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作为70年代生人,童年时大多还都在乡下村野,在品尝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果实之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倒是常常喜欢回忆自己感觉苦涩却又充满欢乐的童年时光。

没有玩具的年代里,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充分激发,玩的东西都是就地取材,男孩子大多玩摔泥炮,女孩子玩翻花绳,此外还有出溜冰、打陀螺、推桶圈儿……。

玩泥巴有很多玩法,玩最多的是揉泥蛋(用来做射弹弓打鸟的子弹),再就是玩摔泥炮。

摔泥炮看似简单,但要摔得又脆又响,有很多技巧。首先要把各自挖来的泥巴反复摔打揉搓,直到它们像母亲手里的面团一样柔软而有韧性,太软不成型,太硬不容易破,泥炮的上口要平整,再把这块泥巴捏成窝头形状的凹形,不过有时也捏成方的,尽量捏得薄薄的一层泥面,不能有缺口,不能漏气,否则摔下去“噗哧”一声成了就一团烂泥。捏好后扬起来口朝地面摔下,薄薄的泥面会受急剧的气流影响炸开,发出如炮仗一样的响声,而薄薄的泥片会像炮皮四溅飞出很远,因此叫它摔泥炮。

泥炮摔出的孔洞越大,从小朋友那赢取的泥巴就越多,因为摔出的孔洞要由小朋友用他的泥巴塞满。当然,小朋友摔出的孔洞你也要去把刚才炸开的洞眼用泥片修补上,再摔再补再摔,就这样循环着玩。过去的街巷里,不时传来清脆的泥炮声,孩子们浑身让泥弄得脏兮兮的,甚至脸上都粘上了泥,却仍乐此不疲。

由于摔泥炮的力度、动作以及泥炮的品质,可能摔出的泥炮有不响的,则是对方小朋友最乐于看到的,因为不用给塞泥巴了,同时也有点幸灾乐祸在里面。偶尔有调皮的大孩子来破坏,把泥炮悉数弄坏便扬长而去,小朋友们便会伤心地大哭,但很快就会抹干眼泪,继续捏泥炮玩儿了。

最关键的事通过摔泥炮取材来自于自然,玩法简单、有趣,也锻炼了小朋友的身体且开发了智慧,还不乏乐趣:声响大、相互竞技、有玩头,同时,溅在身上的小泥点也具备乐趣,当泥点溅在脸上时用小泥手一抹,没人理会那一脸的泥污,手上身上衣服上都是泥点子,特别是脸蛋上,横一道竖一道是汗水泪水和着泥巴绘就的花脸,那时的泥巴就是我们,我们就是泥人。夏日浓荫中,光着小榜子,光着小脚丫,一边玩,一边笑,弄得满身满脸都是泥。透风卟,亮给别人看;露底卟,亮给别人看;摔破喽,赖上你,铆足力气摔下去,“嗵”要么一个大洞要么一摊稀泥……,满满的回忆野趣。

摔泥炮的功夫也需要善于总结经验,勤学苦练才可以成为高手的,如一定要有好泥,泥要反复搓捏,使其具有一定的韧性;泥炮要捏成一个窝头一样的圆形,在下面开一个用吐沫抹光光的洞,为的是好看;上面的盖做的越薄越好;开摔之前要把做好的泥泡举起来对着阳光,给对方看清楚并大声问其他孩子:“泥泡有没有眼儿?”对方都很认真地看有没有窟窿,也就是有没有眼儿。看后,认为合格了,大声地回答:“没有眼!”,这句话,好像发令枪一样,就可以开摔了。此外,关键是要把握好摔的角度和力度,对动作进行适当控制(不是凭力气就能赢,泥泡在向下摔过程中可能发生歪斜变形,摔在地上也不响,变成一摊“稀屎泥”,叫小伙伴起哄大笑)。

男孩子们喜欢摔泥炮,女孩子们则喜欢玩翻花绳(用一根细线绳结成绳套,一个女孩子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个女孩子用手指接过来,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这是一种利用绳子玩的玩意,只需灵巧的手指,就可翻转出许多的花样。这个游戏最大的乐趣在于翻出新花样,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

翻花绳中每一个造型图案,均需要手指完成撑、压、挑、翻、勾、放等一些精微的动作,需要左右手配合一致,需要每根手指巧妙地分工。在这一过程中,手指、手腕、双侧肢体的灵活性、精确性和实际操作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记忆中我也翻过,大致有“翻面条”、“牛眼”、“花手绢”、“线漏斗”等各种形状。最常见、最快意的玩法是两人轮流翻,每人翻一次,就能出一现一个新的花样。这种玩法多是由喜欢玩翻绳的孩子自由地选择合作伙伴,有利于促进孩子主动交往、自愿合作、扩大交往面的有效手段。两人必须相互协商、相互配合、相互鼓励,翻出的图案便有了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刨新的变化,才能实现每翻一次都会产生新颖图案,才会使游戏顺利地进行下去。游戏的成功会加深合作伙伴的友谊,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令他(她)们开心地欢笑、愉快地歌唱、欢快地舞蹈,共同分享胜利的喜悦。

有女孩子在时,男孩子摔泥炮就有劲,女孩子也一样,同男孩子一起玩就不愿意回家。这个男女吸引现象,很小的时候就有感觉,只不过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我们的童年是和泥巴玩的童年,而现在的孩子,吃的是皇帝餐,穿的绫罗绸缎,每天都是没完没了的补课,恨不得一下子都能培养出一个小皇帝来,貌似什么也不缺,最缺少的就是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可以尽情地玩耍,尽情地释放童真。而不是家长拔苗助长似的望子成龙,不管有没有天赋,爱好不爱好,样样都让学,把孩子都一个个都累傻了。看着今天的孩子每天背着几十斤的书包,走在上学、补习的路上,在羡慕他们同时,又有点可怜他们。


随着城镇化变迁,我们的很多孩子现在接触泥土的机会很少了,他们的童年除了补习班就是看电视玩手机,真不知道几十年后,还能有多少童年的游戏能够回忆?

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原创|乡情散文:摔泥炮和翻花绳



分享到:


相關文章: