維。

父母與孩子在共讀的時候也可以互相交流各自的想法,在閱讀的過程中多向孩子提問,引發孩子的思考。也有研究表明,人們對睡眠前的記憶總是特別深刻,所以有些成年人依舊能夠記得小時候聽過的睡前故事。

睡前一小時的高質量陪伴勝過於一天24小時的陪伴,父母們要學會利用好這段黃金時間,積極的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增進親子之間的瞭解和親密關係,更好地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

孩子跟家長沒話說?家長抓住“睡前一小時”,輕鬆打開孩子的心門

我是小B媽媽育兒師,也是5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